出身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作為志願軍參與朝鮮戰爭、一生行醫懸壺濟世、世界上僅存的比丘尼肉身菩薩,單看描述,很難讓人相信這些標籤都是出自同一個人的,但這些都是仁義師太一生的寫照。她傳奇的人生經歷看似矛盾,實際上與仁義師太兒時的經歷和成長環境密不可分。就請跟隨筆者,一起走進她的童年。
仁義師太
出門戰亂年代,自幼結下佛緣
1911年在遼寧瀋陽的一個名門望族,一個女孩的降生讓全家上下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父母將其視為掌上明珠,故而思慮再三,為她取名姜素敏,這就是後來的仁義師太。
姜素敏降生時正值戰亂年代,出身名門、家境優渥的她被父母視若珍寶。儘管當時的中國支離破碎,在洋務運動、工人運動、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等多重因素的衝擊下,讓本就孱弱的中國社會更加動蕩,但她的父母還是努力為她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隔絕戰火,讓她得以享受無憂無慮、快樂純粹的童真。
姜素敏年輕時候
父親因為出身書香門第,所以思想較為古板,一心要把姜素敏培養成精通琴棋書畫的大家閨秀。在封建觀念的影響下,許多陋習就成為社會共識,女子以小腳為美的風氣就是這樣形成的。
不僅如此,古人將小腳冠以三寸金蓮的說法,這和深閨獨處、無才為德一樣深深束縛著女性。身為地主的父親一心為女兒著想,姜素敏自然沒能逃過裹腳的命運。不多時日姜素敏的腳就變得面目全非、血肉模糊。
裹腳的婦女
這時對她來說下床都已經相當困難,更何況走動,而小孩子生性好動,姜素敏也只能靠緩慢地爬行一點點挪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就這樣過了兩三年,原本健壯正常的腳掌已經被折成弓形,完全扭曲成了一個近似三角形的異形。外人看到後無不稱讚,但也只有纏足者自己知道,每走一步都以巨大的痛苦為代價。
幸運的是,身為地主的父親雖然追崇封建禮教,但對於讀書的態度還是十分開明的。因為纏足的不便,父親便將她安置在書房中。姜素敏對於女紅刺繡毫無興趣,反倒是佛家經書常引得她廢寢忘食。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父親並沒有過多地干涉她的興趣,只是覺得孩子還小,能對書籍感興趣就是件好事。除此之外,姜素敏的童年沒有與同齡人追逐嬉戲,相反,寺院成為她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聽德高望重的高僧宣講,看初出茅廬的小僧打掃院落,常常一待就是一天。
經年累月的香火和誦經的熏陶,她對佛道的參悟更加透徹,跟隨德高望重的師父也讓她有了更多的機會與師父交流,這也讓她參透了許多禪理。也正是因為這些經歷,讓她對佛門之地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彼時正值戰亂年代,國家常常受到外侮入侵,百姓凋敝,民不聊生,這讓依靠香火度日的寺院日漸拮据。看到寺院時常入不敷出,師傅們常忍飢挨餓,姜素敏就偷偷賣掉一些家裡的小物件,以解燃眉之急。她的父親知曉後並未插手,反而認為孩子心地善良。
轉眼間姜素敏已經長成十七八歲的大姑娘,而她去寺院的頻率則是與日俱增,去的時間也越來越久,常常一去就是一整天。此時父親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女兒好像不僅僅是對寺院一樣清凈之地的喜歡,更多的是對皈依佛門的嚮往。
父親開始悔恨,原以為女兒能健康成長,最後竟鑄成大錯。想到這裡,父親開始將女兒鎖在家裡,強迫她學習四書五經,企圖以限制活動來斷絕女兒的念想。姜素敏雖滿心不願,但無奈父母之命難違,只得整日待在書房,與佛經為伴。
家庭橫生意外,最終削髮為尼
過了幾個月,父母覺得女兒這麼久不踏足佛門之地,應該斷了念想,便積極張羅女兒的婚事。因為姜素敏家原是地主,家境殷實,而姜素敏又是大家公認的大家閨秀,自然有不少的追求者。
一聽說要為姜素敏張羅娶親,十里八鄉的媒人紛至沓來,都希望自己能撮合成與姜素敏的婚事,一時間門庭若市。而姜素敏自然是反對提親的,但封建時期的女子哪有話語權。
父母最後選擇了吉林通化的一戶人家,孝順的姜素敏體諒父母的一片的苦心,帶著嫁妝和父母的祝福遠嫁到了吉林通化。在那裡她見到了自己的丈夫,雖是全憑父母安排自己素未謀面,但好在婚後的生活還算幸福。
丈夫也從小飽讀詩書,對姜素敏十分恭敬,因為家境同樣優渥,姜素敏遠嫁後並沒有被要求伺候公公婆婆一類的事情,而日常家務也都有下人操持。漸漸的丈夫也發現自己與姜素敏的追求並不相同,兩人心照不宣的劃清了界限,在生活中倒也是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姜素敏對於這段婚姻並沒有抱太大希望,相處之後她還是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因為自己已經嫁人,姜素敏知道自己無法皈依佛門,但她想踐行一片慈悲之心。此時的她立志研習醫術,為勞苦大眾做一些事情。
此後的十年中,二人的生活也一直沒有什麼波瀾。當時國內正值新舊交替之時,新舊思想激烈碰撞帶來的是無盡的戰亂,民國政府也在辛亥革命中建立起來,雖有新思想、新制度、新文化的影響,但無奈民國政府內部官員腐敗,本應向前發展的社會變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姜素敏的丈夫對這種亂象痛心疾首,一心想要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將尚在轉型期泥潭掙扎的中國送入新社會。轉眼而過的十年間,二人卻始終沒有子嗣,然而這對於姜素敏和丈夫來說並沒有什麼關係,他們都各懷心思,都在自己認準的道路上探索著前行。
但意外總是先一步來到。在一次群眾遊行中,姜素敏的丈夫不幸被鎮壓者打成重傷,即使她竭盡全力,無奈病痛無情,無力回天。丈夫的意外去世讓姜素敏再一次審視自己,此時的她在塵世間已沒有了任何牽絆。經過深思熟慮,1940年她決定重新追隨埋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去五台山出家,法號「仁義」。
師太一心向善,生死置之度外
她找到自己內心的一方凈土,總是以最艱苦的方式參禪悟道。很多窮極一生都沒能參悟的人來向她請教,她每次都不會正面回答問題,而是讓求教的人跟著她一起打水、劈柴、種菜。雖然仁義師太一個字沒有透露,但請教的人全都瞭然於心,真正的禪道離不開農耕。
除了重視農耕,仁義師太還充分發揮自己的醫學所長,為前來進香和附近的村民排除病痛。她不僅醫術高明還為尋醫者化解心結,因此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為了讓每個到來的人都能不虛此行,她還在寺中開闢專門的地方供就診者休息。
1942年,瀋陽中醫學院了解到仁義師太的事迹,院領導大為感動,聽說仁義師太有意深造時,當機立斷將她收為學生。仁義師太也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她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無論是課上課下她總是心無旁騖地專心研習醫術,常常在圖書館待到最後一個才離開。這為她積累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畢業後她就踏上了外出救人的道路,足跡已然遍布東北三省。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為了保衛來之不易的和平成果,只能派出志願軍奔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而此時正遊歷東北三省、懸壺濟世的仁義師太面對外敵進犯,毅然決然走上了戰爭前線,成為了一名戰地醫護人員,在槍林彈雨中挽救了一條又一條生命。
面對大雪紛飛的天氣,她在寒夜裡為戰士們加油鼓勁,還給戰士們普及中國古典文化,讓戰士們暫時忘記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對戰士犧牲時,她也會嚎啕大哭,痛恨自己沒能搶救成功。都說佛家不能見血,但是仁義師太卻是特殊的一位,她這時才知道佛家拯救蒼生的含義。最終,她和志願軍戰士們一起堅持了下來。1953年,她與部隊一起凱旋。
繼續虔心修行,成為肉身菩薩
1982年,仁義師太重回五台山。此時的她已經行醫30多年,自己也已到了古稀之年。面對故人她淚如雨下,這裡的一草一木還如當年一樣美麗,她終於可以好好靜下心來研究禪道了。
仁義師太看到禪林破敗不堪,所以拿出自己一輩子攢下的積蓄對其進行了修繕。此後的十三年間,仁義師太一直過著清貧的修行生活,她所追求的是心靈上的富足而對於吃穿用度絲毫不關心。
1995年11月21日,仁義師太突然要求所有弟子來到佛堂。待到所有弟子坐定後,仁義師太告訴眾人自己大限將至。
仁義師太圓寂後的坐缸
此外,她還囑咐弟子將自己的肉身放入缸中,弟子聽聞表面上應和著,內心卻犯起了嘀咕。仁義師太好似能看透大家的心思,連忙安撫眾人。
絕食7天後,時年84歲的仁義師太圓寂了。幾位僧人緩緩將遺體放入缸中,密封起來。弟子們在進行這一切時無不虔心默念,為仁義師太祈行。1999年1月,坐缸被再次打開。最終弟子們欣喜地發現,仁義師太的真身歷經3年,不僅沒有腐化,而且面色栩栩如生。於是眾人為其塑金身,鄭重地供奉起來。
仁義師太的金身
結語
仁義師太自幼結下佛緣,一生都在虔誠修行、參悟佛道。她考慮的從來都是行善,對於自己的生活甚至安危置之度外。仁義師太能成為世界上唯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不僅因為她兢兢業業敲鐘誦經,更是因為她能在對的時候做對的選擇,體恤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