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馬路五金城消失的
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天津城,拆毀了天津老城牆,城牆的位置改造成四條馬路,並以東西南北命名。這四條馬路地理位置優越,各自發展成商業區,其中南馬路特點最鮮明,從2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這裡一直是全國聞名的五金產品集散地,見證了中國北方工業發展,直到2003年老城拆毀改造,才徹底搬離。
天津的手工製造業起源於河北大街三條石,自清代這裡便聚集了許多家鐵匠鋪。隨著天津紡織業、麵粉業、鐵路建築工程的發展,對五金原料、建築器材的需求日益增加,有些鐵匠鋪逐漸演變成五金行,離開河北大街,在南馬路扎堆兒。
南馬路全長三華里。南面是南市三不管,西頭連接西廣開,離三條石以及鬼市都不算遠,交通便利。20年代到30年代,南馬路上陸續開設了大昌、交記號、李華記、裕升等五金商行;福興成、立順和、起順發、義聚成等前店後廠的鐵匠作坊;福昌、豫豐、天成、大陸等汽車零件行,從拆賣汽車零件起步;另外還有賣進口的自行車東安利自行車行。
天津城牆
南馬路四條衚衕住著一戶侯姓人家,丈夫早逝,太太帶著兒女,守著丈夫留下的軸承買賣苦心經營。後來侯家長子去日本做生意,30年代初,南馬路一帶八家實力較強的商戶組成供銷聯社,推舉侯家長子出任「外水主事」,從日本採購軸承,運回天津銷售,南馬路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軸承集散地。
五金行業也促進了天津工業的發展,例如釘子、鉛絲,原來都依賴進口,五金行的人創辦了東和工廠、天興制鐵所,專門生產釘子、鉛絲;五金行經營的漆片、硼砂、黃油等化學品,天津的工廠也都能生產。這種平穩的商業局面,維持了十年。
南馬路五金行業的興旺,催生了周邊附近旅館業、餐飲業的繁榮。從南馬路東頭往西走,有寶泰、中南兩家旅館;南馬路西南角的城角處,有一家環球大旅社。這幾家旅館的設備、規模、服務水平較比客棧、貨棧要好得多,外地客商多願到此投宿。在通往東興大街的路口,有一家奪天巧西服店,南門臉兒十字路口還有一九成鞋店、體仁堂藥鋪,這些店鋪給出門在外的生意人帶來了很大便利。
90年代天津南馬路
餐飲業也必不可少,附近有玉生香糕點店、杜稱奇蒸食店,一食居小飯鋪、賣貼餑餑熬小魚的「餑餑孫」,有賣老豆腐、鍋巴菜、水煎包、茶湯、麵茶的小吃店。南門路西有一條魚市大街,魚販在路邊擺地攤,木盆里裝滿拐子、鯉魚、鯽魚、白鰱,還有一家「螃蟹劉」,大海螃蟹個個頂蓋兒肥。
到1934年,因德國貨生產過剩,各種鋼材五金大量傾銷到中國,日本的大小五金價格更低,南馬路一些大戶積壓貨物竟達三四千噸,只好不顧成本競相甩賣,遭受重大損失。不久後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人佔領天津,在日本人的操控下,五金行業畸形發展,價格波動更大,南馬路的商戶一蹶不振,直到50年代初才日趨穩定,恢復元氣。
改革開放後,1981年,南馬路上新開起了一家「南開軸承經營部」,不久後發展成三個門市部,面積500多平方米。坐落在南馬路上的百貨、副食、飲食及臨街民宅,相繼改為經營五金工具、軸承、電工電料、光學儀器、機電產品、繩麻麻袋、輪胎、膠合板的商店,形成特色,成為「軸承五金一條街」。
消失的南馬路五金城
80年代走紅的雙胞胎歌手大憨二憨曾回憶,當時他們家裡南馬路開五金店,一間小店貨架上、地上堆滿商品,店裡的人在滿地齒輪、軸承中穿行。從國營工廠收來大批生鏽的廢鑽頭,翻新加工後出售,利潤很高。這也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階段的一種經營特色。那時候翻新的齒輪、工具遍布市場,但這種翻新貨多是真材實料,質量要遠遠高於當時鄉鎮企業的產品。
80年代到90年代,天津市60%以上的建築和工業五金商品來自南馬路。當年一個溫州人挑著兩麻袋螺絲,坐火車來天津,夜裡到天津後就在火車站過夜,第二天一早挑著麻袋到南馬路推銷,賣光後賺了一百多塊錢,趕緊買火車票回溫州,取貨再返回南馬路。就這樣日積月累,白手起家。
90年代初,南馬路集體經濟軸承五金企業年利潤突破1000萬元。2003年天津舊城整體拆遷,南馬路上的五金店全部消失,老城裡西南角建起第二代「南馬路五金城」。幾年後南馬路五金城整體搬遷到密雲路,南馬路再無五金行。(文:何玉新)
消失的南馬路五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