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是為了「代工」,郭台銘這次要搞啥?
前段時間,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公布了旗下最新研發的2款電動汽車,同時向公眾透露:除了給手機代工,未來,汽車富士康也能代工了。富士康高層對此表示,將於2025年拿下全球5%的電動車製造領域份額,並希望有朝一日特斯拉能成為富士康的客戶。
消息一經發布,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汽車產業技術門檻高,沒有產業積累的富士康貿然「跨界」,能行么?郭台銘這次是搞哪一齣戲?
一、富士康轉型汽車領域
眾所周知,作為蘋果公司最大的代工廠商,富士康靠著蘋果手機的騰飛,才走到了今日,但純電動車並非是「帶有四個輪子的iPhone」,2003年貿然轉型汽車行業的比亞迪,也在港股市場遭到了基金經理們的集體做空。
不過外界質疑聲音再大,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卻對這次「跨界」信心滿滿,並宣稱:要通過布局電動汽車,完成富士康從「製造」到「科技」的轉型。
那麼,為何一直致力於ICT製造領域的富士康,非要跨界進入電動汽車領域呢?其實從終端電子產品行業數據可以看出一二。
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手機總銷量為1.34億部,同比下降了16.9%。PC平板方面,出貨量也同比下降11%。可以看出,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手機、電腦等終端產品的市場增量也已經觸及行業天花板。
作為「iPhone代工廠」的富士康,依賴蘋果單一大客戶「躺賺」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業務下滑,又受制於蘋果的富士康,轉型勢在必行。而電動汽車作為人工智慧時代最大的風口之一,如同十年前智能手機攪動ICT產業一樣,攪動著富士康的神經。
當然,郭台銘要進軍電動汽車行業也並非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早有布局。
二、布局汽車代工18年的富士康
早在18年前的2005年,富士康以收購台灣線束製造企業安泰電業,宣告進入汽車行業。
2010年起,從成為特斯拉、賓士、寶馬等汽車品牌的零部件供應商,再入股汽車相關的領域的公司,比如滴滴出行、小鵬汽車、寧德時代等,去年9月底,又斥巨資2.8億美元收購了在俄亥俄州的洛斯敦汽車廠,可以說最近這10年,富士康從未中斷過在汽車代工領域的布局。
2020年,郭台銘高調宣稱富士康進軍電動車領域,並開放了底盤平台,降低企業進入汽車領域的門檻,從而擴寬富士康代工汽車的業務發展道路。按照郭台銘的期望,在汽車代工領域,希望富士康能夠實現與ICT行業相同的45%左右的市佔率。
期望很高,準備也很充分,但現實的殘酷,郭台銘倒是可以和「老對手」王傳福取取經。
早在2018年,王傳福也曾力主推出了「D++平台」,作為開放平台,供汽車領域公司使用。在2021年重慶汽車論壇上,王傳福現場喊話小米創始人雷軍,推銷自家的平台。客觀來說,無論從自主能力,還是市場人氣來看,比亞迪的「D++平台」平台都屬於業內頂尖,在種種優勢的加持下,比亞迪理應斬獲更多代工訂單。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三、富士康會重走比亞迪的「D++平台」么?
距離首次推出D++平台,轉眼5年過去了,如今你可曾再聽到比亞迪力推D++?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被比亞迪「綁架」,是企業不願合作的主因。
這種平台模塊化的代工意味著,比亞迪幾乎把一輛車80%以上的零部件全部打包好了。車企找它代工,就不僅是用平台,而是和比亞迪的供應鏈深度綁定,如此一來,價格肯定不會便宜。這種深度合作,需要企業之間的高度信任。
可以看出來,當時的王傳福和如今的郭台銘要做的是同樣的事,那麼,比亞迪遇到的問題,郭台銘也逃不掉。
雖說富士康擁有遍布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鏈基礎,但與手機代工不同,汽車產業對規模化和集成化要求很高,就目前來看,富士康並不具備整車安裝的實力。而放眼整個汽車行業,越來越多的整車企業正在加速入場,擠壓著如富士康一樣「代工車企」的生存空間。
目前,富士康雖然簽下了與美國菲斯克達年產量15萬輛的訂單,但對於市場上的主流車企的訂單,富士康仍在尋找機會。
四、結語
在如今如此「內卷」的汽車行業,講究的是核心技術和品牌影響力。
顯然,已經具備這兩個優勢的比亞迪,就算汽車代工賽道起色不大,但自家的新能源汽車屢屢霸榜國內新能源銷售榜單,足以活得很滋潤。
但對於手機代工整個主業屢況不佳的富士康,代工汽車是一條困難重重,卻又不得不走的獨木橋。至於未來郭台銘是否能成功走出汽車代工的「富士康模式」,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