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從2月底打到11月結束,兩邊已經打了9個月左右的時間。對於俄烏雙方來說,這場戰爭持續下去遇到了一個嚴重阻礙,那就是彈藥不足。
俄烏戰場消耗的炮彈
從俄烏衝突開始到11月結束,美國對烏克蘭援助的炮彈達到了9萬噸左右(以155毫米榴炮為主)。這相當於烏克蘭平均每月要打1萬噸炮彈,每天打300多噸。遇上戰況激烈的時候,烏克蘭一天就要打上萬枚的炮彈,這個數量少說也得3列火車來拉。
俄羅斯方面打出去的炮彈也不少,烏克蘭武裝部總司令瓦列里·扎盧日內曾在6月份的時候宣稱,俄軍每天要在戰場上打4萬多枚炮彈。即使是之後俄烏間的戰火較為平緩,俄羅斯也是每天打了數千發的炮彈。
這個數量比起烏克蘭方面要更多,這也從側面說明俄烏的殘酷性,現在整個火線成了「屠宰場」。
另外在俄烏雙方使用的炮彈背後,我們還需要考慮一方勢力,那就是北約。烏克蘭自身是沒有太多武器存量的,現在烏克蘭在戰場上打出去的炮彈,基本都是由北約提供。所以烏克蘭什麼時候消耗完炮彈,得看北約什麼時候結束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
以北約的彈藥存量來說,這一天其實什麼時候來都不奇怪。北約在11月底到12月初的時候,已經有好幾個國家在宣稱自己彈藥庫存不足了。就連美國方面也有這個問題,各類導彈和炮彈的庫存數量已經到了「警戒線」。
像美國《戰區》網就在2022年11月發文稱,從俄烏衝突開始到現在,光是美國軍方就為烏克蘭提供了超過1百萬枚炮彈,這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美國軍方自己的庫存。而且美國快速補充彈藥庫存的能力存在很多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的話,美國軍方失去的庫存需要好幾年才能補回來。
此外這篇文章還提到了兩件值得注意的事情,第一是美國五角大樓宣稱「不會讓自己的戰略儲備受到威脅」。第二就是文章指出簡單的炮彈可以從其他友好國家採購,比如說韓國。
美國提供的軍援
在第一件事情上說明美國有可能停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首先我們需要先確定一件事,那就是美國為什麼願意為烏克蘭提供炮彈。毫無疑問的是,美國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讓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從而達成削弱俄羅斯的目的。
當然,從更深層次的國際政治角度來說,美國幫助烏克蘭也有在歐盟身上吸血的目的,但只從俄烏戰場上考慮,美國的目的就是讓俄羅斯「持續流血」。
俄烏衝突打到11月結束,美國可以說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這個目的。俄羅斯現在國內的通貨膨脹很嚴重,在和西歐斷了經濟聯繫後,各種工業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幅度提升。
而更嚴重的是,俄羅斯在軍事上的威望也沒有俄烏衝突開始前有分量了。俄烏衝突開始前,大家都認為俄羅斯是世界前三的軍事力量,常規軍事力量只弱於美國或和中國不相上下。但現在互聯網上的主流觀點,都變成了俄羅斯常規軍事力量遠弱於中國,更激進點的甚至會將俄羅斯和英國、法國去比較。
俄羅斯這個國家如今能維持自己的國際地位,靠的就是一手強大的軍事力量。而現在大家覺得俄羅斯的軍事力量變弱了,那麼各種對俄羅斯的小動作就會多起來。對國際政治感興趣的朋友應該能記得,俄烏衝突之前俄羅斯曾出兵哈薩克。
這件事的起因是哈薩克內部出現了顏色革命,國內有人在想辦法推翻現在親俄的哈薩克政府。如果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不夠有威懾力,這樣的事情在未來很可能會越來越多,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將來會逐漸萎縮。
所以從削弱俄羅斯這個角度考慮,美國支援烏克蘭炮彈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如果美國有更進一步的意圖,希望通過某些手法讓俄羅斯像當初的蘇聯一樣解體,那這種援助可能會持續好幾年。但如果美國沒有這種想法,不想把俄羅斯逼急了,這種援助最多也就半年就會停下來,甚至可能就是1~2個月內的事情。
國家立場
在第二件事上,其實是一個相當不好的信號,不管是對美國還是被求購彈藥的國家來說都是。因為俄烏衝突打到現在,為俄羅斯或烏克蘭提供炮彈已經不是一件經濟上的事了,是一筆政治賬。
為烏克蘭提供炮彈,意味著站隊北約,那麼這個國家在同時和俄羅斯與北約進行交往時,就會失去戰略靈活性。任何一個有點戰略眼光的人都會看出裡面的風險,並會對這種事持抗拒態度。
如果美國真的執意讓某些不在北約中,但又較為親美的國家為烏克蘭提供炮彈,那就需要用一些手段了。這個手段可能是強制性的,也可能是利益交換。但不管如何,對於美國控制這些不在北約體系中的「盟友」沒好處。
對於賣炮彈的國家來說,美國是打算利益交換還好。像日本,美國如果答應為日本在軍事上「鬆綁」,日本會很願意為烏克蘭提供炮彈。但要是美國用強迫性的手段,那對賣炮彈的國家來說就相當難受了。無外乎是自己乖乖喪失戰略靈活性,還是被美國「打一頓」後失去戰略靈活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