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條到新10條,大幅放寬隔離、核酸檢測以及使用健康碼等措施,宣告一個疫情防控的時代落幕了。
在今天,放開的步子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意識到當前需要直面感染的可能性了。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於日前的評論火了。金冬雁教授指出,中國大陸一下子放寬防疫措施,沒有準備得很好,又是在冬天,疫情或出現海嘯式暴發。他說,可能發生像香港今年2至4月第五波時的情況。
金冬雁還說,中國大陸疫情一旦海嘯式暴發,不一定能夠像香港一樣在兩個月內就結束。他以台灣為例指出,奧密克戎疫情暴發後就一直未曾回落。
事實上,國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馮子健此前也曾提到第一波大規模疫情衝擊下,人群中的感染會達到60%,最終80%~90%的人會感染。
無論是中國台灣、香港的放開,事實上情況並不樂觀,據台灣「聯合新聞網」報道,台灣地區8日新增37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149例中重症個案。其中一例40多歲男性曾接種四劑疫苗,有慢性病史,11月11日染疫後約一個月死亡。1月至今中重症累計3萬7916例,其中死亡累計1萬3730例。
而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香港近期每天的新冠感染人數在九千到一萬兩千之間徘徊,截至昨天為止,香港五波疫情共死亡10651人。
以台灣的重症率與病死率類比中國的人口基礎,國內如何應對這波醫療衝擊波,需要早做準備了。
從層層加碼的嚴格封控走入到層層減碼的放鬆,中國長達三年的動態清零政策突現「U轉」,各地面臨感染率飆升的局面或已經正在成為現實,從目前來看,民眾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在行動上,都還沒有做好準備。
感染率上升已成為看的見的事實,醫院壓力越來越大
當前國內醫院發熱門診的壓力正字露出苗頭。到今天,部分城市事實上已經全面開放,在放鬆管控與取消常規核酸檢測的情況下,目前公布的數據,大眾也心知肚明,已經不具備參考性。
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人身邊的陽性越來越多,筆者所居住的小區,目前陽性居家隔離的案例在近日又多了幾起,包括筆者所在的4棟某個樓層以及隔壁5棟某個樓層,都出現核酸檢測結果異常,目前已經確診並處於居家隔離之中,身邊不少人的擔憂情緒越來越濃。
隨著各地陸續放開,壓力來到了醫院這邊,不少地方發熱門診正在迎來第一波衝擊。從廣州的情況來看,首先是發熱門診的壓力越來越大,白雲區發熱門診已經按照兩倍擴容,24小時運作。在過去,醫院一旦出現陽性,要報告疾控部門,確定醫院內密接,在明確範圍內進行封控和消毒。
簡單來說,醫院需要經歷「陽性-關停-消殺-複診」這幾個流程,但現在已經做不到了,廣州多家醫院的發熱門診出現了大量的陽性患者,甚至出現了醫務人員被感染的情況。包括筆者所在的附近三甲醫院。
近期有廣州三甲醫院醫生透露,從12月5日起,該院醫護出現陽性不再算作院感,接診陽性患者的醫護也不再計入密接。因為醫護人員零感染,但目前很難做到,必須要改了。
當然不僅僅廣州,發熱門診的壓力已經在全國各地都在出現。據南方都市報報道,「陽性-關停-消殺-複診」現象近幾日也出現在多地,包括深圳、武漢、昆明、長春等。
此外,近期有湖北三甲醫院婦產科主任醫生髮文說,放開之後,陽性越來越多,一夜之間,感染科一下子爆滿,科室一半醫生感冒關起來。
這並非醫生個人的危言聳聽。根據中國新聞周刊的近期報道,武漢某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透露,其所在科室對急診患者先進行分流,近三天內出現發熱等癥狀的患者去發熱門診,無發熱癥狀的患者前往急診。但近一周,兩個地方患者都有增多。
12月7日,該院發熱門診外已排起了長隊,「而且這幾天發熱門診和急診都查出了核酸陽性的病人」。該醫生提到,前一日發熱門診接收的101位病人中,52人的核酸結果呈陽性。
一直處於輿論風口浪尖的保定就更不用說了,據保定醫院專家近期交流的要點,估計保定目前感染率15%~20%左右,從放鬆到達到目前感染率僅用了2周左右時間。由於醫護人員陽性不斷增多,離崗率明顯提高,人手不足的壓力正在顯露。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疫情對醫療機構造成的衝擊正在顯現,一些醫院也出現醫護人員感染的情況。目前,許多醫院更多建議大多數新冠輕症患者不要湧入醫院,易造成交叉感染。但是對於輕症、重症的判斷,多數民眾並不知道這其中的標準,基於對個人健康與家人尤其是小孩的擔憂,大規模湧入醫院依然難以避免,但醫院也不能以輕症理由拒絕診治,這往往就導致了醫療擠兌的發生。
從中可以看出,國內的醫療機構以及民眾對於感染的準備都不足。不過儘管當前部分城市的醫療資源正在遭遇衝擊,目前還不是最困難的時候,憑藉奧密克戎超強的傳染能力,估計在春節前後開始,放開走在前面的城市就會相繼迎來真正的高峰,那時候才是真正難關到來的時候。
國內的醫療機構需要在重症收治上、醫生防護上,預留更多資源
如果按照疾控專家預測的第一波感染率60%來算,那麼這其中只要有20%甚至10%要去醫院,對各大城市的醫療體系來說,就是無可承受之重。
因此,對於醫療機構來說,一方面需要儘早轉變管理模式,構建分級診療網路。在過去,不少醫院依然沒有反應過來,對陽性病人採取拒診的態度。
不過好在,日前國家衛健委已經表態,醫院不能拒診核酸陽性患者,但要劃分出核酸陽性的診療區和核酸陰性的診療區。並強調二級以上醫院都要開設發熱門診,應設盡設,應開盡開。
另一方面要讓醫務人員儘快熟悉新冠的診斷、治療的規則和流程,能夠快速識別重症和有重症傾向的病人,已成當務之急。
從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的經驗來看,需要把更多的資源留給重症,降低死亡率。根據目前研究,99%的感染者都是無癥狀或者輕症,這些人不需要到醫療機構。但是如何分層處理新冠感染人群,如何讓民眾判斷自己是輕症還是重症,輕症該如何治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這其實需要地方醫院與政府給出明確的指引。
尤其是在當前如果大量輕症湧入,醫院不能拒診,如何避免醫患衝突與社會隱性矛盾,也是需要思考並有相關預案。
此外是醫生的防護上,在「新十條」出來的第三天,很多醫療機構已經出現了院內患者、醫護人員的感染。從廣州的情況來看,當前醫護出現陽性不再算作院感,接診陽性患者的醫護也不再計入密接。
這意味著醫護感染的壓力越來越大,醫療資源的衝擊之下,核心問題是保住現有醫生人手不減少。但醫生人手減少是一個可預見的大趨勢,湧入醫院的人越來越多,醫生越來也少,這個矛盾如何處理?
尤其是如果陽性醫生給陰性患者看病這種情況如果無法避免,一旦出現醫生感染患者的案例,如何避免不理性的社會層面的醫患衝突?
筆者之前指出,在急診之外,對部分科室就診患者尤其是發熱門診就診最好依然是保留核酸檢測,如果醫生這道防線失守或遭受衝擊,未來的形勢可能會愈加艱難。不過近期國家衛健委已有新措施出台,除急危重症入院之外,需48小時核酸,這其實也是對醫院這種特殊場景設定了一道防線。
但這還不夠,從醫院的準備方向來看,首先在發熱門診患者進行分類收治之外,各個專科病房需要擴充新冠隔離病房;另一方面,需要更有效率的調度醫務人員力量並最大可能的防止院感。
醫院要為兒科做更多準備
事實上,從醫療衝擊波來看,兒科的壓力首當其衝,因為在不少家長看來,自己感染可以忍受,但孩子如果反覆發燒,就很難硬扛著不去醫院,但是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出現家長感染的情況,孩子就難以避免。因此,孩子優先就診可能會成為不少家庭的一種共識。
況且在兒童專科醫院,冬季問診量一直較大。有上海兒科醫生表示,除新冠和流感外,還有一些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兒童多發常見病。這些流行病在臨床表現上存在一些相似之處,故而家長往往難以區分。在社會面防疫鬆綁之初,家長往往會出於焦慮心理,在兒童出現癥狀後,第一時間趕赴醫院。
如今也已經有廣州兒科醫生在網路爆料,新冠患兒太多,兒科發熱門診醫生人手不足,壓力也越來越大。
但從今天來看,醫院的壓力越來越大,人手不足的短板已經出現,尤其是兒科原本就醫生人手不足,在廣州,有三甲醫院醫生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目前擔心的主要是醫護可能發生的減員問題以及兒科門診發生的高峰期的擁堵問題,當前不少醫院並沒有準備好。
對於醫院來說,需要儘早建立分級診療體系,並且兒科發熱門診需要儘可能擴容,以應對未來的兒科就診壓力。因為如果沒有應對好這一波衝擊,各種社會矛盾與醫患矛盾可能也將集中爆發。
避免醫療擠兌海嘯,不能躺平
在疫情衝擊波隱現的當下,依然要有精準科學的實事求是的防疫態度與有新的思路了,但新思路其實並不能等同於躺平。
有台灣人就在網路上建議大陸不可躺平,台灣省共有515家醫院,在全球醫療前200名的知名醫院裡,台灣省獨佔14家,亞洲第一,坐擁這麼好的醫療資源,但1月到6月9日,平均1萬人裡面有21例死亡。
上海有2400萬人口,醫院數量僅有398家,而我們內地99%的城市都達不到一線城市的水平,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呼吸科主任殷勇看來,疫情以來,國家雖然非常重視發熱門診的建設、管理和感染防控。但真正有場地、設備和醫護人員儲備,能夠設置發熱診室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還很有限。
因此,醫療擠兌海嘯,可能是即將要面臨的大問題。
國家政策層面在放鬆管控,但依然在強調精準防控,不過從各地來看,其實已經在全面放開。雖然說要清零可能不太現實了,但是完全放任也不現實,精準防控壓平曲線,把感染數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確保醫院的承壓極限,不出現十幾萬、幾十萬大規模增長而導致醫療擠兌,可能依然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
從目前來看,需要針對可能的失控情況有預案,並且不能完全從港台模式來推測內地情況,有網友一針見血指出,港台醫療是預約的,躺平放開,醫療擠兌不嚴重,而國內如果放開防疫,大家習慣了吃大戶,有病沒錢也把醫院賴住。那樣醫療擠兌會很嚴重,醫療系統會直接癱瘓掉。
醫療體系如何應對這波即將到來的疫情就診衝擊,當前如何建立完善的醫療擴容、分級與分流、就診體系,已經刻不容緩。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