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消息,知名市場研究機構Omdia日前更新了對顯示驅動晶元市場預測,展望DDI市場規模去年創出「天量」後,或將持續下滑至2029年,屆時市場規模將回落至約80億美元,僅相當於2020年水平。
這一預測,再次引發了外界對顯示驅動晶元市場的關注,稍有商業常識不難理解,如果市場下行周期將以年而非季度為單位,對相關廠商無疑意味著漫長而殘酷的「冰河期」拉開帷幕。
顯示驅動晶元市場是否「凜冬已至」?對DDI廠商而言,又有哪些機會可以成為穿越周期的「方舟」?
「的確是非常不樂觀」
顯示驅動晶元市場當前狀況,在全球頭部廠商經營數據中已經有直觀體現。
根據聯詠公布的月度營收數據,公司Driver IC業務板塊業績在今年二季度末急轉直下,9月營收僅為37.9億元新台幣,較今年前四個月水平已縮水逾50%,股價亦同步「腰斬」,其凈存貨也從去年末的141.8億元新台幣,大幅攀升至今年年中的188億和三季度末的171.8億元新台幣。
韓系顯示驅動晶元大廠LX Semicon(Silicon Works)三季度也出現營收20.1%的環比跌幅,同比去年下滑約5.3%,與此同時,該公司9月末存貨飆升至4483億韓元,同比去年末時點大幅增長122.9%。
隨著設計公司經營形勢變化,投片量調整也已開始波及代工環節,研究機構TrendForce所統計的全球前十大代工廠二季度營收中,力積電(PSMC)是唯一一家出現環比營收下滑的廠商,佔據其業務相當比重的消費性DDI訂單下滑正是一大原因。從後續公布的月度數據看,力積電三季度營收不但延續環比下滑態勢,9月單月營收甚至已同比轉跌0.38%,轉產電源管理晶元等策略顯然未能抵消顯示驅動晶元這一營收支柱的動搖,另一顯示驅動晶元代工大廠世界先進(VIS),9月營收同比下滑11.5%,三季報顯示大尺寸面板顯示驅動晶元代工收入驟降。
而在大陸廠商中,部分已上市的顯示驅動晶元設計公司已發布三季度財報,從中亦可窺見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某家顯示驅動晶元處於國產品牌領先群的廠商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約13%,環比上季亦出現兩位數百分比降幅,在營收下滑的同時,當季末時點存貨則較年初增長逾100%,資產減值損失同比飆升逾500%,主要為當期計提存貨備抵增加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計提存貨備抵增長,通常意味著期末存貨項目可變現凈值較存貨賬面成本的落差有進一步拉大,折射出當前下游消費市場的壓力。
集微諮詢資深分析師王永攀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基於對部分公司情況的了解,當前市場環境確實非常不樂觀,相對高端的AMOLED驅動晶元價格尚具韌性,而LCD顯示驅動晶元去年市場最火爆階段曾漲到2美元,如今價格已回到了接近2020年行情爆發前的水平。
除了價格壓力,王永攀還提示需留意相關廠商「量」的挑戰,由於下游面板廠商減少採購,部分企業庫存周轉被動放緩,存貨被壘高到「非常驚人」的水平。
無獨有偶,前述上市公司在投資者交流活動中也表示,「公司多數產品的銷售價格目前均維持穩定,三、四季度的業績,都不是價格變動的因素,主要是量的波動」。
如果說下游消費量、價同步萎縮是對顯示驅動晶元市場的「第一擊」,那麼晶元廠商的反應則可能進一步加劇周期波動,前述公司就透露,「部分新設企業只重實現銷售,不重盈利」對產品毛利率帶來競爭壓力。
另據台媒報道,顯示驅動晶元相關中國台企在減少投片、協商代工封測價格折扣的同時,相互之間的價格戰風險也已浮現,不少中小DDI公司價格已跌破底線,聯詠和其他頭部廠商不排除也將跟進以消化天量庫存。相比之下,大陸廠商當前尚有「定力」,一位行業人士就向集微網透露,大陸DDI代工廠儘管也進行了報價上的一定調降,但「沒有那麼多砍單」。
不過儘管局部品類、局部區域市場顯露韌性,但顯示驅動晶元市場整體上依然面臨嚴峻挑戰,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此前兩年景氣期積累的財務盈餘及新入場資本,在周期新階段可能反而拖長或加劇廠商間「廝殺」烈度。
毛利率「新常態」是大陸廠商機會
在日前舉行的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聯詠總經理王守仁預估,今年最後一個季度公司營收有望大體持平,然而毛利率繼續下滑,或探兩年來新低點。針對庫存問題,王守仁表示,聯詠已嚴格控管投片量,有效降低庫存水位,預期第四季存貨金額會進一步下降。
作為領導廠商,王守仁代表聯詠給出的判斷頗具代表性。從「量」的角度看,儘管當前下游電視、手機廠商依然尚未從庫存去化泥潭中「上岸」,但其影響預計也不會超過數個季度,展望中長期,市場對顯示驅動晶元的需求仍然呈現上行趨勢,前述Omdia報告亦預測,DDI年消費量將在今年跌破80億顆大關後,從2023年起出現恢復性增長,2026年後有望創出新高。
(Omdia對顯示驅動晶元總體需求量預測)
但從「價」的角度看,由於供需格局翻轉,顯示驅動晶元毛利率或將較2020年之前本就偏低的水平進一步下探,進入「新常態」。
正如上文所述,此前兩年景氣期DDI賽道不僅在位廠商積累了大量財務盈餘,新進入者也獲得大量資本加持,在LCD驅動晶元領域,大陸地區設計公司和代工廠正在快速獲取市場份額,OLED領域,同樣有多家大陸廠商已嶄露頭角。
景氣周期拐點後,新老廠商均開始感受到市場的「寒意」,一位行業專家甚至向集微網預測,「國內十來家顯示驅動公司,未來兩三年內,死掉一些,應該不算誇張」,不過即便經歷了這樣的供給側出清,市場競爭格局未來也很可能較2020年前更為「擁擠」,更多的品牌晶元設計公司、更大的代工封測產能供應,意味著市場,特別是佔據需求量主體的LCD顯示驅動市場長期處於供需寬鬆乃至過度寬鬆狀態,對產品價格和毛利率或將形成長期抑制。
(代工產能變化情況)
面對上述挑戰,產品結構升級無疑是海外優勢廠商的優選策略,聯詠總經理王守仁就表示,明年(2023年)持續看好OLED相關產品持續發酵,不僅在手機滲透率提升,在筆電、平板、電視也都有客戶導入,車用TDDI也有機會成長,其他如VR/AR顯示器驅動IC,高階4K 120HZ與8K的電視SoC,以及ASIC都有不錯的成長空間。
王守仁所列舉的細分賽道,共同特點是具有更高的技術與商務壁壘,從而具有更好的毛利表現,不過考慮到新的玩家不斷湧入,這些細分賽道的「紅利」恐怕也很難長期延續。
OLED領域,已有多家大陸設計公司打入中小尺寸AMOLED驅動晶元市場,本土代工廠目前也正積極突破,例如中芯國際公告顯示,公司已布局28納米高壓顯示驅動工藝平台研發,主要應用於AMOLED高端驅動產品,基於28HKC+平台,已完成平台全套高壓、中壓、低壓器件和低漏電SRAM開發,工藝可靠性驗證順利推進。
可以想見,在大陸廠商進入高端顯示驅動晶元市場並站穩陣腳後,相關產品毛利率或也將出現快速回落,傳統優勢韓系、台系廠商在成本結構競爭的「新常態」下,可能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而反觀大陸廠商,在低毛利下形成適應性的成本結構,可以說是大陸製造業崛起長期以來的「法寶」,在產品升級之外,與海外廠商「相持」並最終「逆襲」,需要本土廠商更充分發揮這一稟賦。
結語
在令人目眩神馳的超級景氣後,顯示驅動晶元市場正重歸原點,甚至隨著供需格局的深遠變化,將進一步下探利潤水平的「新常態」,這一過程對設計、代工廠商而言,無疑意味著嚴峻的挑戰。
但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一「新常態」的背後,是大陸面板產業鏈在全球產業版圖上的進一步擴張,位處上游的本土顯示驅動晶元廠商,則有可能藉助成本結構和協同效率的潛在優勢,打造穿越漫長周期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