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親眼所見,實在不敢相信——
清華才女蔣方舟因為一條微博陷入了風波之中。
不僅牽連出她9歲所寫的作品並非本人所作的質疑,還涉及當年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為何獨獨對她降60分錄取。
事件開始,是因為蔣方舟發了一條微博,評論北大牟林翰事件,截圖是她當年在清華大學時寫的一篇文章,暗諷清北官僚主義。
沒想到的是,微博大V@開水族館的生物男轉發並評論,諷刺蔣方舟正是靠官僚主義才進得去清華,五十步笑百步。
蔣方舟先是找熟人讓@開水族館的生物男刪除帖子,博主不想多生事端就刪除了帖子。
蔣方舟見對方刪除後,又在自己的微博上掛了@開水族館的生物男,為自己辯白稱:
自己高考自主招生透明公開,問心無愧。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氣憤之餘,又恢復了刪除的微博,和蔣方舟硬剛。沒過多久,一場質疑蔣方舟的論戰在微博上愈演愈烈。
(蔣方舟回應質疑)
質疑聲基本圍繞三點:
自主招生為什麼會降60分?
蔣方舟當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別的考生都是降20至30分,憑什麼蔣方舟可以降60分破格錄取?
當年是清華大學第一年開始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第一年有了降60分錄取,這無可厚非。
但是當年蔣拿到60分這個資格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她高考語文只拿到117分,還不如清華的工科生,很多人質疑「文學天才」這個頭銜。
9歲的作品到底是誰操刀?
蔣方舟七歲寫作,九歲出版散文集《打開天窗》,有一篇文章《白字小姐》,大致的內容是說自己經常寫錯字:
「去年我才突然發現,『善良』的『善』是四橫,我寫成三橫竟然寫了十年,也沒有人發現。」
九歲的時候,竟然已經寫了十年的字?
正式出版時,文章中刪掉了「三橫寫了十年」這一段。除此之外,九歲女孩兒的文筆也被質疑太過成熟。
《苦妓回憶錄》為什麼跑到了她的名下?
另一個爆發點,是多年前蔣方舟在微博上說自己翻譯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生前最後一篇小說。
被很多人誤認為《苦妓回憶錄》是她所翻譯,但真實的情況是,《苦妓回憶錄》的譯者另有其人。
不僅如此,蔣方舟還未及時在媒體上澄清,以《苦妓回憶錄》譯者身份隨訪並出席拉美文學研討會。
1997年,蔣方舟7歲,開始創作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
在同齡人基本漢字都沒有認全的情況下,蔣方舟就已經開始創作了,媒體競相報道,蔣方舟在那時就小有名氣。
要知道,上世紀90年代,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手機,沒有微信...所有人獲取信息的渠道無非是廣播、報紙和書籍。
正是這一系列傳統媒體的操作,讓年僅7歲的蔣方舟成名了。
但除了蔣方舟的「天賦」外,還有什麼原因能讓媒體關注到這個「神童」,蔣方舟的家庭,尤其是她的母親在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想要了解蔣方舟的母親在她成長中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還要從一個網路大賽說起。
1997年,期貨市場崩盤,22歲的寧財神被摔倒在地,300資產蕩然無存。從那時起,寧財神開始自謀出路,開始了文學創作。
(編劇寧財神)
1999年,他去「榕樹下」應聘,這個網站曾是中國文藝青年的朝聖之地。
和寧財神共事的網站主編是大名鼎鼎的李尋歡,傳說當時2000萬網民,有15000萬看過他的小說。
還有加入榕樹下的還有一個寧波女孩,文字中透露著城市中漂泊者的隱忍、背叛和掙扎,網友稱她為安妮寶貝。
當然,還有一個成名已久的上海作家陳村負責統籌。
(榕樹下網站)
1999年秋,榕樹下舉辦了第一屆互聯網原創文學大賽,資深作家陳村憑藉多年在文壇的地位,請來了一眾評委,包括王安憶、蘇童、賈平凹、王朔等人,盛極一時。
那屆文學大賽的冠軍是——尚愛蘭,獲獎獎品是帶家屬千島湖一日游。
尚愛蘭帶上了自己的女兒,當天,天氣晴朗,尚愛蘭的女兒拿著彈弓蹦蹦跳跳十分可愛。
作家們湊過去問他:你叫什麼名字。
小女孩兒頭一瞥說:蔣方舟。
當年,尚愛蘭在文壇曾獲得認可,並且要有過一席之地,被許多知名作家看中,前途不可限量。
但不久,她的女兒蔣方舟名氣顯然蓋過了母親。
蔣方舟7歲寫作,9歲出書,11歲就給《南方都市報》供稿,被稱為「神童」一點也不過分。
有傳言稱,為了讓蔣方舟發自內心地認可並重視寫作這件事,母親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規定,小孩7歲就要開始寫書,否則會被警察抓進監獄。
蔣方舟信了很久,經常聽到警笛呼嘯,就會躲在被子里顫抖。
蔣方舟正是在尚愛蘭這種教育下「愛」上了寫作,並且迅速成長。
在接受採訪時她說——
11歲給《南方都市報》寫專欄,每月收入4000,她是家裡賺錢最多的人,甚至有一段時間,父母雙雙辭掉工作,全家靠蔣方舟的稿費生。
(女兒養全家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前段兒某天,她聽到父母聊天說:「方舟可不能生病啊。」她還挺感動,然後爸爸接著下半句:「對呀,得還房貸呀……」)。
上初中時,課業壓力大增,她一度想退學寫稿,班主任覺得她成績不錯,退學實在可惜,允許她不做作業。她每天下午放學回家,玩一會兒,吃飯、看書,完成寫作必需的信息輸入,睡覺。第二天三四點鐘起床寫稿,寫到7點去上學。
就這樣蔣方舟度過了整個初中。
2008年,蔣方舟在武漢讀高三,參加了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最終清華大學降60分錄取,成全了蔣方舟的名校夢。
但事情到這裡才開始轉變,蔣方舟當年高考成績561分,語文117分,飽受質疑。
2010年,讀大二的蔣方舟已經開始工作,在《新周刊》擔任特約撰稿人,她自己回憶,當時在《新周刊》的工作就像是「青樓頭牌」。
25歲的時候,蔣方舟又出了一本新書《我承認我不曾經歷滄桑》,9歲出書人家會說是神童,25歲出書,就成了一個普通人。
蔣方舟開始被當成了一個成年人。
在書中最後一篇文章《審判童年》中,蔣方舟似乎很想擺脫一系列的標籤:
「要告別太多東西了,起碼可以告別天才兒童的身份吧。
另外,前兩天還有記者問我,你覺得是你的作品讓人記住,還是你這個人讓人記住。
我後來想自己的成長伴隨著一系列社會新聞,包括考上清華、破格錄取,到《新周刊》當副主編。
我也想告別這些新聞事件累計起來的一個形象,不想做一種符號化的東西或者社會新聞的主角。」
但審判之後呢?總有人會記得當年的事情,也一直有人質疑,9歲時候的作品是否是尚愛蘭代筆。
前有方舟子控訴韓寒父親代筆撰寫《三重門》,這已然是一場羅生門。
也一直有人質疑蔣方舟9到12歲的作品,那些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究竟是自己所做還是母親尚愛蘭所做?
如果說這是一場「造神運動」,那麼擁有文壇資源的文一代,退隱江湖,金盆洗手,用手中的資源將自己的女兒捧上神壇,也並非不可能。
等到蔣方舟長大,文筆日趨成熟,自然也會打消眾人當初的疑慮。
但這些年質疑聲不斷的原因就是——
蔣方舟畢業後在文學方面展現的水平讓人無法信服。
想必詩詞大會的才女武亦姝大家都知道,同樣是拿到清華的自主招生,高考成績613分,眾人心服口服。
錢鍾書先生數學0分進清華,能夠寫出《管錐編》、《圍城》這樣的名篇,大家也心服口服。
但蔣方舟有什麼拿得出手?
當年她出了一本《東京一年》,豆瓣罵聲一片,將自己一年在東京的流水賬拿出來,精裝成書,真的好嗎?
(豆瓣評論)
畢業之後,當上了副主編,不斷的加入到文化節目中抒發見解,但是在文學上的成就卻沒見端倪。
2009年曾經有一篇文章質疑蔣方舟年少成名——
超低齡寫作,挑戰人類的認知極限,在世界文學界都極少有人出其右。
出版社出版書籍,知識精英專屬的話語權,屬於高度稀缺,普通人對出版物本身就有強烈的崇拜情結。
這篇《清華園裡的惡之花:神童蔣方舟揭秘》引起了極大震撼,很多人對此表示認同,但蔣方舟一直沒有出面回應。
甚至蔣方舟筆下諸多雷人的語句也被翻出來,12歲的兒童能對世界有這樣的認知嗎?
作者分析,蔣方舟很有可能在其母尚愛蘭的耳提面命下虛構一些情節,吸引讀者。
僅僅寫些天真的童年、花草的美好雖然正常,但有誰願意花錢買這樣的正常的東西呢?成為一個女作家是要付出代價與犧牲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12歲的蔣方舟不僅早熟,而且極易揣測讀者心理,像是一個在文壇打拚過的老手。
文章最後,作者這樣評價蔣母尚愛蘭——
「尚愛蘭製造女兒蔣方舟成名的神話,具有豐厚的經濟利益、極深遠的學術研究價值與社會文化警示。
很少有人理解尚愛蘭對中國大陸現實生活的無奈與痛苦感受。她大約看夠了文壇與出版社的嘴臉——文壇對陌生人的面孔是最無情的!
在當今生存競爭特別激烈的時代,作為一個普通人,也深深體會到弱者的痛切。
在她人生當初,就輸在起跑線上,好不容易在年華老大之時,依靠榕樹下網路文學獲得一點小名氣,幾乎全憑僥倖。可她的下一代呢?
怎樣才能讓年幼的女兒,不像她那樣,一開始就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呢?
可以說,尚愛蘭只是背著壞女人的聲名,其實,她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成功的「好」母親,尤其是她弄假成真的厚黑學手腕在文壇上是首屈一指的。」
天才究竟是什麼?將她的標籤摘掉之後還剩下什麼?
今天網路上的質疑恐怕是她十幾年來走路的結果,大家期待蔣方舟能夠不依靠節目、不依靠段子、不依靠微博評論寫出更好的作品。
但在網路營銷的今天,孵化一個網紅容易,想要培養一個作家卻難。
究竟是誰在創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