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帝國時期分為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納粹德國)。
現在要講的是近代的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之路!
19世紀中期,德國還未統一,形式上還是將近40個邦和自由市的聯合體。(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最多有一千多個邦,但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互相兼并,外部戰爭等原因,19世紀就只剩這些了)其中長期的德意志首席強邦奧地利和逐漸崛起軍力強大的普魯士為最有實力統一德國的兩邦!兩邦為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打了無數場戰爭!
隨著拿破崙戰爭,英國工業革命擴散到了德意志後,德意志各邦人民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這種情況下,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統一德國,但卻分別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普魯士的方案是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方案,而奧地利則是提出了一個包括奧地利的大德意志方案!
而兩強的綜合實力差不多,於是,這兩種方案哪個能實現,就看兩強領導人的政治軍事才華了!
而命運垂青了普魯士,1862年,普魯士國王任命奧托-馮-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政治才能在那個時代無人能出其右!
他堅信德意志的統一是無法阻止的,而普魯士就是德意志!他出任首相後,力推軍事改革,因為他認定只有建立強大的軍隊,並使用武力,德國才能實現統一!他的名言「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說和多數派的決議所能解決的……只能用鐵和血來解決!」也就是「鐵血政策」,因此他也被稱為「鐵血宰相」!
1864年,他忽悠奧地利和普魯士對普魯士的北方威脅丹麥發動第一次王朝戰爭!迅速打敗了丹麥,從丹麥手中搶回了石勒蘇益格(歸屬普魯士)和荷爾斯泰因(歸屬奧地利)兩個邦!
之後,開始全力準備對奧地利的戰爭,聲稱荷爾斯泰因應該屬於普魯士,(上面不是說忽悠了奧地利嗎,我講下,荷爾斯泰因對於奧地利是一塊飛地,而且中間夾的是普魯士,俾斯麥早就想好了讓奧地利幫他解決掉當時還是北歐強國的丹麥,消除背後威脅,然後再假裝給個地盤當好處,等準備動手了,再以這塊奧地利根本不可能得到的地盤為借口,跟奧地利開戰,對於奧地利而言,自己出人出力幫普魯士解決了背後威脅,啥都沒撈著,還壯大了普魯士的力量,可見俾斯麥的恐怖政治頭腦),奧地利當然不肯,俾斯麥更狠,還拉攏義大利從背後攻擊奧地利,並穩住法國和俄羅斯,儘力讓他們不介入!
1866年,普奧戰爭(第二次王朝戰爭)爆發,普魯士軍隊裝備精良,是當時世界質量最高的陸軍(俾斯麥的軍事改革成果),動作神速,迅速攻下了薩克森,漢諾威等支持奧地利的小邦,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之後於7月3日同奧軍在薩多瓦決戰,普魯士最終取得了勝利!
原本普魯士國王還想進軍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但俾斯麥力主議和,堅持小德意志方案,最終,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
這次戰爭後,在俾斯麥的策划下,北德意志同盟成立,實際領導的自然是普魯士!
但南德意志的4個邦還沒有統一進來,法國非常不希望旁邊出現一個強大,統一的德國,以影響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權!
1870年,普法戰爭(第三次王朝戰爭)爆發,但法軍早已不是拿破崙時期那個打爆歐洲的軍隊,指揮的也不是能征善戰的拿破崙,而是戰神拿破崙志大才疏的侄子拿破崙三世!
法軍處處被動挨打,一直失敗,9月,兩軍在色當會戰,法軍慘敗!連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都被俘虜了!
法國戰敗後,再也沒有阻止德意志統一的障礙。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皇帝,一個強大,統一的德意志帝國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