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說一個晶元行業最新的消息。
根據之前張忠謀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透露的信息,張忠謀已經邀請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參加12月6日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工廠的首部設備到場儀式。
也就是說今天台積電的美國工廠將正式搬入首台設備,這標誌著台積電將產能轉移到美國拉開了一個新的序幕。
當然除了台積電之外,最近一段時間有一個事情也引起大家的關注。
在11月18日,上海鼎泰匠芯舉行了潔凈室交付ASML光刻機搬入儀式,這也是首台ASML光刻機搬入,中國首座12英寸車規級功率半導體自動化晶圓製造中心即將投入生產,ASML在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仍然是他們非常重要的市場。
那今天我們為什麼要把這兩個事情放到一起呢?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仔細分析一下。
提到晶元,台積電和ASML是繞不過的兩個企業。
其中ASML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機提供商,目前擁有全球最先進的EUV光刻機技術,而且佔據全球中高端光刻機市場80%以上的份額。
目前全球已經量產的7納米、5納米、3納米晶元都是基於ASML的EUV光刻機生產出來的,沒有ASML提供光刻機,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一些製造商都會很被動。
當然在全球晶元產業鏈當中,台積電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台積電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晶元代工廠,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晶元製造工藝,目前他們已經量產的最高晶元工藝達到3納米。
包括蘋果、高通、ADM等很多大廠的晶元大多都是由台積電代工的。
也正因為ASML和台積電在全球晶元產業鏈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這兩個企業也被動的陷入到了晶元行業的博弈當中。
這幾年隨著我國晶元產業的不斷崛起,歐美傳統的晶元產業受到了很大的挑戰,於是他們就開始祭出很多手段來遏制中國晶元產業的發展。
一方面是以一些莫須有的名義,將很多中國企業納入所謂的實體名單當中,然後嚴禁使用美國設備軟體的一些企業給中國這些企業提供服務,所以導致中國個別企業即便擁有很高的晶元設計水平,但卻找不到代工廠進行生產。
另一方面美國還推出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國際一些晶元產業鏈回歸美國,甚至吸引國際上一些頂尖的晶元製造廠家以及產業鏈到美國投資,為此他們給予很多支持,包括政策支持,稅收支持和資金支持。
再一個是通過各種方式建議ASML、台積電等一些廠家選擇「站隊」,要麼選擇在美國這邊,要麼選擇被限制。
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台積電和ASML等一些企業其實也挺無奈,畢竟他們誰也不想得罪,對一個企業來說,他們不想過多的參與到一些非商業活動當中,他們只想老老實實的在市場上經營,哪裡有客戶,他們就把業務開到哪裡。
無奈目前不論是ASML還是台積電對美國的依賴度都比較大,一方面是美國仍然是這兩家企業重要的市場,比如台積電很多業務都是由美國企業提供的。
另一方面是ASML和台積電有很多核心零部件以及軟體都從美國進口,比如ASML的光源是由美國提供的;而台積電很多核心零部件以及軟體也都是從美國進口。
假如這兩家企業敢對美國說「不」,我相信美國隨時有可能採取相應的措施去限制他們,到時他們的供應鏈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他們在行業內的地位。
所以擺在台積電和ASML面前是很難的抉擇,一方面是中國龐大的晶元市場以及未來巨大的增長空間,另一方面是隨時有可能面臨美國供應鏈的斷供,這是非常被動的。
但最終這兩家企業還是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選擇了「站隊」。
台積電將產能遷移到美國。
最近兩年時間,迫於壓力,台積電只能停止為中國大陸相關企業代工,另一方面他們還將部分產能遷移到了美國。
早在2020年5月,台積電就宣布將耗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納州建廠,這座晶元工廠預計將於2024年正式量產,第一期月產能約為2萬片晶圓,主要以5nm工藝為主,這將是美國最先進的半導體工藝。
而且為了配合這座先進晶元工廠的生產,這段時間台積電已經陸續包機將很多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運到了美國。
另外不排除未來台積電有可能繼續加大對美國的投資力度,台積電有可能將更多的產能轉移到美國。
比如在今年11月份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張忠謀就曾經提到:雖然在美國製造晶元的成本比台灣(省)至少高出50%,但這並不意味著台積電會「排除」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到美國的計劃。
一邊是拒絕給大陸的一些企業代工晶元,另一方面卻不斷將產能轉移到美國,張忠謀的態度其實已經很明顯。
而對於台積電這種選擇,我們也不能過多去責怪什麼,畢竟企業是逐利的,哪個方案對他利益最大化,他當然會選擇哪個方案。
雖然中國大陸是全球最主要的晶元消費市場之一,但其實目前我們有很多晶元都是從美國一些企業進口,而這些美國企業轉過頭又將晶元交給台積電代工。
所以即便他們不為中國大陸企業代工,但其實也可以間接賺中國大陸市場的錢,這樣還可以避免被美國限制,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再說最近兩年美國推出的晶元鼓勵政策誘惑力確實非常大,雖然美國生產成本非常高,但綜合各種因素之後,也在台積電的承受範圍之內,所以他們將產能轉移到美國也很正常。
ASMLL繼續向中國市場供貨。
與台積電「服軟」不同的是,ASML選擇硬剛,儘管美國多次警告,要求ASML不要向中國出口光刻機,但是ASML壓根就沒把它當回事,最多是不向中國出口最先進的EUV光刻機,但是對一些中低端光刻機,尤其是EUV光刻機,他們仍然繼續向中國出口。
看到ASML這種做法,很多人都覺得他們硬氣,其實我覺得硬氣的背後是中國市場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晶元消費市場之一,而且中國最近幾年的晶元製造業發展非常迅猛,截至2021年我國的集成電路產值已經達到上萬億,而且過去幾年每年的增速都非常快,我國晶元產能的增速是全球同期增速的三倍以上。
在晶元製造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對光刻機的需求也非常龐大,而國內又沒有相應的光刻機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大多數晶元製造廠都只能向ASML下訂單。
根據ASML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他們向中國出口了23台光刻機,中國大陸市場給ASML貢獻的營收佔比已經達到34%左右。
所以面對巨大的市場規模,ASML只能硬著頭皮跟美國硬剛,繼續堅持向中國出口光刻機。
但是ASML的這種硬氣也可能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如果他們真的把美國惹急了,說不定美國很有可能通過停供一些核心零部件等方式給予他們施壓。
因此ASML在堅持向中國出口光刻機的同時,他們其實也非常小心謹慎,比如在今年7月份,ASML的CEO就曾經警告過:如果美國迫使該公司停止向中國大陸銷售其主流光刻設備,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面臨中斷。
台積電和ASML孰對孰錯,三年之後會見分曉。
對於台積電以及ASML兩種檢驗不同的選擇,我們不能去評判是非,但對錯幾年之後會見分曉。
這幾年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優勢正逐漸減弱,為了繼續保持他們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當中的優勢地位,他們不惜採用各種方式去限制對手,然後保護自己。
但是這種違背市場競爭的做法,違背全球產業鏈發展趨勢的做法,我相信最終不會討到什麼便宜的。
美國的優勢是晶元設計、軟體設計,如果他們想要把所有的產業鏈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裡,不跟其他國家分工合作,最終反而有可能導致當然競爭力下降。
畢竟在晶元製造上面,美國並沒有太大的優勢,一方面是他們的供應鏈沒有那麼完善,再一個是他們本身的生產成本比較高,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有競爭優勢是一個疑問。
雖然現在台積電將產能轉移到美國之後可以獲得短期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一旦這種補貼效益減弱或者消失了,到時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到時他們能否繼續保持市場的優勢地位,一切都是未知數。
相反對於ASML來說,選擇中國市場,就相當於選擇了未來。
中國作為全球晶元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們已經意識到了晶元過度依賴進口的帶來的弊端,所以最近幾年我國一直在鼓勵國產晶元的發展。
按照中國相關計劃,到2025年國產晶元的自給率要達到70%以上,而目前國產晶元自給率只有35%左右,這意味著未來幾年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ASML在中國市場也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所以對於ASML以及台積電兩種不同的選擇,誰選對了?誰選錯了?相信三年左右輸贏會看出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