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是全球晶元製造技術最先進的廠商,但並非台積電做出了決定都是對的,在擴產這件事上,台積電就錯了。
全球缺芯後,各大晶圓工廠都在積極擴產,中芯國際投資超1000億元,擴大28nm等晶元的產能。
但台積電劉德音卻表示,28nm等晶元的市場需求已飽和,台積電將擴產重點放在先進工藝晶元上。
據悉,台積電不僅宣布投資1000億美元建廠,還將2022年的資本開支定為440億美元,主要用於擴大先進晶元的產能。
結果進入2022年後半年,先進工藝的晶元產能就過剩了,台積電連續削減了8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還鼓勵員工多休假,關閉部分EUV光刻機,甚至砍了部分供應鏈的訂單。
消息稱,由於英偉達、AMD等美芯企業砍單,導致台積電7nm工藝的產能利用率降低四五成。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積電不得不做出了調整,將高雄工廠優先導入28nm等工藝晶元。
要知道,台積電高雄工廠主要是生產製造7nm等晶元,如今卻從7nm變成28nm,這意味著台積電劉德音被打臉。
因為劉德音一直都主張擴大先進工藝的晶元,不夠重視成熟工藝。
另外,台積電魏哲家、力積電董事長以及ASML,均認為未來成熟工藝晶元的機遇更大。
台積電魏哲家表示新能源汽車給成熟工藝的晶元,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這個機遇比智能手機還大。
原因是新能源汽車採用的晶元數量是智能手機的數倍,還有物聯網等其它設備,成熟工藝的晶元更適合這些行業。力積電董事長也認同這一點觀點。
光刻機巨頭ASML也公開表示,先進工藝晶元的產能已經過剩,成熟工藝的晶元仍很緊缺,由於成熟工藝晶元需求大,ASML一再擴大DUV光刻機的產能。
當然,先進工藝晶元的產能過剩,成熟工藝走俏,這意味著中芯走了完美一步。
首先,全球晶元廠商中,中芯國際是最早宣布擴大28nm等晶元的廠商,先後三次投資擴大產能。
如今,成熟工藝的晶元需求仍在持續增加,並處於緊缺的狀態,而中芯國際預計2023年就能產業,屆時將會新增超10萬/月的產能。
同時,中芯國際早就購買了價值11億美元的DUV光刻機等設備,未雨綢繆。
畢竟,ASML也因為晶元等問題,導致部分光刻機無法準時交付,訂單到2024年才能夠全部完成。
其次,中芯國際不斷降低成熟工藝晶元的風險。
梁孟松曾公開表示,中芯國際28nm等工藝的晶元的風險進一步降低。
另外,中芯國際已量產的晶元,敢於同國際大廠相比較,這說明中芯國際的良品率也是世界先進的。
根據中芯國際發布最新數據可知,今年第三季的出貨量略有下降,但平均單價因產品組合優化小幅上升,這意味著中芯國際正在導入更多28nm/14nm等工藝的訂單。
再加上,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國,這都將帶動成熟工藝的晶元訂單的快速增長。
更何況,晶元規則修改後,國內廠商不斷降低對進口晶元的依賴,更多採用自研自產的國產晶元。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說7nm變28nm,台積電劉德音被「打臉」,中芯走出完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