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霽江行圖》 五代·郭忠恕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民間有句諺語說:「立冬補冬,補嘴空」。此為何意呢?將時光倒退回到古代,農家們辛苦耕耘了一年,眼看立冬到來,在古人傳統的季節劃分中,立冬是冬季的開始。於是,古代的農家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立冬進補,稱之為「補冬」,這是中國節日飲食習俗,流行於全國各地。

餃子(圖源網路)
11月7日,又是一年立冬節氣到,普通老百姓所期盼的習俗,自然就是能夠品嘗美味的「補冬」了。按照中國人「不時不食」的飲食習慣,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民間一般有吃湯圓、吃豆腐、包餃子、喝羊肉湯等不同的飲食傳統。同時在這一日,熱氣騰騰的餃子也是也是應節氣的食物。因為餃子有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自然要品嘗一番了。

打糍粑(圖源網路)
但在西南一隅的成都,還有個關於美味的習俗,那就是——打糍粑。據劉孝昌描述,無論城市或農村,立冬之日家家戶戶都會打糍粑,但此風俗在農村更甚。「那天,打糍粑的大隊伍可是浩浩蕩蕩的,到處都能聽到『咚咚咚』的舂糍粑的聲音。爸爸媽媽哥哥妹妹弟弟,都要舂糍粑。成都有名的小吃『三大炮』,就是用舂的糍粑來做的,香甜可口又軟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舂出來的糍粑不僅供人們享用,還要給辛苦耕耘了一年的耕牛,品嘗一番。因為立冬前後,恰逢農曆十月初一的「牛王節」。且自古以來,「牛」一直是傳統農耕文化中具有象徵意義的形象,被古人認為是勤勞、敦厚的代表。而在四川這片土地,也有著崇拜牛神的傳統,成都的地標牛王廟,便是最好的證明。「牛一年到頭辛苦了,舂的糍粑,有的還會裹上雞蛋給牛吃。這一天,還會把牛牽到河邊去飲水吃草,把田埂上的野菊花,做成花環,戴到牛的頭上。」劉孝昌說,這一天人也高興,牛也高興,因為牛可以得到歇息,不用耕田。
當然,立冬還要吃棗子,經過多日的晾曬,棗子已經曬紅了,正是品嘗的好時候。此時,時令水果還有柿子,都是冬日的甜蜜滋味。「立冬了,人們將糧和油儲存起來,還要打牙祭,為來年的春耕做準備。目的就是養精蓄銳,養好身體。」劉孝昌總結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