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節律鍾是光周期調控的核心部分,偽應答調節因子(Pseudo-Response Regulators, PRRs)是生物節律調控網路的關鍵組分。小麥著名綠色革命基因Ppd-1(TaPRR37)作為PRR家族成員,對提高小麥產量作出了重大貢獻。Ppd-1基因不僅影響小麥的光周期敏感性,還與小麥的株高、千粒重等重要農藝性狀相關。此外,小麥PRR家族成員TaPRR73已報道影響小麥的抽穗期和株高。但是對於小麥生物鐘核心成員TaPRR1,其功能研究相對較少。
近日,魯東大學麥類分子育種創新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Circadian Clock Gene, TaPRR1, Is Associated With Yield-Related Traits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L.)》的論文。該研究對小麥生物鐘核心成員TaPRR1進行了功能分析,主要取得如下研究結果:
(1)小麥生物鐘基因TaPRR1不同單倍型與產量性狀顯著相關。根據TaPRR1多態性位點,開發分子標記。結合19個環境自然群體表型數據,通過關聯分析,闡明了TaPRR1不同單倍型與小麥產量性狀的關係。同時根據660K晶元數據,結合TaPRR1上下游2Mb區間的分子標記,進一步驗證TaPRR1的功能(圖1)。值得注意的是,TaPRR1-A1與小麥抽穗期顯著相關,TaPRR1-6A-Hapla較TaPRR1-6A-Haplb抽穗期提前0.9 - 1.7%。TaPRR1-B1和TaPRR1-D1則影響小麥的株高和千粒重,TaPRR1-6B-Hapla和TaPRR1-6D-Hapla降低株高和增加千粒重的幅度分別為13.3 - 26.4%和6.3 - 17.3%。

(2)小麥TaPRR1基因的表達特徵和轉錄活性分析。TaPRR1在48小時的表達譜以晝夜節律為特徵,在短日照和長日照條件下均有兩個表達峰值:分別出現在黎明後9小時和18小時。且不同TaPRR1單倍型的表達峰值出現的時間和表達量存在差異(圖2)。亞細胞定位和轉錄活性分析表明,TaPRR1是核定位蛋白,其轉錄活性受IR結構域控制。

(3)小麥TaPRR1基因在地方種和現代育成品種間存在遺傳變異分化。單倍型網路分析表明,TaPRR1的遺傳變異在地方種和現代品種之間存在差異。通過分子方差分析,我們推測TaPRR1-A1單倍型存在中等程度的遺傳分化,而TaPRR1-B1和TaPRR1-D1存在高度的遺傳分化。雖然地域分布顯示TaPRR1-6A-Hapla、TaPRR1-6B-Haplb和TaPRR1-6D-Haplb是主要分布的單倍型。但在現代品種選育的過程中,優異單倍型TaPRR1-6B-Hapla和TaPRR1-6D-Hapla所佔比重大大增加,受到了人工選擇(圖3)。

魯東大學麥類分子育種創新團隊孫晗副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郭志愛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賈繼增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煙台市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