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中央層面提出「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將區塊鏈上升為國家戰略。
緊接著,各地紛紛出台推動區塊鏈產業的政策。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江蘇、湖南、浙江等31個省份已陸續出台涉及區塊鏈的政策信息,布局區塊鏈產業。伴隨而來的,還有監管。
總體而言,中國政府鼓勵探索研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以加速區塊鏈的落地應用,服務實體經濟,構建新型數字經濟。目前中國的區塊鏈項目大多還在探索階段,監管政策也有待完善。
從全球範圍來看,各國政府對區塊鏈、區塊鏈資產的態度不一,但整體來說都還處於探索期。
美國
- 2013年,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及政府事務委員會召開有關比特幣的聽證會,首次公開承認了比特幣的合法性。
- 2014年,美國國家稅務總局(IRS)將比特幣看作是一種財產而不是貨幣。同年,《紐約金融服務法律法規》開始實施對比特幣的監管。
- 2015年,紐約金融服務部門(NYDFS)發布密碼貨幣公司監管框架BitLicence。同年,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CFTC)把比特幣和其他密碼貨幣合理定義為大宗商品,從此受到CFTC的監管。
- 2016年,美國貨幣監理署(OCC)發布其「責任創新框架」,旨在監管那些正在研究區塊鏈和其他金融技術的創業公司。
- 2017年,美國國會宣布成立國會區塊鏈決策委員會;特朗普政府行政部門呼籲發展區塊鏈在公共部門中的應用。
- 2018年,SEC發布《關於數字資產證券發行與交易的聲明》,並強調SEC支持有利於投資者和資本市場發展的技術創新,但必須遵守聯邦法律框架,在監管合規的前提下有序進行,同時鼓勵區塊鏈新興技術的創業者聘用法律顧問,必要時可尋求SEC的協助。
- 2019年,Libra橫空出世,美國國會對加密貨幣的聽證會越來越頻繁。但對區塊鏈技術的態度從最開始的敵視,到逐漸合法化,然後進入操作層面的嚴格監管以及技術應用上的積極支持。
態度:
美國雖認可區塊鏈技術並鼓勵其發展,但是對這種新興技術一直保持著嚴謹的監管態度。美國對於區塊鏈技術的監管依託於各機構之間的相互協作,主要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CFTC)、美國金融情報機構(FinCEN),有時美國國家稅務總局(IRS)也會發布相關準則。目前美國對於區塊鏈的監管方向是先打擊加密貨幣領域的違法行為,對區塊鏈的應用也呈現出越來越積極的態度。
英國
- 2016年,英國政府發布《分散式賬本技術:超越區塊鏈》白皮書,肯定了區塊鏈的價值。
- 2018年,英國財政部、金融行為監管局和英格蘭銀行共同組建「加密資產專項工作組」。同年10月,英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關於區塊鏈行業的監管措施。
- 2019年,英國金融監管機構FCA(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發布了一份名為《加密貨幣資產指南》的文件。文件指出,根據國家監管活動令(RAO)或《金融工具指令II》中市場監管的「金融工具」,加密貨幣資產可被視為「特定投資」。
態度:
英國首相、英格蘭銀行行長、財政大臣都曾在不同場合表示出台監管政策的必要性。英國可能是當下對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最開放的國家之一,始終抱著「監督不監管」的態度,並且還為全球區塊鏈初創企業提供了非常優惠的政策,因此不少區塊鏈初創公司都在考慮把總部搬往倫敦。
德國
- 2013年,德國金融部正式認可比特幣成為一種「貨幣單位」和「私有資產」,受到國家監管。這也使得德國成為了世界首個承認比特幣合法地位的國家。
- 2016年,聯合德意志聯邦銀行召開區塊鏈技術機遇與挑戰大會,針對分散式賬本的潛在運用展開研究,包括跨境支付、跨行轉賬以及貿易數據的存儲等。
- 2018年,德國財政部表示,如果比特幣用戶將比特幣用作支付方式,那麼他們不會對其進行徵稅。
- 2019年,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內閣批准了區塊鏈戰略草案,確定了政府在區塊鏈領域裡的優先職責,包括數字身份、證券和企業融資等。
態度:
德國看到了加密貨幣背後的核心技術,並將區塊鏈技術視為有前景的關鍵技術。對於穩定幣,德國有明確表示不允許私有企業發行穩定幣。而我們可以看到,德國希望利用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機遇,挖掘其促進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潛力。
俄羅斯
- 2014年,俄羅斯政府全面禁止比特幣在國內流通和使用。
- 2015年,俄羅斯開始洽談比特幣的流通和監管,財政部提出議案,計劃限制訪問允許虛擬貨幣發行和流通的網站,參與比特幣交易的用戶最高將面臨4年監禁。
- 2016年,俄羅斯再次被傳將推出本國的數字貨幣,財政部副部長Alexei Moiseev表示,將不再堅持全面禁止比特幣。
- 2017年,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見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逐漸開放了區塊鏈行業的政策,在俄羅斯議會中也成立了區塊鏈專家組議會。
- 2018年,俄羅斯央行以「風險高、時機不成熟」為由,發布對虛擬貨幣的警告。同年,俄羅斯正式宣布關閉比特幣交易網站。
- 2019年,俄羅斯央行表示反對任何「貨幣替代品」,央行行長艾薇拉·納比烏琳娜(Elvira Nabiullina)在國家杜馬會議上重申了這一監管態度,而且該行也在其官方推特上公開發布了相關信息。但目前俄央行正在研究數字貨幣將如何運作,還特別關注中國數字貨幣的研發。
態度:
近年來,俄羅斯政府與相關部門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態度依然不算友好,但對區塊鏈的態度越發積極。根據相關報道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對待加密貨幣雖然不冷不熱,但其實一直在關注著這個蓬勃發展的行業。而對於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俄羅斯政府和央行也都十分看重。
日本
- 2014年,世界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機構──日本Mt.Gox巨額比特幣被盜(「門頭溝」事件),日本監管機構一度加強對區塊鏈和虛擬貨幣的監管。
- 2016年,日本內閣通過投票將比特幣和數字貨幣均視為數字等價貨幣。
- 2017年,日本實施了《支付服務法案》,正式承認比特幣是一種合法的支付方式,對數字資產交易所提出了明確的監管要求。同年,日本新版消費稅正式生效,比特幣交易不再需要繳納8%的消費稅。
- 2018年,日本金融廳(FSA)指出將對虛擬貨幣進行嚴格註冊審查和監控。同年,FSA表示代幣發行監管法規修改後將對ICO的投資上限實行限額。
- 2019年,日本虛擬貨幣商業協會(JCBA)發布「關於ICO新監管的建議」。同年通過《資金結演算法》和《金商法》修正案,加強了對虛擬貨幣兌換和交易規則的措施。
態度: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對區塊鏈的態度算是比較開明的,但是在監管方面又顯得頗為謹慎。日本政府早期鼓勵發展,到後來謹慎監管,對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的態度也在不斷向合規轉變。目前日本央行表示在監管上主要針對數字資產,並且正在嘗試一些區塊鏈項目。
韓國
- 2016年,韓國央行在報告中提出鼓勵探索區塊鏈技術。同年,韓國金融投資協會(Korea Financial Investment Association)牽頭、由21家金融投資公司和5家區塊鏈技術公司共同成立區塊鏈協會,旨在推動韓國布局區塊鏈行業。
- 2017年,韓國政府將比特幣匯款方式合法化。同年,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FSC)禁止國內公司參與 ICO。FSC 表示,代幣發行融資模式違反資本市場法,並對參與ICO的人員實施嚴厲處罰。
- 2018年,韓國政府將區塊鏈作為稅收減免對象,鼓勵企業入局區塊鏈領域。同年5月,韓國國民議會提出解除ICO禁令的提案,並於6月正式解禁ICO,但ICO仍要面臨較為嚴苛的監管。
- 2019年,經韓國科學和信息通信技術部證實,韓國政府將在2020年對區塊鏈項目投資約1280萬美元。韓國總統直屬第四次工業革命委員會也敦促政府儘快使加密貨幣制度化和制定相關稅收方案。並表示,政府應意識到區塊鏈是必然趨勢,儘快確定給予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法律地位。
態度:
韓國政府對區塊鏈的態度一直不太明確,但韓國民眾對數字貨幣是相當痴迷。僅2017年,韓國人就貢獻了比特幣全部交易的三分之一,在這樣的狂潮下,韓國也成為了全球區塊鏈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也有消息稱,韓國預計在2020年開始對加密貨幣交易徵稅。
新加坡
- 2017 年 8 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就數次發表聲明稱,只要和 MAS 註冊發行貨幣的內容經過相關調查和許可,就可以進行 ICO。
- 2018年9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將代幣分為應用型代幣、支付型代幣以及證券型代幣。
- 2019年1月14日,新加坡國會審議通過《支付服務法案》(PaymentServiceAct),對數字貨幣業務的監管進行了明確,該法案規定,數字貨幣交易所、OTC平台、錢包等屬於支付型代幣服務商,需要滿足相關反洗錢規定,並申請相應牌照。
態度:
總的來說,新加坡對區塊鏈技術還是持寬鬆、開放的態度。有數據顯示,早在 2017 年,以募集資金量來看,新加坡就已經是全球第三大 ICO 市場了。
結語:對普通大眾來說,區塊鏈或許還有些陌生,甚至「看不懂」,區塊鏈項目也還未廣泛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但提到比特幣,大家肯定不陌生。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的首個成功應用,截至今年,已經誕生11個年頭,而目前,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布局區塊鏈。我們可以看出,國際範圍的區塊鏈竟備賽,已經正式打響。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交子區塊鏈」(ID:jzqkl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