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丨季媛媛
編 輯丨武瑛港
圖 源丨圖蟲
隨著A股不斷調整,醫藥板塊股價出現持續走低,為了提振市場信心A股生物醫藥企業出現回購潮。
特別是繼今年3月恆瑞醫藥擬以6億元至12億元回購股份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後,醫藥板塊回購動作頻頻,僅2022年第一季度就有超過30家醫藥企業公布了股票回購計劃及回購進展。
據南財金融終端數據,2022年以來,截至今年10月18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下跌15.35%、24.7%、26.36%。近十年的市盈率歷史分位點分別為26.46%、47.24%、30.02%,A股估值優勢日漸凸顯。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截至10月18日,A股申萬一級醫藥生物和美容護理中,共有124家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其中不乏邁瑞醫療、雲南白藥、健康元、凱萊英、九州通、泰格醫藥、華大基因、聖湘生物、樂普醫療、沃森生物等細分龍頭企業的身影,共涉及4.86億股,合計金額121億元。
對於A股醫藥醫療公司掀起回購潮的原因,有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一方面,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銀」的動作可以向投資者彰顯其對於公司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從而有利於提振股價表現,回購資金的流入也有助於改善市場資金面;另一方面,在股價連續下跌或者股價較低時進行回購,有利於控制回購成本,以此可以便於應對當下嚴峻複雜的競爭環境與產業變革。
「從大環境來觀察,由於外部國際環境、能源價格的衝擊,整個經濟的通脹,疊加新冠疫情反覆多變等不利因素,市場的不確定性會加劇。在行業經歷震蕩之時,不少醫藥企業開啟自救模式,釋放『經營狀況良好』的利好消息,也被認為是自救方式之一。公司積極利用好回購的工具,可以適時向投資者傳遞公司管理層對公司價值以及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信心。」該分析師說。
龍頭企業密集大手筆回購
從回購力度來看,在今年內大手筆回購的企業以恆瑞醫藥和邁瑞醫療為主。
在今年上半年,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發布公告,通過股票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回購公司股份324.9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2673%,最高成交價為322.56元/股,最低成交價為291.44元/股,均價為307.595元/股,支付的總金額為999,944,451.22元(含交易費用)。至此,邁瑞醫療10億元的回購股份方案實施完畢。
隨後不久,恆瑞醫藥宣布擬以6億元-12億元回購股份,回購股份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資金;採用集中競價交易的方式從二級市場回購公司股份,回購的股份將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這是恆瑞醫療上市二十多年以來,首次大規模回購。
針對這一系列舉措的原因,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市場資本角度來看,這似乎也透露出了企業不滿自家股價估值過低的現狀,這也預示著部分企業營收效益好、資金壓力小;股份回購作為企業有效調度資金的手段,企業會在手頭有多餘資金時,將股本回購股票作為庫藏或員工激勵手段。
「在股價上漲時、公司缺乏資金時或者激勵期權收回後出售相關股份,從而達到有效融通資金、調度財務收支的目的。總的來說,這都代表著企業有增長信心,並認為自家股價已接近低谷或反彈窗口。」
但實際上,這也是企業受到日趨複雜的內外部環境影響做出的戰略調整,以恆瑞醫藥為例,近兩年受集采影響,仿製葯收入斷崖式下跌,多款創新葯執行新的醫保談判價格,以及國內疫情使產品銷售受到衝擊,導致公司收入出現較大下滑。利潤方面的影響還包括主要原輔材料及能源價格、物流成本的持續上漲,以及研發投入的繼續穩步增加。因此,內憂外患導致恆瑞醫藥股價一路下跌,不得不提振資本市場的信心。
而為了優化回購細節,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同步修訂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7號——回購股份》、《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9號——回購股份》,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8號——股份變動管理》、《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0號——股份變動管理》。根據修訂內容,主要在四方面對上市公司的回購細節進行了明確。
一是優化上市公司回購條件。將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的回購觸發條件之一,由「連續20個交易日內公司股票收盤價格跌幅累計達到30%」調整為「連續20個交易日內公司股票收盤價格跌幅累計達到25%」。
二是放寬新上市公司回購限制。將回購股份實施條件中關於「上市滿1年」的要求調整為「上市滿6個月」。新上市公司擬實施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的回購且回購股份用於減資的,仍然不受前述上市期限的約束。
三是完善回購、增持窗口期。將以集中競價方式回購股份的窗口期由季度報告、業績預告和業績快報公告前10個交易日內縮短為5個交易日內,並相應調整回購股份競價減持的窗口期,以保持兩者一致。將董監高買賣股份的窗口期由年度報告、半年度報告公告前30日內和季度報告、業績預告、業績快報公告前10日內分別縮短至相關公告披露前15日內和5日內。
四是合理界定股份發行行為。將現行規則規定的在回購期間不得實施的股份發行行為,進一步明確為上市公司自取得核准或註冊並啟動發行之日起至新增股份完成登記之日止的股份發行行為。
有資本市場研究專家分析指出,本次修訂恰逢其時,註冊制改革加速市場生態優化,上市公司股東及董監高對回購、增持等市場化工具的靈活運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結構正在從賣方市場向投融資平衡市場轉變。
醫藥市場何時迎來轉折?
在通過回購的方式提振資本市場的同時,也不得不看到,眼下生物醫藥在資本市場的處境艱難。近兩年來,受多重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生物醫藥企業投融資項目數量較過去幾年增速放緩,投資人變得更為謹慎,生物製藥IPO熱度有所降溫。
正如興業證券分析指出,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醫藥經歷了持續大幅調整,達到了歷史十年最低持倉,當前政策底、估值底、持倉底特徵顯著。究其根源,一方面,由於近兩年宏觀環境的變化帶動了資本市場波動的加劇,且板塊輪動、生物醫藥企業不再處於潮頭也是融資總額下降的直接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更加關注資本市場對生物醫藥企業估值大幅回調的現象,估值下降在相當程度上源於美股對生物醫藥企業的估值體系重塑,且至今尚未得到足夠修復,也反嚮導致了生物醫藥企業融資總額的下降。
也有醫療公司投資總監分析指出,今年以來生物醫藥行業中以高估值高成長為主的領域受諸多外部因素影響,估值邏輯發生了一些變化,部分公司當前股價未能充分體現公司長期投資價值和良好的資產質量,導致部分股東認為上市公司有必要通過回購穩定股價,或向市場傳遞股價被低估的信號。
這也是由於生物醫藥從自身的性質來看,就是一個存在風險的行業。作為生物科技企業,在進行相關產品研發時,一切要以臨床數據說話,哪怕在經歷了九死一生的三期臨床產品獲批上市,最後「明星」產品的商業化也還是可能失敗,背後的市場風險比較難預計。所以,這也要求投資人具備敏銳的眼光以及對於市場風險有著更好的把控能力。
那麼面對市場不確定性、估值下調、資本熱情不再的現實,生物醫藥如何重新博得資本信賴?
對此,有不願具名的醫藥諮詢分析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從數據上可以看到,與前幾年相比,醫藥市場達到了一個比較深的「低點」。這也是由於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資本大量湧入了醫療賽道,估值也相對虛高。考慮到投資成本,大量機構開始越來越偏向早期項目或者是Pre-IPO項目。2021年中開始,二級市場泡沫破裂,價值體系進行了重構,項目和投資方越來越趨於理性。到了2022年,新葯融資依舊維持下行的趨勢。
不過儘管如此,從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與中國醫療健康行業融資事件、數量、融資額來看,醫療健康產業依然是資本重點關注的賽道。尤其是新冠相關的疫苗和藥物研發企業,以及CRO企業將受到資本一定的青睞。
「從大環境來觀察,由於外部國際地緣政治的衝突、能源價格的衝擊,整個經濟的通脹,疊加新冠疫情反覆多變等不利因素,市場的不確定性會加劇,投資者也會更加趨於理性,使得整個資本加速迴避高風險、長周期的新葯投資,融資規模也應該會低於2021年。」
該諮詢分析師認為,創新企業吸引的資金,不可以再像以前一樣講故事、講概念,企業必須進行更嚴苛的自我審視和迭代。
審視公司的技術創新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競爭對手相比,是不是具有足夠的差異化優勢?
產品的優勢能否轉化為商業價值?
團隊執行力及高效運營能力如何?
財務是否健康?
如何做到開源節流以支撐後面18到24個月的融資困難期?
這些問題都需要關注。
換言之,只有做到管理現金流、高效運營、說到做到,才能吸引投資關注,提振資本市場的信心。
「我們認為,生命科學行業的參與方,不管是資方還是企業,雙方仍對行業未來抱有足夠的信心,當前僅處於等待估值和市場修復的階段。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未來資本市場在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會恢復,但關注的細分領域將發生顯著的改變。」該諮詢分析師強調。
E N D
本期編輯 劉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