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午8時30分許,東莞市兒童醫院手術室內,8歲女孩麗嘉靜靜地側躺著。
從近70萬元降至3.3萬元一針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正緩慢穿過她腰椎L3和L4節之間的椎間隙,注入蛛網膜下腔,彌散在腦脊液中。
這是東莞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患者接受的第一針,是自2021年11月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張勁妮「靈魂砍價」後,東莞SMA患者盼望已久的喜訊,是東莞市兒童醫院送給患兒的「新年禮物」。

手術室外,麗嘉的媽媽柴女士焦急地等待著。她一遍遍望向手術室的門,眼前浮現的是2015年7月,1歲的孩子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確診後的一幕又一幕。
這一路,荊棘叢生。
那天,醫生告訴她,「這個病目前美國正在研究藥物,什麼時候成功不知道,如果病情嚴重,孩子很難活過兩歲。」她懵了,淚珠成串滑落,緊緊抱著孩子,不敢相信,不知道怎麼回的家。
到家後,她擦乾眼淚,開始上網尋找信息,找到了SMA論壇和SMA的QQ群。入群那天,兩個SMA孩子離世,那一刻,她絕望了、害怕了,沒有鬥志了。
老天沒有給她胡思亂想的機會,一家人的心情還沒調整過來,孩子就開始不斷地發燒,早上還只是流點鼻涕,下午就是肺炎又得住院。每天聽著孩子呼呼的痰音,她的心再也沒有平靜過。
病友溫暖了她。「一位在美國的病友媽媽,不厭其煩地教我們怎麼護理,怎麼用輔具,怎麼用醫療器械,我們慢慢學習、慢慢接受。家裡就像一個康復中心,就像一個小ICU,孩子的病情慢慢穩定。」
2016年12月23日,全球首個SMA精準靶向治療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首次在美國獲批。2019年4月28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在中國上市。柴女士欣喜若狂,她和眾多病友媽媽看到了希望。
然而,當時每一針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需69.7萬元,第一年注射6針,之後每年注射3針,得全部自費。這對普通家庭而言,是不堪承受之重。直至2021年12月3日,國家醫保局宣布: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納入醫保。
柴女士說,「我孩子的葯諾西那生鈉進入醫保了!燦爛的春天來臨了!」東莞SMA患兒家長群內,滿是喜悅。
東莞市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內科主任李建偉萬分欣慰。早在2021年10月,他就聽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廠家透露,「馬上要降價了,馬上要進醫保了。」那時,他就和柴女士聯繫,商量如何儘快為麗嘉用上藥。
進入醫保的消息公布後,12月20日,李建偉向醫院提出臨購10支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的申請。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病不在醫院用藥目錄內,需要醫院葯事委員會討論通過後去臨時購買。
東莞早已實行藥品零差價,33180元一支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醫院買來是這個價,患者使用也是這個價。而使用33180元一支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患者社保報銷後,會擠占醫院社保資金。
申請遞上去,東莞市兒童醫院黨委書記、院長鍾柏茂沒有絲毫猶豫,「抓緊購買!」只要能拯救患兒,擠占再多社保資金也在所不惜。
1月7日,經廠方協調,首批3支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終於送抵東莞市兒童醫院。醫院購置了專門的儲存設備,精心保護這珍貴的藥物。
1月8日,柴女士帶著麗嘉住進醫院,完善相關檢查後,就等著注射第一針了。
1月11日上午8時,麗嘉被推入手術室。小兒神經內科主任李建偉團隊、麻醉科主任劉慶仁團隊已經做好準備。劉慶仁指導醫生為麗嘉進行局麻,確保孩子平穩開始康復之旅。
藥劑科主任葉衛軍指派專人提著專用箱子,將一支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送來,雙方確認無誤後,藥物交給了醫生。整個手術過程,藥師全程陪伴。如果是平常的手術,根本不用藥劑科派專人送葯。

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一支只有5毫升。按照藥物使用說明書,需鞘內注射給葯,也就是通過腰椎穿刺將藥物直接注入蛛網膜下腔,從而使藥物彌散在腦脊液中,直接作用於神經細胞。
李建偉說,手術時,在腰椎L3和L4節之間進行穿刺,先抽取5毫升腦脊液。然後,從冰箱中拿出藥物,放在手中捂熱解凍,使其達到25度;再將5毫升藥物,用大約3分鐘時間,極其緩慢地注入。
手術非常成功。度過在復甦室的半個小時後,麗嘉被推出來時,媽媽飛快地奔去,她看看孩子,轉身便不停地向醫護人員道謝。
1月16日下午,小兒神經內科病房內,媽媽和姐姐正陪著坐在輪椅上的麗嘉玩。柴女士說,「孩子現在狀態很好,一定會越來越好。」

麗嘉是二年級學生,她的每門成績都是A,學校老師和班裡同學都把她當寶,護著她。為了能推著坐輪椅的麗嘉玩耍,她的同學紛紛向柴女士申請「考駕照」,這讓一直陪讀的媽媽感動不已。
按照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生產廠家的規定:在第0天、第14天、第28天和第63天給予4次負荷劑量,此後每4個月給予一次維持劑量。現在,麗嘉正住院做康復,準備在1月25日注射完第二針再回家過年。
與麗嘉同一個病房,3歲男孩啟航也已經注射了第一針諾西那生鈉。李建偉的電腦表格里,1月27日,8歲的貝貝和快4歲的安安將接受第一針;接下來是12歲的David、11歲的毅毅、6歲的雯雯……
東莞11個SMA患兒注射諾西那生鈉的時間表已經排定。
3萬多一針的藥物,社保報銷後自費可能只要1萬多,從曾經的一年數百萬醫療費到現在一年不超過10萬元,從孩子病情穩定到正常入學、再用上藥物,柴女士說,「我覺得人生沒有什麼不可能。」
「只要努力向前走就好了。能有今天,真的感謝國家,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醫院。慶幸自己生在這個未來可期的時代!」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汪萬里
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