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8日電 題:二十大報告遠景目標的十處變化有何玄機?
作者:董煜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目標是行動的號角。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新征程需要以遠大目標為牽引,明確奮鬥的方向。二十大報告中,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進行了闡述,其中的2035年遠景目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謀劃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四五」規劃在此基礎上,對2035年遠景目標作了系統闡述。二十大報告根據形勢的變化和認識的深化,在遠景目標的闡述上作出一定調整,進一步明確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方向指引。這些調整和變化,是學習二十大報告、理解中央重大戰略意圖的重要索引,需要深入體會和把握。

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台階。相比「十四五」規劃「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的表述,二十大報告將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表述提前,用人均而不是總量的概念,更多體現以人為本和內涵式發展的要求。在經濟部分,報告提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也反映出不是不要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而是要在質量優先的前提下推動合理增長。報告同時提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階」,這比起原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提法來,能更準確衡量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充分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的導向。
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報告在「十四五」規劃「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的提法基礎上,用更加綜合的「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目標,進一步彰顯了科技突圍的決心和信心。當前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面對日益嚴重的「卡脖子」封鎖局面,如何變被動為主動、變跟隨為引領,在報告中作了重點部署。「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創新文化」、「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等,都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途徑。尤為重要的是,報告提出「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這一有遠見的要求,將更大力度鼓勵科學領域的自由探索,這對於實現彎道超車將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三、形成新發展格局。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提法。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來,在建設統一大市場、推進位度型開放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把「形成新發展格局」納入2035年遠景目標,既明確了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步伐,也要求對這一目標的具體內涵、衡量指標、實現步驟等進行細化研究。同時,報告提出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的新任務,從其內涵看,在國內循環方面著重是擴大內需、優化供給、打通堵點,在國際循環方面著重是提升結構、完善制度、深化合作等。這意味著,將通過打造升級版的「雙循環」,進一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從而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率。
四、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當家作主更為紮實。報告把「十四五」規劃目標部分「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的表述,進一步提煉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這將成為政治建設領域的主要目標。報告在任務部分將民主政治內容單列,詳細闡述了政治制度、協商民主、基層民主、統一戰線等建設的方向,將系統搭建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通道,通過保證人民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現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學習大會精神,還可以學習大會報告的誕生記、新一屆「兩委」的誕生記等,這些本身就是最生動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
五、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報告把「科技強國」提到目標部分,並微調了原幾個「強國」的順序,將「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前,這與後面的任務部分形成鮮明的呼應。報告任務部分結構的一大變化,就是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整體,並放到第二條重大任務,這是發展理念、規劃思路的一大創新。報告通篇貫徹了發展「為了人」的重要理念,同時通過更加重視發揮人才的支撐性作用,充分體現了發展「依靠人」的思想,這是一種更加全面的以人為本理念的反映。把教育、科技、人才集成到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緊跟在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之後,實現了教育的目的、創新的動力與人才的培養相統一。在現代化新征程中,人才作為最重要的支撐要素,將持續發揮基礎性的作用。
六、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報告在原「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目標中加上了「幸福」二字,這意味著,我們所追求的現代化,對每一個老百姓來說,除了是物質生活的升級外,也包括精神體驗的升級,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人民群眾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這也要求各項工作都要努力增強群眾的獲得感、滿足感,不斷為美好生活添磚加瓦。報告在文化部分,強調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民生部分,強調了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也對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作出了新的部署。幸福美好生活,不可能從天而降,是需要通過共同奮鬥、一點一點創造出來的,福利民粹主義不會成為我們的選項。
七、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是「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報告調整為「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這一從絕對量目標到相對量目標的變化,是更高的要求,意味著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結構要加快向「橄欖型」轉變。從2016年十八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3次會議作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部署以來,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也是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徑和目標之一。報告強調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結合中央財經委第十次會議針對幾個重點人群的政策方向,將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供重要指引。要注意的是,報告中關於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這「兩個規範」的提法,其含義主要是收入分配過程中要注重公平性和合法性,對此要正確認識和解讀,防止一些帶節奏的言論干擾市場預期。
八、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過去十年,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踏上現代化新征程後,鄉村振興的腳步不會停頓。讓農村的面貌徹底煥新,讓數億農民過上現代化的生活,是又一場偉大的變革,將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標誌。從現在起到2035年的十幾年時間裡,要讓中國的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需要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需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需要全面加強農村交通、能源、居住和公共服務建設,讓數字化生活來到農村、進屋入戶;也需要持續建設「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的優美環境,留住田園的恬靜和鄉愁的印記。
九、社會保持長期穩定。這是一個新增的遠景目標提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見面會上指出,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不懈努力,我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沒有穩定的環境,一切都無從談起。一些國家由於各種原因陷入社會動蕩,進而陷入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教訓十分深刻。報告在遠景目標中強調社會保持長期穩定,既是延續以發展保穩定、以穩定促發展的成功做法,也是有效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然要求。根據報告部署,要通過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等工作,保持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以秩序的穩定促進活力的持續釋放。
十、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全面加強。從經濟角度看,未來幾年我國金融、能源、糧食等領域繼續存在較大風險,時刻不能鬆懈。同時,意識形態較量、地緣政治衝突等也加劇了外部環境的不可預測性。因此報告中在形勢分析中提出「兩個隨時」的判斷,即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報告中首次單列安全部分,凸顯了中央對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高度重視。報告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在體系方面主要是強化經濟、重大基礎設施、金融、網路、數據、生物、資源、核、太空等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在能力方面主要是加強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等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只有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線,才能經受住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新安全格局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征程是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黨的二十大明確的現代化目標,承載著我們共同的夢想,沿著目標指引的道路前進,就一定能創造更加燦爛的明天。
董煜簡介

董煜,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區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曾在國家發改委、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工作,曾任中財辦經濟二局副局長。是中國近幾個五年規劃編製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全過程參與了2011年-2018年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和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起草工作,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起草組正式成員。深度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編製工作,是「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國家「十三五」規劃年度評估課題組組長,多部委「十四五」規劃第三方評估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