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樓
劇中的一號首長
劉亞樓原名劉振東,1910年3月12日出生於福建省武平縣,1929年8月入黨,9月參加紅軍。歷任紅一軍團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政委、師長,陝甘支隊第二縱隊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鬥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1939年初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期間加入蘇軍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
1945年8月,隨出兵中國東北的蘇聯紅軍回國。1946年初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航空學校校長,東北軍區第一參謀長兼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平津前線司令部參謀長兼天津前線總指揮,第四野戰軍第十四兵團司令員等職,協助林彪組織指揮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1947年夏季、秋季、冬季攻勢作戰,以及遼瀋、平津兩大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空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兼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是中國空軍和地空導彈部隊的奠基人。1965年5月7日只有55歲的劉亞樓因病逝世
三號首長的原型是空軍副司令員成鈞。
成鈞,1911年6月19日出生,原名成本興,又名成本新,成本鑫,湖北省荊州石首縣成家咀人。1927年,參加石首農民起義,次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任紅6師18團團長。在一次戰鬥中,打紅眼的成鈞從隱蔽部跳出來,站在高坡上,大聲呼喊著指揮部隊向敵人進攻。成鈞的舉動引起了敵方機槍手的注意。移動槍口對準了成鈞。說時遲,那時快,團政委余秋里憑著經驗,大喊一聲「危險」,並迅速伸出左臂一把將成鈞鉤回隱蔽部。就在這生死攸關的一瞬間,子彈打穿了余秋里的左臂,露出了骨頭和筋腱。余秋里的左臂當即垂落下來,血流不止。戰鬥取得了勝利,但由於缺醫少葯,余秋里負傷的左臂,傷口嚴重感染,不得不斷臂保身。後來,余秋里成了獨臂將軍。
抗日戰爭時期,成鈞先後任新四軍營長、團長、旅長,併兼任淮南路東、路西軍分區司令員。他率部轉戰淮南、淮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為發展和鞏固淮南、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陳毅的高度評價。
解放戰爭初期,任新四軍第7師師長,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5旅旅長,1946年10月任山東野戰軍第7師(新四軍第7師改稱)師長(政委趙啟民)。1947年2月任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在南麻牛心崮戰鬥中,被國民黨整25師特等射手擊中,受了重傷,是華野12個縱隊司令員中唯一臨陣受傷的。1949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5軍軍長(政委黃火星)。率部多次參加解放華東的重要戰役戰鬥,指揮部隊先後參加蘇中、漣水、宿北、孟良崮、兗州、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戰役,屢建戰功。
在渡江戰役中,他指揮部隊率先突破敵人10公里防線,繼而晝夜兼程80公里,全殲敵主力軍第20軍,創造了一個軍殲滅一個軍的戰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第10兵團副司令員,華東軍區防空部隊司令員,1952年3月至1957年5月任防空部隊副司令員兼華北軍區防空部隊司令員。1953年4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朝鮮空軍聯合司令部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副司令員,1954年2月至1956年11月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參謀長。1957年8月至1967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空軍技術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主管地面部隊)。成鈞為建設空軍、國土防空體系和空軍地對空導彈部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國土防空作戰中,他多謀善斷,精心組織,精心指揮,多次取得擊落敵U-2高空偵察機的重大戰果,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讚揚。他多次參與組織熱核武器試驗,為空軍的發展壯大和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立了卓越的功勛。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和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改授空軍中將軍銜。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誣陷,被投進了秦城監獄。1973年初,在周恩來和葉劍英的關懷下,成鈞恢復空軍副司令員職務,重新工作。成鈞先後被選為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2年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8年8月6日,因病在北京辭世,享年77歲。
成均中將
劇中的三號首長
劇中肖占武的老首長的原型是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李際泰。
李際泰
劇中人物肖占武老首長
是他選調並通知岳振華擔任二營營長的。李際泰1919年人出生於山東省武城縣城關三里庄,9歲讀私塾。1936年高小畢業後,當小學教員。1937年10月,參加了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津浦支隊。193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8月,山東軍區組織野戰兵團,任第一師第二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山東軍民大反攻,圍殲腹地城鎮日偽軍,先後攻克膠縣、諸城等縣城。抗日戰爭勝利後,李際泰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師第二團政委,東野一縱第一師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軍一一二師政治部主任。曾參加了四平保衛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陽)寶(慶)戰役。
1950年4月李際泰任萬歲軍三十八軍一一二師政委, 同年10月,率師參加了抗美援朝。1951年新年收復漢城後,一一二師在漢江南岸擔任守備任務,在後勤供應中斷的險惡情況下,他指揮部隊頑強作戰,堅持14天,掩護主力部隊安全轉移,受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的表揚。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志願軍政治部參加撰寫入朝戰史。之後,回三十八軍任政治部副主任。1953年4月任三十八軍參謀長。後參加了板門店談判,任紅十字委員會北方組組長,負責交換戰俘等工作。1954年10月隨軍回國。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後任三十八軍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代軍長。
1956年1月調任華北防空軍副司令員。 1957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 防空軍和空軍合併後,任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1961年8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1968年12月任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1972年3月,調任國務院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兼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1975年10月,正式轉業到地方工作,繼續擔任三機部部長。後離職休養。1985年1月22日病逝。
金喚召&的原型是空軍原副參謀長張伯華
張伯華
劇中人物金喚召
張伯華是河北省安次縣人,1938年4月參加華北抗日聯軍,194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文書、班長、繕寫員、參謀、科長、團參謀長、探照燈團團長、探照燈兵部主任、高級防空學校技術系主任、空軍第三訓練基地主任、空軍高射炮兵獨立第四師師長、高射炮兵指揮部副參謀長、空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高射炮兵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校銜、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1958年6月, 時任空軍探照兵指揮部主任的張伯華受命組建地空導彈部隊。接到命令後張伯華立即按照編製要求馬不停蹄地東奔西走,到各個部隊挑選人員。最後在各級組織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對擇優挑選出來的指揮和技術幹部進行嚴格審查後,我軍第1支地空導彈部隊543部隊一營於1958年10月6日正式成立,張建華任營長。緊接著北京軍區空軍在北京大興縣高米店組建二營,南京軍區空軍組建了3營,高射炮兵106師師部也調到北京。它們改編為空軍第3訓練基地,擔負地空導彈部隊的改裝訓練和作戰指揮任務。張伯華任基地主任,基地下轄地空導彈1、2、3營。
在保衛國慶十周年的戰鬥中是張伯華向成均提出臨時增加兩個營,用五個營形成梅花陣來保衛北京國慶十周年大典的建議,得到了成鈞的贊同和總參的批准。為擊落敵機奠定了基礎。
1964年3月,空軍將訓練基地改建為地空導彈師指揮機構,命名為空軍高射炮兵獨立第4師。這是我軍第一個地空導彈師,張伯華任師長,後任空軍副參謀長。2008年3月24日張伯華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邢凱的原型是張建華,
劇中人物邢凱
他是張伯華親自選定的一營營長。和電視劇不同的是,他在進入543部隊之前是北京軍區探照燈兵指揮部的中校主任,而二營營長岳振華是高炮團團長,二人的身份正好相反,估計是身為探照燈兵部主任的張伯華對直接下屬北空探照燈兵指揮部主任張建華比較了解,才選定了他。和劇中不同的是張建華不久就升任基地參謀長,成為岳振華的上級。實戰中二營打游擊的陣地都是他帶隊考察選定的。後升任瀋陽軍區空軍副參謀長
二營政委李繼先的原型是政委許甫。
二營政委許甫
劇中人物李繼先
在調到543部隊之前是某航空兵師的團副政委,飛行員出身,當時年僅31歲。中等個子,年輕精幹,富有朝氣,是個肯於學習且事業心很強的幹部。
1958年11月下旬,他在參加追認杜鳳瑞為一等功的大會時,接到師政委趙紹昌的通知,調他到高射炮兵獨立第二營任政委,並立即到軍區空軍報到。他的後續資料沒有查到。
今天這一部分就講到這裡,日後還將推出,電視劇中我軍下層指戰員的原型和國軍U2駕駛員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