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層解剖學的定義和特點
斷層解剖學(seCTional anatomy)是用斷層方法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學,其基本任務是探索各種結構在連續斷層內的形態﹑位置和毗鄰等的變化規律,為臨床學科提供形態學依據。
與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相比,斷層解剖學有以下特點:
1. 能保持結構於原位;
2. 可由斷層重塑整體;
3. 與臨床結合密切。
斷層解剖學的歷史與現狀
第一階段 16~18世紀
16世紀初,義大利畫家 da Vinci (達·芬奇)繪製了男、女軀幹部的正中矢狀斷面圖。這是有關斷層解剖學的最早記載。A.Vesalius 研究了腦的橫斷層解剖。
17世紀,數位學者作了腦、眼和生殖器的斷面。
18世紀,Camper鐫印了盆部的縱斷面圖,Scarpa則用盆部的斷面來表達取石手術途徑。
16~18世紀,阻礙斷層解剖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使屍體變硬的方法。
第二階段 19世紀~20世紀60年代, 是斷層解剖學發展的重要時期。
第一、完善了斷層解剖方法: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凍法製備斷層標本。Gerota(1895)用5%福爾馬林灌注屍體再冰凍切片,從而完善了斷層解剖方法。
第二、出版了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圖譜:
1.1852~1859年,俄國的Pirogoff以天然冰凍法製備斷層標本,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體斷層解剖學巨著,包括一卷八開本的描述資料(共796頁)和四卷含有213幅斷面圖的特大對摺本。
2.1872年,德國的Braune出版了含有人體三種基本斷面的斷層解剖學圖譜,再版兩次,並被譯成英文,流傳較廣。
3.1885年,美國的Dalton出版了腦的橫、矢、冠狀斷層解剖學圖譜,共三本。
4.1911年,美國的Eycleshymer 和Schoemaker經九年的努力,從50具屍體中選材, 出版了一部繪製精美的人體全身橫斷層解剖學圖譜。
第三階段 20世紀70年代以來,斷層解剖學的大發展時期。
由於超聲、CT、MRI等斷層影像技術的臨床應用,開闢了斷層解剖學研究的新紀元,並逐步形成了斷層影像解剖學的全新體系。
總之,斷層解剖學應需要而生,在應用中發展。必須適應現代醫學的客觀要求,引進各種高新技術,植根於基礎,服務於臨床。不斷從疾病診治中尋找課題,又反過來促進臨床診治水平的提高。只要我們善於把握現代醫學的發展軌跡,將解剖學、影像學、信息科學及材料科學等結合起來,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斷層解剖學就一定會有一個燦爛的明天。
以上內容的分享對你有收穫?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臨床病例經驗分享】、【看大咖學術視頻】、【收穫更多實用乾貨】,你可以加入我們,關注不走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