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高聳挺拔,頂天立地,秀逸有神韻,纖細而柔美,無論酷暑或嚴寒,它都四季常青,生機盎然,蓬勃向上;它偃而猶起,柔中有剛的高尚品格,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們。
竹子清雅質樸,堅貞不屈,高風亮節,風骨照人,歷來為人們所喜愛,竹子的品性也為人們所稱道。從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志士,以「竹」為吟詠對象,托物言志,形象生動,委婉含蓄,值得認真品味。現摘取九首描寫竹子藝術水平最高的古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第一首詩詞:唐代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嫩綠的竹子有一半還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伸出牆外。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下來。竹影移過酒樽也覺得清涼。竹經雨洗顯得秀麗而潔凈,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殘,一定可以看到它長到拂雲之高。
這首詠物詩是一首應答之作,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所作,以竹盛讚了嚴鄭公高潔的情操。全詩清新雅緻,托物言志,形象生動,委婉含蓄,值得認真品味。
這首詩的詩眼是「侵」字,「色侵書帙晚」,窗外那翠綠的顏色似乎使室內的「書帙」都浸潤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漸漸擴大之勢寫得鮮活可人,富有動感!而書酒相伴,本是愜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過,那桌上的酒樽也覺得清涼宜人!竹的可愛之態,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第二首詩詞:唐代王維《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獨自閑坐在幽靜的竹林里,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所作,寫隱居時的閑適生活以及情趣,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遣詞造句簡樸清麗,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表現了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全詩妙手天成,匠心獨運。
這首詩的詩眼是「獨」字,「獨坐幽篁里」,一個「獨」字便給讀者留下了突出印象,這個「獨」字也貫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竹里館」顧名思義是一座建在竹林深處的房子,王維獨自坐在裡面。詩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個悠然獨處者的形象。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第三首詩詞:唐代李商隱《初食筍呈座中》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
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幼嫩的籜,香美的苞,新筍剛出竹林。拿到於陵市中議價,貴重勝似黃金。京城附近竹林多得無數,怎忍剪斷凌雲的新筍一片心。
這首詩是李商隱的早期作品,大和七年(833年)他到京師應試落第,次年三月,二十歲的李商隱在兗海(今山東兗州西)時,看見鮮嫩的筍時不由聯想到自己的落第,寫了這首詩。全詩藝術風格哀怨纏綿,而深情難已,已顯示出李商隱詩歌「深情綿邈」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的詩眼是「忍」字,「忍剪凌雲一寸心」。嫩筍有凌雲之志,這裡是一個雙關語,喻人年少而有壯志。詩人痛惜嫩筍被食,喻人壯志未酬,這是一種悲哀。一個「忍」字用得十分出色。忍者,忍心,實際上聯繫到「凌雲一寸心」看,作者表達的卻是「何忍」之意。意謂不要夭折嫩筍的凌雲之志啊。悲己之不遇,痛上主之不識己,一片哀怨之情瀰漫其間。
全詩以嫩筍比喻自己,嫩筍一寸而有凌雲之志,詩人同樣如此,年少而胸懷大志。可悲哀的現實卻是嫩筍被食,凌雲之志也夭折在初出林的時候。既哀且怨之情充溢全詩。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第四首詩詞:宋代陸遊《東湖新竹》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
官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竹初種時,用棘條編成籬笆,小心謹慎保護好新竹,新竹長成,碧綠濃蔭,倒映在水之漣漪中。夏日的清風吹過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當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熱。筍殼脫落時,聽到簌簌悉悉的聲音,竹子拔節時,初現疏疏落落的倩影。退歸閑暇的時候,我經常來這裡,來的時候仍然隨身帶著枕頭和竹席,好隨地安眠。
這首詩是陸遊在浙江紹興市城郊東湖時所寫的一首詠竹詩,描寫了從種竹到竹子長成枝繁葉茂的過程。通過藝術的語言,從各個側面,恰當地把竹子形象地表達出來,使得竹子栩栩如生。這首詩由於在形象性方面著意求工,詩意就更加地清新傳神。
這首詩的詩眼是「秋先到」三字,「清風掠地秋先到」,通過風來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風搖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準確,生動,把新竹纖枝因風而動的特點,形象地烘托出來。形象逼真地描畫出新竹成長過程中的特點,讀後使人如見如聞。
作者簡介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遊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第五首詩詞:宋代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痴?」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從富陽、新登,取道浮雲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於潛僧慧覺在於潛縣南二里的豐國鄉寂照寺出家。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游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這首詩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出語精警,議論精闢,發人深省。
這首詞的詩眼是「不可居無竹」句,它富哲理,有情韻,寫出了物質與精神、美德與美食在比較中的價值;食無甘味,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人無竹之節,無雅尚之好,那就會「令人俗」。這既是對於潛僧風節的讚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會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強暴,直道而行,卓然為人。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第六首詩詞:宋代王禹偁《官舍竹》
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
不隨夭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
明年縱便量移去,猶得今冬雪裡看!
那是誰種下了蕭蕭修竹一片?蕭蕭竹葉伴我吟詩,偏偏提醒我為閑官。春天裡你不隨百花爭芳鬥豔,孤獨地守貞操迎接臘尾歲寒。
聲悠悠平添我琴弦上的雅韻,影森森鋪出我棋局中的清歡。到明年即使被貶到更遠地方,我還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
宋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被貶為商州任團練副使。詩人第一次遭貶,十分鬱悶,於是便詠竹以言志,寫下了這首詩。詠物言志,寫出了竹子瀟洒、清蔭、耐寒的特點,表現了詩人清高不俗、貞潔不渝的品格。此詩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貼切;語淺意深,情味雋永。
這首詩的詩眼是「拂」和「侵」兩個字,「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把竹與人的生活聯繫起來。「拂」和「侵」兩個傳神動詞,讓竹葉蕭蕭的聲音和青青的姿影介入詩人的生活。公退之暇,拂琴敲棋,清風徐至,物我同趣,竹聲與琴聲共生雅趣;竹影與棋局同助清歡。表現出物我同趣的畫面,和諧一致,無限清歡。
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漢族,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年被貶於黃州,世稱王黃州。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著有《小畜集》。
第七首詩詞:金朝王庭筠《絕句》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清瘦的竹影和著詩句,梅花的香氣伴著我入夢。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遲遲不肯落下西廂房。
這首詩是詩人信步庭院時觸景生情所作,通過月光與竹影、梅香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環境,構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的高妙意境。
這首詩的詩眼是「瘦」字,「竹影和詩瘦」,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瘦」字用得生動新穎,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
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麼?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
作者簡介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端,號黃華山主、黃華老人、黃華老子,別號雪溪。金代遼東人(今營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進士,歷官州縣,仕至翰林修撰。《中州雅府》收其詞作十六首。
第八首詩詞:明代李東陽《柯敬仲墨竹》
莫將畫竹論難易,剛道繁難簡更難。
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
不要隨意地談論畫竹的難與易,應該說工筆不易寫意更加難。您看柯敬仲蕭疏地塗下幾片竹葉,便渲染出滿堂風雨寒氣凜然。
柯敬仲是元代著名書畫家,所畫墨竹圖尤為佳妙。《柯敬仲墨竹》是詩人談其墨竹繪畫技巧的題畫詩。詩人深諳文人畫的精髓,在此詩中提出了畫竹莫論難易、要做到簡實則比繁更難的藝術創作觀。
這首詩的詩眼是「簡」字,「剛道繁難簡更難」,詩人在此稱讚柯氏墨竹之「簡」。筆簡,脫去形似的畫風,力追寫意,更能實現其氣逸、其格高。柯九思所畫竹,蕭蕭數葉之間卻能產生風雨飄颯、寒氣襲人的藝術效果,可見簡便非易,數葉的竹雖簡,但卻是以虛寫實,取得了形簡而意遠的藝術成就。數葉之竹,其神態卻具備天下風雨颯然而至的意蘊,畫之神妙盡在畫筆間。
作者簡介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第九首詩詞:清代鄭板橋《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緊緊咬住青山毫不放鬆,原來是由於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縫隙中。
歷經無數的磨難和打擊身骨仍然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托岩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質樸,簡易明快,執著有力,寓意深刻。
這首詩的詩眼是「咬」字,「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把竹擬人化,一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再以不放鬆來補足「咬」字,勁竹的個性特徵表露無遺。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作者簡介
鄭板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中進士後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
詩眼是詩詞之眼,是點睛之筆,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靈氣的一筆。一字妥貼,則全篇生色。一字傳神,能使全篇達到一種新的藝術境界。好友們:您認為呢?請發表高見。歡迎一起分享、討論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