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間開始,台東關山地區發生規模超過6的地震,之後餘震不斷,台東、花蓮也陸續傳出斷橋、樓塌的災情,而台灣地區西部除了有感地震外,並沒有傳出相關災情。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如果你問台灣地區的年輕人:地震發生時該怎麼做?會有一批人這麼回答:上網發文。
這不是玩笑,近來比較流行的還有「把手機的地震警報截圖」。
大部分台灣人在感受到有地震後,仍然會繼續接著手上的工作,如果發生在半夜就寢時間,通常被搖醒後也會選擇繼續睡覺。
稍微有點憂患意識的,可能會穿好衣服、帶上手機錢包,然後——該幹啥幹啥。
為什麼台灣地區民眾「不怕」地震呢?
首先,震麻了。
台灣位於板塊交界帶,地震本來就較為頻繁,平均每年的有感地震約在300次上下,可以說幾乎「每日一震」,如果每次地震都要一驚一乍,那日子確實沒法過了。
第二,台灣地區的地震主要集中在東半部人口較少的地點,即便有傷亡,人數也不多,久而久之,營造出一種「地震不可怕」的假象。
相對的,當震央是在西半部時,由於地質結構關係,大部分是淺層地震,加上人口集中,往往會造成較大規模的傷亡,但發生次數比起東部來說實在太少。
根據資料,包含1999年921大地震,震央在西半部且傷亡人數超過10人的地震不過3次。
台灣人信奉「小確幸」,事件發生當下,台灣民眾會感到傷心、感同身受、但不會因此汲取教訓,更不會改變自身,因為我們認為——太麻煩了。
這種過好今天、別管明天的性格,還可以從另一種天災中證實,那就是颱風。
台灣有一種颱風天才有、特別危險乃至「作死」的活動,叫做觀浪。
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
每逢颱風天,總有那麼些人非要去海邊觀浪,也總有人上第二天的新聞,標題是:被浪捲走,沒救回來。
今年也不例外,9月12日中度颱風璨樹路經台灣,就又有2個在綠島的旅客為了觀浪被海浪捲走,一個救回來了,一個失蹤。
但是,下一次颱風來的時候,還會有人去。
其實,我記得數年前某次颱風,我打電話問我妹妹高雄災情時,她也提到說要去觀浪,後來是沒去,但當下我也很好奇地問她為何明知危險還會有想去的想法,她的回答是:好玩啊,沒試過的事情總想體驗看看。
仔細想想,這其實也是台灣人的另一種個性:喜歡冒險。
會有這樣的習慣,或許是島民個性的遺傳。
台灣地狹人稠、自然資源匱乏,所以過去的台灣居民,有很多人是靠海吃飯的,而在海上,無論是捕魚、亦或是經商、甚至是當海盜,其實都是在「冒險犯難」,必須「不怕死」。
而藉由「搏命」得來的成果,也會帶來更大的滿足感。
另一方面來說,也有因為現在的娛樂手段太多,人們得到精神滿足的閥值越來越高,所以越來越追求刺激的因素所在。
所以到了物資相對充裕的今天,雖然大部分人不需要跟海搏命,但不喜歡安逸的基因,會讓人即使知道危險,也想去「冒險」一回,比如觀浪,海浪真有這麼好看嗎?我想不盡然,重點在過程中「搏命」的浪漫。
民進黨此前「抗中保台」的口號,也很大程度地利用了島民個性中「搏命的浪漫」特性,畢竟「抗中」這等「以小博大」的情況,過程肯定艱辛,成果肯定甜美。
但現實卻不是這樣看的,因為無論是討海經商、做海盜,乃至於觀浪,無論最終成果在外人看來劃不划算,終究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抗中保台」顯然是絕對沒希望的,即使一開始看起來很有希望,到現在也差不多都被人看穿是條死路了。
所以民眾現在找刺激的心情,已經是偏向「絕望」後的自暴自棄
八月佩洛西竄訪後,解放軍環台軍演,飛彈都路經台北上空了,但台灣民眾彷佛沒感覺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事實上台灣民眾也不是不怕或不擔心,但現實是民眾無力改變民進黨的胡作非為,即便看穿民進黨的「抗中」是不包含「保台」卻又不想投給已經沒了主心骨、在兩岸政策搖擺不定的國民黨,所以還是只能該怎樣就怎樣。
這樣的心態,使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成為當前台灣民眾的最佳解,或許也是「唯一解」,畢竟現況也不會再更糟了,那就該幹啥幹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