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2022年11月01日17:36:49 熱門 1534

北京CHAO藝術中心年度大型藝術展覽「觀看之道」經過逾時一年的討論與準備,於近日對外展示。展覽彙集了17位/組中外知名當代藝術家,包括多件藝術史級的「教科書式」作品,更不乏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的經典之作。在歷時逾一年的討論與準備後,此次「觀看之道」立意從作品文本之外多角度的延展呈現,以對創新性、唯一性等藝術中的既有觀念和意義提出質疑,從而探討何為當代藝術的「觀看之道」。

展覽題目「觀看之道」援引自上世紀70年代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的著作《觀看之道》。這部影響深遠的藝術文獻自誕生之日便不斷地提醒世人「我們所見與我們所知之間的關係從未固定」——言辭淺白,但在眾聲喧嘩的讀圖時代,陷入一場場視覺狂歡中的人們每每在塵埃落定後才顯出後知後覺。是以,當17位/組當代藝術家重量級的作品打破時空界限,「臂挽臂」佇立於同一個空間時,整個展覽便如同一支歌隊,不同的聲部漸次形成合力,以期不斷激發觀眾從不同角度思考、學習和理解當代藝術,以及它所呈現的樣貌。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紀錄片《觀看之道》,約翰·伯格,1972

8月16日當晚開幕儀式上,展覽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Jonas Stampe)及聯合策展人肖戈表示,自2017年了解到CHAO的概念及其空間之後,便一直想要在這裡策劃一場展覽,空間的曲徑通幽原本就充滿了情節性,此外,CHAO作為一個多元碰撞的平台,其觀眾大多並非完全的藝術愛好者,相遇更具偶然性,會對展覽或藝術有更多元的感受和理解。在他們看來,「《觀看之道》是一次關於藝術存在狀況的展覽,也是關於藝術作為展示形式的某種宣言。」肖戈女士在現場就表示,《觀看之道》不是一個走馬觀花就可一目了然的展覽,「我們想做這樣的藝術,希望這場展覽的觀者在藝術現場,或是面對藝術作品時能有更多的感受和思考,而不僅僅只是拍照留念,這才是我們認為的『沉浸式』展覽應該達到的目的。」另據悉,該展覽將持續至10月6日。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特約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聯合策展人肖戈

《燃燒百萬英鎊》:馬塞爾·杜尚的精神嗣響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燃燒百萬英鎊》

毋庸置疑,此次《觀看之道》展覽中呈現的大部分作品,其背後的藝術理論幾乎都是在馬塞爾·杜尚的現成品藝術《泉》的精神影響下所形成的。比如藝術家組合 K Foundation 在1994年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藝術作品《燃燒百萬英鎊》,吉米·科蒂和比爾·德拉蒙德這兩位成員在其行為藝術作品最後,真的燃燒了一百萬英鎊紙幣!他們的朋友金浦現場用一台超八攝影機記錄下全過程。這一事件至今仍存在巨大爭議,作為當事者之一的德拉蒙德後來坦承,「大部分書寫我們故事的人以及專門為此做的電視專題片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總認為我們是用金錢來表達藝術觀點,實際上我們是在用藝術表達對金錢的態度。」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班克斯《黛安娜臉的十英鎊》,2004年

為間接地向《燃燒百萬英鎊》致敬,著名卻匿名的英國街頭藝術家班克斯於2004年創作了他最富盛名的作品《黛安娜臉的十英鎊》——十萬張十英鎊紙幣複製品,並在K Foundation燒掉一百萬英鎊後的十年零一周時發行。「黛安娜臉的十英鎊」將原本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頭像替換成了1997年在巴黎的車禍中離奇死亡的威爾士公主黛安娜王妃;「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字樣被換成「英格蘭班克斯」(Banksy of England),而幣面的注釋「我保證按要求向持票人支付總額(I Promise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 The Sum Of)」的字樣被替換成了「我保證按要求向持票人付出終極代價(I Promise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 The Ultimate Price)」。在紙幣反面的右下角,班克斯還將查理斯·達爾文的簽名換成了明顯指涉黛安娜王妃意外事故的短句,「切勿相信任何人」。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葡萄柚》

提起小野洋子,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會聯想到列儂,聯想到她和列儂一同實踐的行為作品《床上和平運動》……其實,小野洋子1953年起便移居紐約,以觀念藝術家的身份開始在音樂、詩歌、行為藝術、以及視覺藝術領域進行實驗。作品《葡萄柚》涵蓋了小野洋子在1954-1964年間創作的一系列非常簡短的文字及指南,以其詩歌般的形式被認為是觀念藝術的里程碑之作,作品以無形的思想代替有形的物體而成為藝術主體。《葡萄柚》中最著名的一篇是小野洋子的行為作品《切片》,自1964年起她曾在多場合表演過:她本人坐在舞台上面對觀眾,前方放置一把剪刀。邀請觀眾走上舞台,用剪刀剪下她的一塊衣服布料。

偶發藝術的十一條「軍規」

今次CHAO藝術中心展覽里的中國「聲部」同樣不可小覷。作為最知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30年前在中國美術館《中國現代藝術展》上一鳴驚人的《天書》,便奠定了徐冰在藝術領域的重要地位。此次展出的《Redbook》由中華牌香煙構成,徐冰在捲煙紙上印滿了語錄的英文譯文,並裝回到原鐵盒中。雖然作品尺寸不大,但它是一件紀念碑式的作品,一件觀念上的傑作。此作品也是系列作品《煙草計劃:達勒姆》的一部分,由徐冰創作於1999年,當時他是北卡羅來納達勒姆的杜克大學的駐地藝術家及講師。達勒姆是著名的煙草重鎮,創立杜克大學的杜克家族曾將香煙貿易引入中國大賺一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個煙草之都一邊進行煙草生產,一邊又創建了先進的癌症醫療中心。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Redbook》,徐冰

在30年前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前衛》展覽中成名的藝術家王廣義,今次帶來的作品《通俗人類學研究》以藝術的名義,偽科學的方法,提示與展開這一研究命題所包含的多義性。

《通俗人類學研究》分為三個部分:「無知之幕」「種族、暴力、美學」「種族與分析」。其中「無知之幕」一詞來源於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在此作品中,王廣義將這一詞語賦予了一種模糊性,即當我們不知道這些面孔背後所隱藏的族群屬性的時候,它們所呈現的僅僅是普遍的「人」的概念。在藝術家看來,終止「頭蓋骨政治」所帶來的噩夢,可行的方法是通過准科學分析的途徑:分析所得出的「面孔」之間的差異,實證了「人」這一物種,在被創造時原形的複雜與豐富性。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通俗人類學研究—種族與分析》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王廣義

開幕當晚,徐冰和王廣義也蒞臨現場。除了他們二人的作品外,還有多位中國當代藝術領域頗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也被陳列當場。作為藝術史上重要的「星星畫會」發起人之一,黃銳可謂是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的先行者。今次他的作品《關鍵詞銘》就擺在展廳一隅,這件介乎於裝置與雕塑之間的藝術創作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北京傳統的鼓,與一些較小的圓鈸並置構成,由藏族傳統雕刻木框支撐,從而結構為一件雙面三維裝置作品。觀眾在現場可以拿起鼓槌隨機敲擊鼓面——每個鼓和圓鈸上都印有英文或中文的單詞或人名,比如巴拉克·奧巴馬、菲德爾·卡斯特羅、金融危機或北京奧運會等,從而將自己帶入一次有關聲音的對話:在歷史與時間面前解放自身的創造力。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關鍵詞銘》

也許有人會問,觀眾在現場即興拿起鼓槌敲擊是否可以視作一場偶發的行為藝術?這在策展人喬納森·斯坦普看來絕對是個好問題。導覽時,他將大家帶至一件乙烯基唱片作為媒介的藝術作品《如何創作偶發藝術》前,這一作品的創作者,美國藝術家、教育家阿倫·卡普羅,曾對20世紀60年代前衛藝術如偶發藝術、裝置藝術、環境藝術等形式的出現和發展起過關鍵作用。《如何創作偶發藝術》是藝術家於1965年構思的一件作品,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卡普羅通過這件作品第一次公開申明了11條如何創作偶發藝術的原則——在展覽現場,這11條原則被逐一翻譯成漢語並列印出來,張貼在清水水泥的牆壁上。其中第9條述說如下:當你準備去做了,不要綵排任何場景。因為「藝術」這一框架將把這些想法定義為一場好的演出,這會導致它表達得不那麼自然。沒有任何「偶發」之事是需要改善的,你不需要成為一個專業的演員。緊接著,第10條「訓諭」就張貼在一旁:「偶發」只可以展現一次。重複展現只會變陳舊……有些時候,一些事情是不可能被重複的。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如何創作偶發藝術》

這些當代藝術「教科書式」作品,探討「觀看之道」與沉浸之展 - 天天要聞

《如何創作偶發藝術》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