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房,是一個很神奇的建築!可以讓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也可以讓人與人之間充滿了距離。
就在前些日子,我所在的城市剛剛結束了一場嚴重的疫情。四十多天的城市靜默,讓這座喧囂的城市突然地冷靜了下來.
起初的幾天,人們被隔離在家裡吃吃飯睡睡覺、看看電視過得好不愜意。可是隨著第五天過後,冷靜的城市開始再次暴躁起來,因為有的人家卻是沒有了餘糧,在這遙遙無期當中,他們開始過上了忍飢挨餓的日子。他們在家裡看著充滿朋友圈裡的美食,看著小視頻里的把酒言歡,看著自己家裡僅剩的 一點食物,他們的內心萌生了怨念,有錢沒有物資的日子開始讓他們感到恐懼。
當然我也在「他們」的行列里,我每天吃一頓飯,每餐一碗米飯的量才堅持到現在,一小袋米、一小桶食用油、幾個土豆是我僅存的食物,雖然知道自己不會被餓死,但是內心的恐懼還是油然而生。
隨後,所在的城市開始免費發放應急蔬菜包,下轄沒有疫情的縣裡定點支援區里。每戶每次可以發放20斤左右的蔬菜。在最艱難的日子裡,這無疑是黎明前的一線光亮,溫暖了人心。
我們小區,在選舉完樓長之後,也開始有序地發放蔬菜包。每一棟居民樓的樓長負責組織本樓的居民開車去小區門樓集中領取。當時的我屬於家裡貼封條的「特殊人群」,不能出門,就別提出去幫忙了。我搬進來一年多的時間,樓上、樓下的鄰居幾乎算是不認識,每次在電梯里見到,也是特別尷尬,從沒有聊過天,領取蔬菜包這件事我還不知道要麻煩誰呢,本想聯繫社區工作人員,可最後是對門的鄰居幫我領了,而且敲了敲我家安全通道的那扇門,「哥們兒,給你放門口了,知道你在家隔離出不來」。當時的心情真的是溢於言表,此時才知道「雪中送炭」的含義,隨後我加了他的微信表達了感謝。
隨著一天一天的過去,我們單元的微信群里的鄰居開始熱鬧起來了,開始相互幫助,以物換物,算是同心協力、和諧相處吧,我對門的那個小兄弟被單位調走支援重災區了,一直也沒有見到面。
這些日子真的是感覺到了溫暖,深刻體會到了「遠親不如近鄰「。可是在日子一天一天好轉的同時,有些問題也讓人感覺到了疑惑與猜疑。
現在可以採購物資了,每戶居民需要什麼集中報給樓長,樓長與超市對接,然後樓長分配人去小區大門口取貨。第一周感覺還挺順利的,群里的居民都是主動問單元長有沒有相關產品可供採購,實在沒有的,鄰居之間可以勻一些應個急,大家還是非常和諧的,可就在第二周,人性的弱點就開始逐漸凸顯了。
起初,樓長開始在微信群里搞指定商品的接龍了,大家活躍度還是很高的,幾乎是有接龍必買,而且接龍的都是食物之類的;第三周,樓長開始接龍熏醬熟識類成品食物了,大家也是憋得太久了,有好吃的當然也要採購了;第四周,樓長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話,「咱們樓真給力,上周咱們買了2萬多塊錢的貨」,可能是她太開心了,把實話說出來了。就在前幾周,大家幾乎每天都在微信群里表示「樓長辛苦了」,「家裡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大家都會幫忙的」,「等特殊時期過了大家要聚個餐,到時候好好敬樓長几唄」諸如此類對樓長表示感謝的話。可是在樓長說了那句話之後,微信群里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樓長發的採購的接龍,只有有需要的才買,不需要的就不吱聲了。
有一次,樓長說她為大家與超市爭取了些生活用品,因為物流限制可能以後很難買到了,已經到她家了,說要的速度來去。我的牙膏快告急了,正好那天上午我還有個網課必須聽,我就在微信群里@樓長,「幫我留一隻唄,我下午過去取「,可是樓長表示不能留因為數量有限,都是先到先得,那我只好表示過幾天再買吧,你先給別人吧。可是到了下午,樓長在微信群里@我說「牙膏給你留了,怎麼還不來取呢」。我一看,當時我就笑了,心裡也明白怎麼回事了,正好我也缺牙膏,於是就去她家取了。一進屋映入眼帘的就是滿地的生活用品,衛生紙、姨媽巾、牙膏、牙刷、肥皂諸如此類的,看樣子鄰居們還真是沒給面子,幾乎沒怎麼買。
在現今的這個社會,傻子越來越少了。就像我們樓長這樣的小商販,還在使用「以為大家無私服務的宗旨去牟利的行為」很容易就會被大家發現,倒不如你誠實、坦蕩一點說「疫情期間,我這托關係進了一批生活物資,你看看誰家缺可以來我這買,不漲價,就是零售價售賣」,這樣來的真誠。就這樣,把原本溫馨、和諧的微信群弄得現在幾乎沒人說話啦。
特殊時期期間,我們樓的每個人在電梯、室外、樓道等等場所見面了都非常熱情的嘮嗑、打招呼,現在特殊時期過了,大家有回到了最初狀態了,又都冷漠了起來。我想,並不是大家的內心是冷漠的,是因為有的人利用了大家的熱情去欺騙了大家,才讓線在的社會多的是防備之心,少的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