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被稱為中華商業第一街的南京路步行街上,碰到舊改徵收,你會同意嗎?6月26日,170街坊的居民們就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當天,是170街坊醞釀期簽約首日。中午時分,簽約比率就超過了85%,地塊正式實現了生效。舊改居民們聞訊,紛紛前來慶祝,在喜慶、歡樂的鑼鼓聲中,共同見證這一振奮人心的重要時刻。


「地段雖好,但改善環境更迫切」
「二輪生效了,我們父子倆準備收拾收拾,也要陸續開始把家當搬起來了。」住在南京東路二十多年的王念先,說起此次舊改,平淡中藏著深深的期待。
二十多年,父子倆一直蝸居在這個16平米多的小房間內,局促而不便。「兒子越來越大,需要自己的空間,將來結婚還需要婚房,如果沒有舊改動遷,我們很難靠自身改善環境。」王念先環顧著房間內陳舊的四周,很是無奈。

「雖然我們窗外就是熱鬧的南京路步行街,位置優越,稱得上『景觀房』,但房子寬敞一點,住得舒服一點,對我們這些擠在一起半輩子的人比什麼都重要。」王念先說,自己雖然住在步行街上,但很少去那些潮牌店裡買衣服,買菜也專門去附近的小菜場。盼了二十幾年,這次終於等到了,「動遷後,雖然地段沒現在好了,但房子大了,一直擔心著的兒子的婚房也終於有了著落。」

在170街坊,像王念先一家這樣盼舊改盼了很多年的居民還有不少。東至四川中路,南至南京東路,西至江西中路,北至滇池路的170街坊,一共涉及380多個居民權證,雖然窗門外是上海的地標外灘和繁華的南京東路步行街,但窗內 ,有些居民依然幾十年如一日過著蝸居的生活,環境改善的願望也較為迫切。
焦慮困惑,幸好有他們始終將心比心
「我們家兩張租賃卡,舊改補償款怎麼分?」
「我們這樣的黃金地段,現在的評估單價合理嗎?」
「你們對我們房屋係數的認定,是怎麼確定的?」
只有380多個居民權證的170街坊,雖然不大,但舊改徵收的推進困難重重,並不容易。而這其中,如何打消居民們的顧慮,如何讓居民們徵得放心、開心,就是徵收工作中的難點,也是突破口。


「徵收工作剛開始,我們家確實有不少疑慮。」江西中路的居民王先生跟記者聊起自家的這次舊改,開玩笑說:「故事很長,有點曲折,但結局很圓滿。」王先生一家究竟最大的疑慮在哪?「我們家情況很特殊,有兩張租賃卡,我和我媽各有一張。」這樣的情況下,徵收補償款究竟該怎麼分?我持有的那張面積較小的租賃卡,會不會吃虧?

負責王先生一家的黃浦徵收二所經辦人武斌、胡芳,了解到他家的情況後,始終將心比心,根據寶興十法中的釘釘子法、換位思考法、經常聯繫法,多次與王先生一家耐心溝通,向其闡明他在本次徵收中的合法利益,打消他的顧慮。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居民也被兩位經辦人熱情、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所感動,積極配合徵收工作,自己家庭的兩證全部簽約。

「舊改徵收,牽涉群眾切身利益,居民們有疑慮、有困惑,很正常。我們要做的是以心換心,去回應人民群眾的一片赤誠和萬般期待。」黃浦徵收二所負責人孫傑表示,作為恢復徵收工作後黃浦區第一個開展二輪簽約的舊改基地,接下來,170街坊將在區委區政府和金外灘集團的領導下,在紮實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下,通過與外灘街道的合力,充分利用「寶興十法」舊改寶典,結合黨建聯建,形成「專戶專案」工作機制,穩紮穩打,竭力幫助居民早日實現幸福「安居夢」。
記者 / 王月華
編輯 / 黃騫文
圖片 / 黃浦二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