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述工作室
執筆 成梁
2022年5月初,烏克蘭軍隊在哈爾科夫戰役方向,對俄軍實施了一次「大反擊」。5月15日,烏軍公布了其國土防禦第127旅227營在俄烏邊境「豎立界碑」的視頻,宣布烏軍已經「反攻」到俄烏邊界。一時間輿論大嘩,諸多觀察家紛紛猜測,以烏克蘭所謂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和「反攻到俄烏邊界」為標誌,戰爭已轉入烏克蘭的「戰略反攻」階段,烏軍地面部隊可能深入俄羅斯境內、或對俄軍在頓巴斯北線作戰的戰役集群補給線造成巨大威脅。
但是,目前已經過去月余,所謂的烏克蘭「哈爾科夫大反攻」無果而終,「威脅俄軍頓巴斯北部集群後路」更是無從談起。相反,被澤連斯基解除職務的哈爾科夫烏克蘭國家安全部門負責人杜丁卻爆出烏軍「界樁事件」是徹頭徹尾的炒作和虛假宣傳的醜聞。總之,被烏軍乃至部分國內人士寄予厚望的「哈爾科夫大反攻」,已經成了一地雞毛。
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
哈爾科夫戰役前俄烏兩軍如何擺「POSE」
4月19日,俄軍展開第二階段戰役布勢時,其北線主攻方向位於哈爾科夫東南約100千米的伊久姆到克雷緬納亞的北頓涅茨克河北岸戰役地幅,而在哈爾科夫正面,俄軍配置的部隊數量較少——哈爾科夫西北郊,俄軍在傑爾加奇、斯拉季涅一線,配置有北方艦隊摩步200旅的兩個營戰鬥隊;哈爾科夫東北郊,俄軍在舍斯塔科韋、舊薩爾濟夫等地,部署有東部軍區紅旗35集編內近摩64旅,該旅編內有三個摩步營和一個坦克營,還有兩個自行榴彈炮營和一個火箭炮營;兩個旅戰鬥隊從東北和西北方向對哈爾科夫呈現出鉗制態勢。為了增強防線的穩固性,俄軍將西部軍區近坦1集近摩27旅部署在戰役縱深,配置地幅約在哈爾科夫北部邊境地帶的哥薩克洛潘到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的茹拉夫廖夫卡。三個旅戰鬥隊互為犄角,在戰役布勢上能夠互相呼應。
此外,俄軍在戰役布勢上充分考慮到哈爾科夫以東約30千米的北頓涅茨克河的重要性,遂使用西部軍區近坦1集編內近摩2師、東部軍區紅旗35集編內近摩38旅等部,在國民近衛軍的配合下,於沃爾臣斯克、大布爾盧克、舍甫琴科沃、巴拉克列亞一線佔領既設陣地,依託北頓涅茨克河構築河川防禦體系,完成了對自身頓巴斯北部集群右翼的掩護。
(圖註:俄烏對陣形勢)
相比俄軍部隊,烏軍在基輔周邊戰役結束後,解放出了大量機動兵力,同時動員了大量國民衛隊、國土防禦旅等單位,使得哈爾科夫周邊的烏軍部隊從4月上旬開始急劇膨脹:烏軍原本在哈爾科夫部署有東方司令部編內機92旅、國民衛隊行動3旅等部,4月上旬,完成了蘇梅方向作戰的烏軍機93旅被調往哈爾科夫方向,原本配置在基輔周邊的烏軍機14旅一部也被調往哈爾科夫;哈爾科夫、蘇梅兩地的兩個國土防禦旅迅速動員起來,動員起來的還有大量雜七雜八的新納粹民團,如「亞速」支隊哈爾科夫分部就緊急動員了兩個營戰鬥隊,並得到北約武器的支援;由監獄重刑犯組成的「海妖」懲戒營也被部署到哈爾科夫方向,烏軍駐赫梅利尼茨基的第43重炮旅和第17火箭炮旅則分別出動1個營的重炮/遠程火箭炮,對哈爾科夫的烏軍進行了加強。
(圖註:由新納粹重刑犯組成的「海妖」懲戒營奪取了該地,在沒有發生大規模戰鬥的情況下出現濃煙……)
總而言之,在4月下旬,烏軍配置在哈爾科夫周邊的部隊事實上已形成重兵集團,由四個機械化旅戰鬥隊、兩個國土防禦旅戰鬥隊(但,只有一個機械化營)、三個獨立營戰鬥隊組成。注意,以上單位不含烏軍在哈爾科夫的國家安全部門、邊防部門、城市警察部門、特戰部隊和外籍僱傭兵的力量。
二
哈爾科夫戰役中俄烏兩軍的表現到底怎麼樣?
(圖註:部分重要地點)
和許多人預想的不同,烏軍以哈爾科夫為攻擊出發地對俄軍實施的反擊是從伊久姆側翼展開的。4月20日,烏軍機93旅經過長途行軍,從格魯舒瓦哈、大科米舒瓦哈方向,向伊久姆實施戰役進攻,試圖一舉擊破伊久姆側翼,折斷俄軍正在南下的矛頭。戰役初期,烏軍進展比較順利,成功奪佔了大科米舒瓦哈以北約8千米的扎沃季,打開了通往伊久姆的大門。但俄軍近坦1集編內近坦4師迅速實施反擊。雙方戰至24日,機93旅被擊敗,不得不後撤到大科米舒瓦哈一線重組防禦。俄軍窮追不捨,於4月底奪佔了被機93旅作為攻擊出發地的大科米舒瓦哈。烏軍部隊被逐退到別列卡河對岸,初期試圖對俄軍實施快速突擊、以快制快的打法,以失敗告終。
(圖註:在伊久姆以西的戰鬥中,機93旅第一階段繳獲的、被俄軍放棄的近坦4師T-80U坦克,又被俄軍奪了回來)
隨後,伊久姆右翼的烏軍部隊改變打法,轉往大科米舒瓦哈以北,試圖在扎夫哥羅德內、普羅托波皮夫卡等地架設舟橋,偷渡北頓涅茨克河,並穿越伊久姆城市西側的森林,直接進攻伊久姆城區。但烏軍架設浮橋的行動被俄軍發現,隨即使用9M723「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對浮橋實施了打擊,同時炮兵部隊猛轟河流對岸烏軍集結地。烏軍多次嘗試架橋都沒有成功,被迫在5月10日左右撤出戰鬥,現地僅留下少量特戰和偵察單位,以小股偷渡的形式進入森林中,對伊久姆一線的俄軍實施襲擾。有消息稱,在這一輪進攻中,烏軍機93旅戰死和失蹤的士兵達200餘人,數十輛坦克、步戰車被擊毀和繳獲,數套舟橋設備被擊毀,其餘部隊返回哈爾科夫周邊地區休整。
(圖註:由於傷亡太大,機93旅宣布拒戰)
在烏軍伊久姆方向反擊的同時,在哈爾科夫西北方向也實施了一次反擊。4月23日,烏軍國土防禦127旅的摩步營出動了10餘輛坦克和30餘輛步兵戰車,在哥薩克洛潘方向向茹拉夫廖夫卡實施攻擊,試圖沖入俄羅斯境內,駐防別爾德羅德邊境地區的俄軍邊防部隊使用反坦克導彈遏制住了烏軍的進攻勢頭。隨後,位於縱深地帶的近摩27旅趕到戰場,俄軍炮兵和強勁的T-90M主戰坦克迅速粉碎了烏軍的冒險進攻,擊毀烏軍坦克、步戰車十餘輛,有幾十具烏軍的屍體被丟棄在戰場,其餘烏軍全部潰逃。
烏軍部隊在伊久姆、哥薩克洛潘兩地連續反擊失敗後,再度改變主攻方向,改為在哈爾科夫東北郊實施進攻。為此,烏軍部隊調動了機92旅、國民衛隊行動3旅、國土防禦117旅三個旅戰鬥隊,配置了「海妖」懲戒營等特別單位,後期從伊久姆方向撤出的機93旅也被投入了戰場。以上部隊從5月初開始實施進攻,主要戰役地幅西起烏克蘭哈爾科夫奧爾霍夫丘陵、東到北頓涅茨克河,地幅寬度約30千米,主要交戰對手為俄軍35集編內近摩64旅。
面對烏軍的優勢兵力,俄東部軍區紅旗35集編內近摩64旅主動選擇了後撤,而位於戰線另一側的俄軍北方艦隊摩步200旅和部分俄軍近摩27旅的部隊,為了避免在優勢敵人面前形成突出部,也選擇了主動後撤。結果,烏軍未經激烈戰鬥就奪取了部分俄軍先前佔據的要點,如位於北頓涅茨克河西岸的舊薩爾濟夫被烏軍「海妖」營於5月2日奪取,隨後在該地實施了三天燒殺搶掠;位於哈爾科夫北郊的齊爾庫尼,烏軍則於5月10日前進入,當地已經失去俄軍的蹤影。隨後,烏軍部隊的「反攻」勢如破竹,連續向北奪回大量居民點,並於5月15日完成了約30千米的突破縱深。據稱,烏軍國土防禦127旅227營在傑爾諾瓦以北的俄烏邊界上,完成了「和界碑合影」的儀式,正式宣布烏軍部隊「已經反攻至邊界」,「奪得了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同時,大量烏軍部隊向北頓涅茨克河一線集結,試圖通過舊薩爾濟夫、魯比日涅、斯塔里齊亞等地渡過北頓涅茨克河,威脅俄軍在北頓涅茨克河左岸的重要居民點沃爾臣斯克。
但值得注意的是,烏軍在「反攻」過程中,幾乎沒有與近摩64旅發生大規模交戰,值得一提的戰果少之又少,連殺傷的俄軍戰鬥兵員的照片都沒有幾張。這意味著,配置在這一區域的俄軍近摩64旅並未喪失戰鬥力,僅僅是在遂行機動防禦而已。
果不其然,就在烏軍部隊正為「反攻到邊界地區」沾沾自喜之際,俄軍部隊的反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展開:5月19日,俄軍迅速奪佔俄烏邊境地區的傑爾諾瓦和巴拉克,攻擊箭頭指向上薩爾濟夫。這使得已經進入斯塔里齊亞、準備從該地渡河進攻沃爾臣斯克的烏軍陷入險境,迫使烏軍投入預備隊,拚死確保巴拉克和上薩爾濟夫。同時,另外一路俄軍部隊也從北方進入了哈爾科夫州,拿下奧爾霍夫丘陵北端的小鎮利普齊。
經過約10天交戰,幾乎所有烏軍部隊都被趕回攻擊出發地。至於在邊境線上「插界碑」的國土防禦旅227營,在遭到俄軍炮兵的猛烈打擊後,落荒而逃,連界碑都被俄軍繳獲了。到6月1日,在哈爾科夫東北實施反擊的烏軍部隊已經喪失了全部進攻動能,無力持續進攻。俄軍也沒有繼續追擊,而是選擇後退到有利的防禦陣地待機。
(圖註:俄軍將烏軍用於擺拍的「界碑」繳獲)
一場「哈爾科夫反擊戰」,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三
「哈爾科夫大反擊」,為何一地雞毛?
烏軍在哈爾科夫周邊戰役地幅展開反擊之際,不少中外觀察家對其寄予了極高的期望,認為烏軍的反擊足以將俄軍從現有防禦地幅上趕走,奪回哈爾科夫以北失地。還有部分觀察家則認為,烏軍在哈爾科夫以北的反擊,足以威脅俄軍頓巴斯北部戰役集群的後勤補給線,可能會讓俄軍整個頓巴斯北部集群成為瓮中之鱉,並判斷哈爾科夫反擊「將成為戰局轉折點」。
那麼,烏軍實施的哈爾科夫反擊戰,為何沒有打出這些觀察家所期待的、紙面上的效果,反而打成了毫無戰果的一地雞毛?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先說戰役意圖和戰役布勢:烏軍部隊的戰役意圖比較明確,似乎沒有太大問題。在伊久姆右翼作戰中,烏軍試圖對俄軍在伊久姆以南作戰的近坦1集部隊側翼形成較大威脅,迫使從伊久姆南下的俄軍部隊轉向西側的森林地帶,和烏軍部隊展開纏鬥,從而阻滯俄軍向斯拉維揚斯克方向發展突破;而在哈爾科夫東北、西北部的交戰中,烏軍除了試圖將俄軍逐退到邊境地帶,還準備渡過北頓涅茨克河,奪佔俄軍佔據的邊境重要居民點沃爾臣斯克,從而威脅俄軍頓巴斯集群北翼的重要補給線路。從這個角度看,烏軍戰役意圖明確,理論上能夠給俄軍造成威脅。
但烏軍在整體戰役布勢上,問題較大:第一階段對伊久姆側翼的進攻戰鬥,烏軍僅出動了一個機93旅(可能加強了機14旅的部分部隊)參與進攻,而當面的俄軍部隊應當是近坦4師的1-2個團戰鬥隊。以烏軍的總體實力,完全不足以在野戰中擊退俄軍同等單位——更何況還是烏軍處於進攻狀態、俄軍處於防禦的狀態下(進攻一方往往需要比防禦一方投入更多的兵力)。結果,機93旅果然勞而無功。第二階段由國土防禦旅主導的、進攻哥薩克洛潘、試圖沖入俄羅斯境內的行動,更是徹頭徹尾的軍事災難。
烏軍的意圖不明確,甚至連進攻的梯隊編組都不明確,似乎完全是一場政治攻勢,目的是為了搶奪「首次進攻俄羅斯境內」的桂冠,同時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留下好印象以爭取更多的援助。但由於國土防禦旅戰鬥力太差,遭到俄軍近坦1集近摩27旅迎頭痛擊,死傷慘重。
唯有第三階段對哈爾科夫東北部的攻勢,烏軍部隊整體戰役布勢中規中矩,集中優勢兵力步步前推,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戰役成果。但如果從俄軍的戰役布勢來看,明顯是機動防禦加彈性防禦布勢,位於防禦地幅內的部隊多囤少擺,面對烏軍優勢兵力時主動後撤,將烏軍有意引入自己營造的火力殺傷地帶,等待烏軍形成戰術突出部、達到進攻頂點後,隨即展開大規模反擊,使用炮兵打擊烏軍的進攻通路,使用前線航空兵部隊打擊烏軍的補給線路、阻滯烏軍後續梯隊投入交戰。在烏軍部隊同等單位戰術能力遠不如俄軍、攻擊手段相比俄軍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烏軍對俄軍實施的彈性防禦和機動防禦毫無辦法,位於突出部內的部隊被逐步打崩,並導致整個進攻集團傷亡太大,最終後撤。從這個角度看,烏軍第三階段對哈爾科夫東北部的攻勢,其「含金量」也遠沒有很多人預想中那麼大。
而在戰術層面上,烏軍部隊的劣勢更大。烏軍除了裝甲、摩步等戰術單位戰鬥力不如俄軍同等、同類單位,還極度缺乏有效的野戰防空和反導能力。在俄軍的彈性防禦戰役布勢中,前線航空兵的作用相當大,蘇-25SM強擊機在打擊烏軍第二梯隊、搜殺烏軍炮兵的戰鬥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在打擊烏軍部隊在北頓涅茨克河上的架橋行動中,俄軍諸集團軍編內戰術導彈旅的9M723「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則是主要的攻擊手段,摧毀了烏軍在北頓涅茨克河上架設的大量浮橋。面對俄軍的前線航空兵,烏軍幾乎毫無辦法,少量的攜帶型防空導彈根本無法給俄軍強擊機形成有效威脅,而面對俄軍的「伊斯坎德爾」導彈,烏軍更是絕望,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以上因素綜合起來,更是進一步擴大了烏軍和俄軍交戰時的戰術劣勢。
其實,從整個頓巴斯北部戰局的角度看,即使烏軍部隊最後能夠在北頓涅茨克河上架橋,並順利奪占沃爾臣斯克,也無力威脅到俄軍整個頓巴斯北翼集群的補給線。俄軍頓巴斯北翼集群最高效的補給線路,並非很多觀察家自以為是的沃爾臣斯克、大布爾盧克、庫普揚斯克到伊久姆補給線,而是從沃羅涅日直接使用鐵路運輸到庫普揚斯克、再從庫普揚斯克運輸到博羅瓦、目前可以一直運輸到紅利曼的鐵路補給線,此地位於北頓涅茨克戰線後方超過60千米,烏軍部隊完全無力威脅到以上補給線路。更何況,在北頓涅茨克一線作戰的俄軍部隊,其補給線路還是通過羅斯托夫運輸到斯塔洛博斯克,爾後從斯塔洛博斯克轉運到魯別日諾耶。這是一條位於俄軍戰線深遠縱深的補給線,烏軍無法威脅到它。
(圖註:被俄軍繳獲的烏軍裝備,分別是BTR-4型步兵戰車和T-64BV型主戰坦克)
因此,所謂烏軍部隊的「哈爾科夫大反擊」可以對俄軍形成威脅、奪占沃爾臣斯克可以威脅到頓巴斯北部俄軍集群的後路,只是部分觀察家一廂情願的想像。烏軍部隊相比俄軍部隊,依然存在著巨大差距,且伴隨著烏軍部隊合同兵逐步消耗殆盡、大量戰鬥力更差的動員壯丁開始填充部隊,烏軍的整體戰鬥力相比俄軍只會越來越差,更加難以給俄軍形成威脅。
編後記
關於俄烏戰爭,有關消息可謂「漫天飛舞」,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只根據一方(不管是俄方、烏方、還是美方等)都不太靠不住,容易被帶偏,因為各方對同一事件的報道往往大不相同,令人頭疼。本文作者是軍事領域的專業人士,有多年的積累,善於分析辨別不同的消息,並根據零散的信息進行綜合研判,自俄烏戰爭以來長期進行跟蹤,更重要的是作者還有自己的消息來源渠道。
★
「許述工作室」創始人簡介
許述,四川人,軍事學博士,曾在戰區級機關工作,並在《解放軍報》、《書屋》等媒體發表文章70餘篇,接受過鳳凰衛視等媒體採訪,受邀到華為等演講十餘次,出版專著《這才是美軍》(中將王洪光作序),出版第一年5次加印,在京東新書熱賣榜常居TOP3,登上三聯書店暢銷書排行榜,進入美國紐約公立圖書館和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現在成立了工作室,專註於研究美軍。
最新與耳聞合作出版《兵道》一書(喬良和余戈兩位老師作序推薦,王洪光中將和任國強大校,姜鳴、江曉原、楊浪等名家封面推薦),主要內容是古今中外21次重大軍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