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規模最大的孵化器、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Jamie),接受專訪暢談他對兩岸發展互聯網經濟的看法, 以及新媒體產業的發展腳步!Jamie並且特別談到他經營博客與網站的經驗,以及應對網上多元言論的態度,以下為專訪精華摘要:
你怎麽看移動互聯網在兩岸的發展趨勢?
大家如果記得,第一次Internet booming的時候,企業丶廠商都等不及要做官網了,但是消費者根本就還沒開始上網。
我1999年創業的時候,台灣的上網人口大約是三丶四百萬人,大家就已經很興奮了,現在台灣的智能手機的普及度是一千七百萬台以上,但企業網站"Mobile Friendly"的比例,卻不到一半。特別是,企業有自己的APP來提供消費者服務的可能不到1%。
這像是消費者家裡買了電視,但是沒有很多節目可以去看。
大家可以問問身邊的台灣朋友,肯定沒有人是滿意他手機里的選擇!每個人都還想要更多更好用的APP,問題不是找不到,是沒有。比如說,誰不想要坐公車的時候能用手機付錢?去7-11你想用手機付也不行!
更大格局來看,這幾乎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消費者採用一個平台的速度比企業還要快。
所有手機用戶現在是不被滿足的,這是一個全世界的普遍情況,不是只有台灣。唯一是大陸市場比較快一點,因為大陸現在手機用戶是六丶七億人,已經比PC上網的三丶四億人還多了。因此現在全大陸所有的網路公司,都在發展Mobile。
台灣和美國,兩年後Mobile會變成主流!Mobile佔據人們的時間,會超過其它一切的東西,包括透過行動買東西丶獲取內容,其它東西都會變成非主流。以一個網路服務來講的話,大部份的流量和營業額來自Mobile,兩年後會是確立的。接下來,就是透過Mobile去取得服務性的商品,就是所謂的O2O 也會確立的。
兩年後的電池技術,會開始進步,所以很多物聯網的的產品會變得更好。可以想像兩年後的apple watch可以不透過iPhone連結網路,有點像一開始iPod是連電腦的,後來iPhone剪斷這這個線。
因此物聯網在三年後,會變成一個獨立的行業,而不是一個配件。
你怎麼看新媒體的發展?
對新媒體的團隊來說,沒有包袱是最關鍵的。例如說報紙要轉型,雖然營業額每年下滑10%,但是還是有好幾億嘛!那就丟不掉啊!記者還是要幫報紙生產內容,然後他生產出來的內容是報紙先用,隔了半天再放到網站上,然後再放到APP去,可是其實報紙每天才出一次,但是APP的使用者是24小時的,所以應該是APP最優先,然後才是網站,再來才是報紙。
因為報紙是最大的營業額來源,所以我的員工不能不去服務它,這就是最大的包袱。
我從來不覺得"新媒體"是一個字,你有看過臉書上,誰早上起來說:"我要看一個新媒體的嗎"沒有的,但他們想要什麽?他們想要資訊丶要知識丶要內容。
新媒體是傳統媒體自己發明出來的一個字。對台灣臉書這一千六百萬用戶來說,沒有人在找新媒體,他們要的是能夠讓他們覺得開心丶充實丶被啟發丶學習的內容與知識,如此簡單而已。
你又怎麼看台灣的"婉君"現象?
婉君和新媒體一樣,都是"偽議題"。
婉君就是舊媒體的人在叫的嘛!但台灣的婉君是誰?就是一千六百萬的Facebook用戶。
事實上,有白帽就會有黑帽,黑帽會永遠存在!但隨著社群媒體的力量越來越大,其實黑帽這件事情的價值會越來越難彰顯,也就是說派一群人幫我去散播一個消息,那這個消息沒有被再分享的話,他就永遠擴散不開來。
當這個消息會被再分享,表示這個消息本身是被認同的,所以不在於第一波散播的人有沒有拿到錢,而是這個消息本身本來就是被認同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些拿錢散播消息的人,只是稍稍加速了這個消息散播的速度,但並不是因為"他們"讓這個消息被散布。
"他們"不能改變這個消息本身被不被認同,因為第二層擴散的人,必須要先認同這個消息才會分享出來。就算第一層你僱用一百個婉君,第二層是一萬個人去擴散,其實沒有辦法去影響這一萬個人認同某一個消息。
放大格局來看,你怎麽看待全球產業的競爭態勢?
Internet這個行業的競爭程度比實體大太多了!
比如說我在這個街邊開了一家小籠包店,那方圓三百公尺內如果都沒有小籠包店,我就是一個local monopoly,只要我的小籠包不要做的太難吃,其實懶的走遠的人都會來我這裡吃小籠包。
但在網路上是沒有local monopoly這件事,每個人都是在二億五千萬個網站丶二百萬個APP上競爭,所以消費者不喜歡你的服務,隨時都有下一個可以換。
更關鍵的是,轉型其實是很困難的。A服務做不好的,轉去做B服務也有成千上萬個競爭者。
你現在怎麽經營你的博客?現在有哪些新方向呢?
大眾越來越速食,喜歡快速滿足的內容,但是我的目標讀者從來就不是大眾,所以我從來也沒有在意大眾的喜好,我的文章是寫給創業人和互聯網人看的。
我寫文章除了我自己的"思想舉重"之外,我也想要提供創業者和網路人對他們來講能夠啟發他們丶有用的資訊和內容。現在看起來,以我的網站流量和粉絲團大家的反應來講,還是有一群人是需要這樣的東西的,那這也就是我想要服務的人。
所以我並不會因為大眾喜歡吃素食,而我就不開鼎泰豐,因為我們服務的人群是不一樣的。
作為網上的意見領袖,你有沒有被攻擊過呢?
客觀來說,我的網站與部落格經歷過二個階段。
早期的階段,我比較年少輕狂,喜歡去寫一些有攻擊性的文章,比較喜歡針砭時事。那這個就會引來很多持反對意見的人來和我辯論,那我覺得我論述的東西有道理,因為我是"PTT世代"的人,我就很習慣去和人家筆戰,所以我就會出來和人家筆戰。
我以前會去說台灣的設計展做的很爛,一個行業的病態或問題,但後來我也發現那樣講也不會讓他變好。
現在是因為我的年齡比較大,我會覺得說如果我想要影響和創造改變的話,"北風是沒有用的,要做太陽。"所以我如果要影響和改變的話,我會用正面的論述丶正面的案例去做一個改變,而不是用北風。
當你想要影響一個人,你可以罵他或是引導他,其實PTT很習慣在罵人,但你會覺得說是罵人只是讓你自己宣洩,對方並聽不進去。
因此最近這二三年,我比較多是用正面論述:國外是這樣做丶別人是這樣做丶我們如果試著這樣做會不會比較好一點?
這導致下面留言和我筆戰的人也少很多!其實第一個我不刪留言丶第二個我幾乎每篇都會回應,那我現在比較忙,所以我有些都要留到周末假日才會回應。
也因為我現在的寫作方式,所以來和我筆戰的人少了很多。其實我是很喜歡Feedback的,既便是你講話的語氣有點沖,我還是會去撥開這個語氣丶去聽到你想要講到的是什麽。
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idea是完美無缺的,任何一個idea都有優缺點。我提出來的idea,一定有我沒有想到的缺點,網友的feedback(回饋)可以讓我知道思考上的漏洞,然後讓我下一次的思考更完整,所以我其實很喜歡人家給我feedback,讓我的思考就會越來越全面丶越來越完整。
我把每一個feedback都視為一個學習的機會。
如果說大家都覺得我寫的很好丶按贊,那我就沒有學習和進步。我並不覺得我做一個網誌是權威的象徵,然後我的權威是不可以被挑戰的,我覺得我做一個網誌只是一個拋磚引玉的象徵。我把一個議題拋出來,大家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