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完成交接班的代工帝國,是否能延續以往的輝煌?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任婭斐
編輯|馬吉英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富士康的造車業務再進一步,郭台銘有些激動。
10月18日,在鴻海科技日上,72歲的郭台銘以一位神秘嘉賓的身份,親自駕駛著一輛紅色Model B出現在發布會現場。下車後,他稍顯激動地介紹了這款車,稱其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去年同日,鴻海正式對外發布旗下純電動車品牌Foxtron,並帶來三款電動車,郭台銘也是以同樣的出場方式,表達了他對富士康造車的期待。
據了解,Foxtron(鴻華先進)正是由鴻海集團與中國台灣最大的車企裕隆汽車合資成立的公司。Foxtron主要負責車輛的設計,汽車生產將由鴻海來代工。
與去年的發布會相比,今年富士康的亮相汽車產品數量並沒增加,共有跨界SUV車型Model B、全地形電動皮卡Model V、量產版Model C三款車型。加上2021年科技日活動上亮相的Model E(定位為豪華轎車,續航里程可達750km,計劃2023年上市)和Model T(電動巴士,目前已經正式交付於高雄客運,續航里程為300km),富士康共亮相了5款車型,覆蓋了SUV、轎車、公交車和皮卡多個市場。
相較於一年前,富士康的造車心情似乎也更加迫切——富士康希望複製其在組裝消費電子產品方面的成功經驗,將業務擴展到汽車領域,目標是從底盤開始為客戶代工組裝其電動汽車。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再次強調,富士康並不銷售其自有品牌汽車,他們的初衷不會改變,即為汽車界的委託設計製造服務公司(CDMS),並且希望有一天鴻海可以幫特斯拉造車。
來源:鴻海科技日直播截圖
「在2020年宣布將生產電動車的計劃後,很多人質疑富士康能不能造車。現在,富士康一年推出了三款車型,很多人都在想,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就是我們的運營速度。」劉揚偉表示。
2019年6月,郭台銘退休,劉揚偉接替郭台銘成為鴻海的新董事長。但目前來看,富士康造車業務並未受到交接班的太大影響。2年里5款新車亮相,富士康似乎想用速度證明自身的造車能力。
按照規劃,鴻海要在2025年實現全球電動車市佔率達5%的目標,年出貨量在50~75萬台,並計劃在2025~2027年間為全球10%(約300萬輛)的電動汽車提供零部件或服務。
這個完成交接班的代工帝國,是否能延續以往的輝煌?
加速的兩年
2015年,馬斯克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曾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與手機或智能手錶相比,汽車非常複雜。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然後說,『給我造輛車』。」
在之後的幾年,這句話時不時被大家用來調侃「代工皇帝」富士康。
事實上,富士康對造車的野心並非什麼新鮮事。
早在2005年,鴻海就通過收購中國台灣四大汽車線束製造商之一的安泰電業,開始涉足汽車零部件業務。2010年,鴻海拿下特斯拉的訂單,成為特斯拉中控觸摸屏面板、連接器、覆蓋件的供應商。2013年,富士康進入賓士、寶馬等跨國車企供應鏈。第二年,富士康與北汽合作,共同投資研發、生產製造新一代動力電池及其系統,獲取電池技術。
鴻海在汽車領域的合作企業(不完全統計) 製圖:任婭斐
在之後的布局中,除了與傳統車企合作,鴻海開始通過投資方式與有潛力的互聯網造車企業建立合作。
如2016年,通過子公司鴻准向滴滴出行投資1.199億美元,獲得滴滴0.355%的股份;2017年,通過旗下子公司富泰華向寧德時代投資10億元,獲得對方約1.19%的股權;2018年,與阿里、IDG資本聯合領投小鵬汽車B輪融資。
2020年,富士康突然宣布造車,在當年的科技日活動上,劉揚偉第一次詳細介紹了富士康進軍造車行業的思路:富士康不會打造自己的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是電動汽車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為電動汽車界的Android,開源、開放。
接下來的兩年,富士康在汽車領域的布局動作更加頻繁。
2021年初,富士康與吉利達成合作,雙方成立了一家名為富吉康的合資公司,主要經營業務就是整車代工或生產汽車零部件。
去年5月14日,富士康與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Fisker就汽車組裝達成合作,將於2023年推出新車,這也是富士康第一次拿下汽車組裝的大單。
同年11月,富士康以2.3億美元從美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Lordstown Motors手中,收購了位於俄亥俄州的前通用汽車公司工廠,並計劃在那裡生產電動汽車。這也是富士康擁有的第一家汽車工廠。富士康也將為Lordstown Motors進行代工。本月初,Lordstown Motors宣布,富士康已經為其代工旗下首款純電動皮卡Endurance。該車型售價為5.25萬美元(摺合約為37.36萬元),計劃在年底前上市。
今年8月,富士康與位於加州的Monarch Tractor公司簽訂了一份合同,並為其生產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拖拉機;10月份,富士康又與總部位於洛杉磯的電動汽車初創公司INDIEV達成協議,為後者生產第一輛量產原型車。
「軟一點」的富士康
除了廣泛布局,富士康也在不斷升級和更新自己的汽車代工模式。而其中的關鍵就是MIH平台。
用劉揚偉的話說:「我們唯一的弱勢是不太懂車子,這個弱點可以通過平台解決。」
MIH開放電動車平台軟體負責人魏國章曾表示,傳統汽車產業有三個痛點:第一是硬體定義,車子只要落地,就會貶值;二是複雜的架構,導致供應鏈管理難度提高;最後是封閉系統,新廠商很難參與及開發。他表示,希望能夠讓外界在MIH上看到一個「軟一點的鴻海」。
而MIH平台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模塊化、定製化,富士康計劃通過向外界開放該平台,邀請有需求的電動車玩家加入MIH聯盟,用這一平台實現快速造車。如果類比智能手機,相當於各大廠商的操作系統基本一致,區別在於品牌和參數配置。這也正如富士康提出的,希望成為「電動汽車界的Android」。
據劉揚偉透露,截至目前MIH平台的成員已經有將近2500家。其中包括高通、微軟、博世、寧德時代、比亞迪電子等。未來,Foxtron的車型也會優先選用MIH聯盟成員的產品,希望Model B、Model V及Model C電動汽車能採用MIH成員超過5成以上零部件。
不過,對車企而言,MIH平台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業內人士看法不一。支持的觀點認為,在該平台內,所有成員可以相互分享電動車造車經驗,便於縮短開發時間,降低開發成本。看衰的觀點則是,作為富士康最重要的合作夥伴,裕隆旗下並沒有一款成功的汽車品牌,納智捷甚至已多次傳出退市消息,雙方共同打造的這款MIH平台,很難讓車企提起信心。況且MIH平台的話語權掌握在富士康手裡,車企更加不會冒險。
此外,目前將電動平台開放的企業不止富士康,此前特斯拉就將專利全部開放,比亞迪開放了E平台,大眾也開放了MEB平台。對於在造車領域並不擅長的富士康,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車企的響應,也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從相關動作以及科技日上的表態來看,富士康對汽車代工業務的重視顯而易見。
來源:鴻海科技日直播截圖
在2022鴻海科技日上,鴻海科技表示未來10年將重新定義汽車領域的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委託設計製造服務)商業模式。
劉揚偉強調,富士康和特斯拉不是競爭對手,希望有一天可以幫特斯拉造車。
目前鴻海的汽車代工業務佔比還很小。「由於鴻海在全球ICT產品市佔率在40%-45%,希望在電動車領域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水準。」劉揚偉說。
開拓新版圖
近兩年,即便已退休,郭台銘依然為電動車親自站台,鴻海集團一年內收購、投資、合作十餘起電動車項目,布局範圍和投資領域從整車、電池到自動駕駛,汽車業務進展不斷按下加速鍵。
至於背後的原因,多位汽車行業人士給出了類似的觀點: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下滑、蘋果訂單不斷向其它果鏈公司分散,加之疫情影響,蘋果正打算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富士康需要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
鴻海超過一半的收入都來自蘋果業務,一方面,這為鴻海帶來了穩定收入以及行業領先的代工水平,但與此同時,鴻海也受制於蘋果,毛利低,議價能力弱,蘋果也開始扶持「備胎」制衡富士康。比如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如今已經成為Airpods的主要供應商。
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讓富士康看到了降低蘋果依賴症,實現技術升級的機會。
在2018年的鴻海股東大會上,郭台銘還在感嘆,未來5年將是鴻海至關重要的轉型期。三年後的2021年,富士康提出了更為切實的賺錢目標:預計到2025年,純電動汽車營收占其製造業營收的5%,營收目標為300億美元,其中40%的零配件由鴻海集團自己製造。
而有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鴻海來自汽車產業的營收不到總營業額的0.2%。要實現汽車營收業績的飛速提升,鴻海的壓力可見一斑。
富士康想要在造車和汽車代工兩個領域,達到在消費電子代工領域的行業地位,並不容易。
從目前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來看,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認為,大型車企找到富士康代工生產汽車的可能性很小,造車新勢力也大多選擇自己建廠,這會影響富士康的造車業務。此外造車的技術迭代也很快,比如生產線每隔3~5年可能要更新換代,如果規模上不去,富士康也不敢冒險新建工廠,「到後來(造車)很可能就會成為一個空口號」。
不過,富士康雖然缺少在造車領域的積累,但其在供應鏈管理等層面有一定優勢。
例如,在供應鏈管理方面,鴻海採用eCMMS (垂直整合商業模式),凡是涉及機構件、零組件、模具、整機到設計、生產、組裝、物流等服務均涵蓋在內。在 eCMMS 模式的成功複製下,富士康的深圳廠區不僅成為全球最大的3C製造生產基地,更是全球最短的3C供應鏈。而這些能力,在汽車領域也有借鑒意義。
在科技日上,劉揚偉也作了進一步說明,「無論是電動汽車、PC、手機等,鴻海的優勢是垂直集成和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目前產業中很少有公司同時具備這些能力。」
自2007年加入鴻海擔任董事長特別助理,到之後操刀鴻海的半導體事業、成為「五虎將」之一,劉揚偉一度被稱為鴻海「最閃亮的明星」。但也有公開報道稱,鴻海內部有人質疑劉揚偉缺乏「戰功」,難以服眾,因此,汽車業務不僅是鴻海的新版圖之一,也是劉揚偉不能輸的一次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