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部紀錄片,央視花了10年製作,2年攝製,才完成3集共90分鐘的內容;
有這麼一部紀錄片,讓人大附中停課半天,只為學生和家長能夠一起看一次;
這部紀錄片,名為《鏡子》,講述的是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那面鏡子;
我們常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從孩子身上,能看出父母是怎麼樣的人。
當孩子身上出了問題,根源可能就在父母的身上。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紀錄片《鏡子》中,有3個典型的「問題」少年,
15歲的家明,沉迷網路,不願上學,總是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
17歲的張釗,因早戀而輟學,他還把家裡的門反鎖住,就是不讓父母回家;
14歲的澤清,一心在網上下棋,對家人粗暴冷漠,罵自己的母親下賤,甚至動手打她。
這些孩子被送往某教育機構進行81天的改造,家長也要參加6天的家長課堂。
到這裡,兜媽本以為這只是一出問題孩子的「變形記」,但沒有想到,真正需要改造的,是這些孩子的父母。
在採訪中,問題少年澤清就說,家長課堂實際上更重要,要待81天的,應該是家長,他自己可能只需要改造6天。
從家庭上看,才上初二的澤清怎麼也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少年,他的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父母也有體面的工作。
但澤清卻沉迷於在網路上下棋,母親關心他,他卻經常說母親「賤」;
母親給他送飯送菜,也可能踩到他的尾巴,導致他拚命地打母親,拽頭髮、拿指甲抓,甚至動刀子。
這一切反常的行為,卻都能在澤清的父母那裡找到原因,,澤清自己說:我媽脾氣暴躁,講什麼到最後都是她對,我爸和她解決不了的時候,就會用暴力。
甚至當澤清也學著爸爸對母親施暴的時候,爸爸就躺在一邊,閉著眼睛,什麼也不管。
澤清就像一面鏡子,他對母親暴躁和嘮叨的厭煩,他對母親粗暴的態度和行為,都來源於他的父母。
雖然澤清心裡討厭這種家庭關係,可他只是一個孩子,在無形中又認同了這種做法。
因此,澤清身上表現出來的問題,根源上是父母之間的問題,
正如紀錄片中所說,「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問題的背後,能折射出家庭教育模式的問題。
當父母需要反思和學習
當律師需要執照,開車需要駕照,可當父母不需要拿什麼證明,卻是一輩子的工作,甚至沒有意識到,當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
比如片中的一位家長,明明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他卻不願意去參加6天的家長課堂,百般推脫。
校長嚴肅地告訴他,要是家長不去,孩子的情況會更嚴重;
他卻嬉笑著回應:太誇張了,我根本不信,不可能的事……
家長們不是天生就會當父母的,只有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才能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
在這部紀錄片中,揭示了家長們幾個常見的問題,一定要有所反思。
1. 不懂與孩子溝通
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什麼事都願意跟父母說,可等他們長大了,卻什麼都不願意說了,這問題,可能就出在父母不懂溝通上。
片中的張釗輟學了,老師問張釗父親,為什麼孩子不願意上學了?
父親回答,因為孩子早戀。
可張釗的答案卻是,他不是不想讀書,可學習上的痛苦,學校的壓抑,讓他受不了了。
當張釗向父母傾訴自己學習壓力大的時候,得到的回應卻是「學校里那麼多人,都受得了,怎麼就你受不了」。
父母否定和質疑的話語,只會給孩子澆冷水,讓孩子不再想溝通傾訴,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孩子就更可能誤入歧途。
做父母的,一定要多想想孩子的感受,換位思考,帶著情感和孩子溝通,這對雙方都好。
2. 控制孩子的一切
父母經歷得多,以為自己知道所有事物的好壞,想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孩子,認為這樣就好了。
比如家明的爸爸,年少時過得很苦,上大學前沒穿過皮鞋,喝過牛奶,之後又辛苦打拚,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他就因此認為,只有吃苦,只有讀書,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他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管孩子幹什麼,都得要他的同意才行。
家明想騎車去遠一點的地方看看,話還沒說完,就被拒絕了;家明想養貓,帶回家後,轉身就被丟出去了。
養一個完全聽話的孩子,確實省心省力,但這又和傀儡有什麼區別呢?
爸爸已經忘記了,他在養的是一個人,而不是機器,人有自己的主見、想法,是不能被控制住的。
接受孩子的「失控」,從一開始時就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才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只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當孩子出現問題,家長別急著責怪孩子,反思自己的過錯也是應該的。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只要不斷反思和學習,就能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這才是最為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