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福建師大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大文學院和台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等兩岸機構合作編寫的語文教材項目——《高中國文》教材在台灣正式出版,台北、台中、高雄已經有多所高中開始使用。
10月2日,作為該合編教材的試點學校之一,台北萬芳高中舉辦了贈書儀式及教學觀摩會,數十名來自閩台兩地的語文教育教學專家、語文教師等齊聚一堂,圍繞該教材的課堂使用、文本解讀、文言文價值性等話題展開交流探討。
這本教材的獨特之處在於哪裡呢?
萬芳高中的學生,在開學的第一天就驚奇地發現,自己手上的語文新課本居然是兩岸合編出版的教材。新課本不但圖文並茂,生動翔實,還為每篇課文設立「主編解讀」,將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編寫成易於施教的故事、幫助青年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精髓和漢語言的無窮魅力。
自2014年6月起,為推動合編教材這一項目工程,兩岸三家協作單位組織14名大學教授、中學名師組成編委會,並由福建師大文學院教授孫紹振、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孫劍秋分別擔任主編,具體推動合編事宜。三年以來,兩岸專家查閱研究了大量資料,走訪了兩岸數十所大學、中學,先後完成《高中國文》(含課本、教師手冊、教師用書)第一冊和第二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詩文選讀》等總計13冊、500萬字教材的編寫任務。
《高中國文》課本
「大陸教材教學重視文本解讀,台灣教材以資料豐富見長,內容設計也呈現多樣化,兩岸合編教材可以相互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更適合兩岸青少年教育成長的科學化教材。」身為兩岸語文界家喻戶曉的文本解讀大師,孫紹振全程參與了教材編寫。
他表示,合編教材是一個「去異存同」的過程,它把兩岸的教育教學優勢結合起來,為每篇課文單獨設立了「主編解讀」環節,圍繞該解讀,編委會重新搜集、考證、組合各種相關資料,編寫成易於施教的故事、設計,這種方式備受兩岸學生歡迎。
相較於以往的課本,這次合編出版的教材更加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選了大量古今名篇,例如《師說》、《岳陽樓記》等。此外,《論語》、《孟子》的選段,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的選篇,《孔乙己》、《再別康橋》等白話文也都入選其中。
兩岸合編教材團隊在之後的幾天內還將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有關學校召開五場教材教學交流研討會,聽取台灣相關專家及一線老師的反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