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金鐘獎了!」 鄧翊群獲得「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的獎項,這一喜訊令人歡欣鼓舞。這不僅是鄧翊群個人的榮譽,更是他獻給母校和恩師的禮物。5歲學琴,9歲進入上音附小學習的他,如今是我音研究生二年級古箏表演方向的學生。他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了金鐘獎領獎的舞台上?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位90後青年演奏家。
◆ ◆ ◆ ◆ ◆

冬日的午後,我們與鄧翊群和他的恩師祁瑤老師相約,採訪的地點定在了祁瑤老師的辦公室。鄧翊群顯得沉穩而內斂。當問及他的學琴經歷時,他從5歲那年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金鐘獎比賽現場
刻苦努力,有壓力才有動力
「我5歲學琴,9歲時受一個鄰居影響,決心走專業發展的道路,於是來到上海,拜師學藝。」來到上海後,鄧翊群曾先後跟隨何寶泉、孫文妍等老師學習。在決定報考上音附小時,只剩下2個月的備考時間。那時,鄧翊群雖然年紀不大,但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由於他的刻苦努力,他順利考取了上音附小。

金鐘獎比賽現場
進入附小後他先是跟隨王蔚老師學習,後來轉入祁瑤老師門下。他說,2005年開始跟著祁瑤老師學琴,在老師的教導下,自己對未來的認識逐漸清晰。
祁瑤老師說:「鄧翊群的收穫源於他的刻苦。他把別人吃飯、休息的時間都用在了練琴上,大量的練琴使他的手變得粗糙不堪」,說到這裡,祁老師不無感慨,「從小六起到我這,他幾乎沒有放過假。大家戲稱他為『賽王』」。鄧翊群也笑著說,自己是逢賽必去,把能比的賽都比了。
2008年8月,初二那年,鄧翊群參加了當時的文華獎比賽,獲得了銀獎,當年由於金獎空缺,實際上他獲得的是少年組最高獎。那次獲獎給予小鄧翊群充足的信心,也使他不斷明確了前進的方向。
2009年11月,正讀高一的他第一次參加金鐘獎,是當年參加比賽年齡最小的選手,當時衝到第10名,獲得優秀獎。大二時,2013年,他又一次參加了金鐘獎的比賽,進入決賽,獲得優秀獎第2名。今年是他第三次參加金鐘獎比賽了。

鄧翊群(左一)在金鐘獎領獎台上
對於今年的比賽,他自己感覺壓力不小,坦言:「這次比賽希望得到更好的成績,的確有壓力。參賽選手中有很多00後。說實話,參加比賽多了,在豐富經驗的同時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有壓力才有動力!祁老師笑稱鄧翊群的耐受力很強,像一輛載重二十噸的大貨車。面對壓力、挫折時,鄧翊群說:「每一次的挫折都是學習,都是進步,比賽並不是最終的目的。」
每次比賽回來,他會和老師一起總結得失,總結自己和別人的優點和劣勢。興趣使然,他也喜歡分析別人的演奏,以此取長補短。「看優秀的演奏,比較、總結,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進步。」他說。
學琴的道路的確不是一帆風順的,他有過迷茫和困惑。當遇到幾乎每個演奏者都會遇到的演奏瓶頸期時,他用加倍的努力和刻苦挺了過去。
冷靜的思考
當然,光有技術上的完美並不能解決所有的音樂問題,因為音樂是藝術的,是從人的心靈中發出的。鄧翊群坦言,自己平時喜歡思考,刻苦練琴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他會去體會音樂本身的內涵,要把內心的東西表現出來,對於音樂的審美有自己的理解。只有超越了技術的層面,達到審美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作品,徹底地在舞台上釋放自我和表達自我。
不得不提的是,這方面的認識與教導他十二年的祁瑤老師的教學理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採訪中,祁老師強調:「首先要讓學生從心底里熱愛音樂,第二是要讓學生明白你對他的要求,並在音樂的要求和尋找中成就他自己。老師之於學生,與學生之於聽眾的關係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
祁老師經常對學生說:「你在實現老師要求的同時也實現了你自己。你與聽眾的關係也是這樣,聽眾實際上是在聽自己,你在奉獻音樂的時候應該讓聽眾成就他自己。你與聽眾彼此互相成就,這才是演奏的最高境界。」鄧翊群說祁老師的教育方式使他學會了不斷思考自己的演奏、不斷思考音樂的本質。
祁老師曾從古希臘先賢的名言中受到啟發,她說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是先天的,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說學習就是回憶的過程。她認為,一位優秀的導師應該善於喚醒學生內心的東西,並幫助他們明確目標,在這個充滿個體思考的過程中形成他們各自鮮明的藝術個性。

鄧翊群與祁瑤老師合影
課餘,鄧翊群經常與祁瑤老師討論一些有關音樂本質的問題。在音樂的世界中,他徜徉、留戀、徘徊、思索。在老師的影響下、在自己的不斷感悟中,鄧翊群越來越喜歡思考。
當問及「思考」的內涵時,鄧翊群若有所思而意味深長地說:「在音樂上、專業上都思考很多。每一個專業人都應該去體會音樂本身。激情澎湃的演奏、技術和熟練度只是一個方面,冷靜的思考是演奏的另一面,思考關乎到一個人音樂審美的高度。」
鄧翊群對古箏演奏流派、對各國音樂和各演奏專業門類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說:「古箏只是眾多音樂門類中的一種,她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她真正進入民族音樂教學體系才幾十年,需要博採眾長。我對民間的和正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的演奏家們都很感興趣,他們身上有非常多好的東西需要我們去總結。我願意廣泛吸收民間和世界音樂中的『養料』來豐富自己的音樂素養,充實自己的藝術思考!」
創作中的收穫
除了演奏,鄧翊群還醉心於創作。他2016年入選學校首批「音才助飛」人才培養項目,並在賀綠汀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名為「定風波」的個人演奏音樂會。音樂會中的《定風波》一曲是由他自己創作的作品,作品在今年9月「全國優秀箏樂作品」比賽中獲得三等獎,這是該比賽中演奏專業參賽者獲得的最高獎項。
這次金鐘獎半決賽階段,他也選擇了這首作品。選用自己創作的作品作為比賽曲目,這在金鐘獎賽場上較為鮮見。除自己創作的作品外,半決賽的另一首他也選擇了上海作品。
祁瑤老師說:「上海曾經是中國古箏藝術的中心。在上音成就的浙江流派不僅是已經確定的五大古箏流派之一,也是與時俱進的流派。她的時代新語言、不斷發展的強大生命力是浙江流派的重要特點與價值所在。在全國古箏演奏賽場上,演奏和發揚光大上海作品是上音古箏專業學子的一種『本能』。」

鄧翊群和他的同學們
鄧翊群說:「創作帶給了我不一樣的理解作品的角度。有創作經驗後再去演奏,不是從演奏者的主觀感情出發,而是從創作的角度去構思、安排。這是沒有創作經驗不能體會的。有了創作經驗以後,拿到一部作品也能對別人的作品有更多地了解。從彈奏到創作,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過程。」
他創作的作品不局限於古箏。從附小開始的鋼琴訓練不僅使他的鋼琴演奏水平不容小覷,也使他的創作偏愛使用鍵盤樂器。《定風波》就是一首為箏與鋼琴而作的作品。
此外,他創作及改編的作品還有:箏與小提琴《智取威虎山》、箏與鋼琴《蘆葦盪》、箏獨奏《微觀世界》、箏與洞簫《遊子思歸》等。

鄧翊群與王建民老師合影
整個採訪過程,鄧翊群都顯示出同齡人少有的沉穩。他話不多,然而說到演奏、說到創作,他總有種想要一吐為快的衝動。祁老師說:「鄧翊群剛學琴的時候還小,我對他的要求比較嚴格。有一次他媽媽打電話為他求情,說放假能不能讓小鄧回家看看,他很念家。我說你知道他為什麼念家么,因為他在外面沒有獲得成就感!」
如今,鄧翊群回家的時間更少了,他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在老師的教導、家人的支持和大家的關愛中,憑藉著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藝術修養正在獲得成就感的道路上不斷向前,祝福他!
採訪:蔡琰、陳冬莉
設計:Joanna
編輯:蔡琰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給我們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