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屆讀書會發展論壇
重回現場 · 系列回顧
讀書會展示
閱讀和朋友——桃園書館三年間
張曉嘉
(桃園書館創始人)

大家好,我是桃園書館張曉嘉。今天有機會參加讀聯會的分享,希望跟大家圍繞閱讀和朋友這個主題聊聊桃園書館在成立三年間做的一些事情。

如果提到桃園書館的緣起,我一般會上溯到2005年的中國魅力名鎮評選,一個當時完全名不見經傳的邊陲小鎮和順一舉奪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在想,10個名鎮都很富裕,都很開放,都有很多人走出去,走出去的人又都會回來回饋家鄉,修路辦學,那和順是憑藉什麼擊中別人的呢?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走出和順的人又回來辦了一所圖書館。圖書館和學校是完全不同的意象,對於一個小鎮,學校是用來培養遊子的,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學生送出去,而圖書館是用來養育社區的,它是為在此時此地的人服務,比如圖上看報的老人。我自己是個新北京人,住在北京亞洲最大的人文居住社區回龍觀,我們都會說自己是大回龍觀人,我們都是為了更好的機會來到這裡的北京第一代,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同時需要肩負在異鄉重建故鄉的責任。那麼我覺得我能想到的是我們大回龍觀需要一個社區圖書館,因此我們有了桃園書館。

一個圖書館的主旋律必須是閱讀,下面我說說桃園書館的閱讀活動。桃園書館成立於2013年10月1號,2014年4月23日開始做第一次書友會,中間差了幾個月,因為我們得先花時間學會做咖啡,做飯,事實上一個不會賣簡餐的圖書館不是一個好咖啡館,現在大家打開大眾點評可以看到,桃園書館現在是大回龍觀綜合評價第一名的咖啡館,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現階段絕大部分閱讀空間所能想像到的最好的盈利模式。第一次書友會的主講人就是我本人,人有點少,但我們起點有點高,講的是《羅伯特議事規則》,當時主要是擔心萬一以後大家觀點針鋒相對有可能會打起來。書友會的頻率每周一次,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暫停一下,我們大概統計了一下,快3年的時間,我們已經做了超過100期的書友會。

注意,桃園書館的閱讀活動並不叫讀書會,我們叫書友會,因為我們覺得在閱讀的路上,一路相伴的人的作用很大,閱讀是天下最好的事情,但也是一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所以在閱讀的路上我們非常需要師長的指導,比如我們會請到魯迅研究會的副會長張夢陽老師來講「魯迅在今天」,請到著名台灣兒童閱讀專家陳鴻銘老師來指導家長們「打開繪本,走近孩子」。

老師的指導非常重要,但更多時候我們的閱讀榜樣就在身邊,就在街坊鄰里朋友們中間。我們的書友會大部分時候來分享的不是大咖,而是身邊的普通人。我們的書友會每個人都有可能站在上面分享,也會坐在底下聽,所以我在這裡給出的照片鏡頭都對著觀眾。在最熟悉的地方,聽最熟悉的人分享,位置不夠站著也無所謂;講到好玩的地方,觀眾就笑成一團了。

桃園書館是一個社區圖書館,我們需要為社區所有的居民服務,兒童閱讀也是我們特別關心的。我們周六一整天都是給小朋友們的活動,小朋友們會來書館唱歌、畫畫、做手工,但做這些之前,我們永遠有一個保留欄目,就是讀一本書,希望對於小朋友們來說,閱讀無處不在。

除了閱讀無處不在,我們還希望圖書館無處不在。,桃園書館的SLOGAN是「身邊的十萬本書」,落腳點首先在身邊,國圖藏書上千萬,但如果需要坐兩個小時車過去的話,對普通人來說利用率就大大降低了,這幾年在社區做圖書館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齊全完備的圖書館能帶給人的幸福感遠遠比不上有個小圖書館,就在家門口。書館有個做過很多期書友會分享的老朋友,我們都叫他米茶老師,他就曾經計算過從他家到我們東亞上北館的距離,說走9分鐘就能到,所以充滿幸福感,那比這還幸福的是不是在家門口就有一個圖書館呢?如果小區前門一個後門一個圖書館,那是不是雙倍的幸福?我們在回龍觀現在有三個圖書館,彼此相距在3公里以內,3公里,走路的要好幾十分鐘了,有點遠,不夠幸福,所以在2017年我們給自己的任務就是,讓圖書館還要盡最大可能地密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