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在接受CNN採訪時稱,不打算在即將舉行的G20會議上與普京談烏克蘭問題,這番表態,可以說是給全球媒體潑了一瓢涼水。
此前美國輿論、包括前總統特朗普都公開喊話,稱現在俄烏戰爭升級的趨勢,給全球帶來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美國應該儘快推動俄烏和談。
莫斯科前不久也表示,並不拒絕與美國對話,但前提是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考慮利益的基礎上,俄羅斯認為談總比不談好。
俄羅斯釋放了善意,美國輿論層面也有了要求與莫斯科和談的呼聲,所有人都以為美國會在俄烏戰爭的態度上出現軟化,但現在拜登總統的回應,實際上等於推翻了此前所有認為俄烏衝突已到臨界點,可能出現緩和跡象的觀點。
換句話說,拜登依然堅持支持烏克蘭跟俄羅斯打下去,哪怕這樣可能帶來世界大戰,以及擁核大國之間的直接衝突。
很多人可能不解,難道美國真的不怕北約跟俄羅斯爆發直接衝突嗎?
其實這件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俄烏戰爭本身的角度來看,此前輿論認為俄烏戰爭緊張到了極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西方媒體炒作、烏克蘭在烏東戰場反攻取得勝利的前提下。
換言之,實際上誰都清楚,在這場衝突中,只有當俄羅斯退無可退的時候,戰爭才會全面升級,甚至演變為核戰爭的風險。但現在,隨著克里米亞大橋被炸,俄羅斯以雷霆手段對烏克蘭基礎設施實施打擊,給烏克蘭造成巨大傷害以後,俄烏戰場的真相被揭露了出來。
那就是烏克蘭雖然因為獲得了歐美支援的武器,因此在地面戰場取得了進展,但從戰爭整體的角度來看,烏克蘭還是處於絕對劣勢的。
俄羅斯表示「我們還沒動真格」,或許有點吹牛的嫌疑,但不可否認的是,俄羅斯在戰爭中還有餘力,至少沒有不計成本的用遠程導彈攻擊烏克蘭後方,徹底摧毀烏克蘭的戰爭後勤能力。
通過此次對烏克蘭全境基礎設施的打擊,俄羅斯證明了自己有這個實力,只是不想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而已。可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既然俄羅斯還沒有被逼到牆角,烏克蘭軍隊也沒有到能逼俄羅斯動用核武器的地步,那麼美國急什麼呢?
拜登作為美國總統,肯定比其他人更了解俄烏戰場的實際情況。因此他拒絕與普京對話,恰好證明在俄烏戰場上,俄羅斯依舊掌握著主動權,遠沒有到無路可退的地步。
其次,從俄美大國博弈的角度上來看,美國內之所以開始出現呼籲和談、避免戰爭升級的聲音,主要還是擔心俄烏戰爭擴大,把北約直接捲入其中。
換句話說,美國與俄羅斯相比,還是「穿鞋」的,因此美國人不打算跟俄羅斯拚命,但拜登顯然有不同看法,或者說不同利益。
這場戰爭已經成為拜登擔任總統期間,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了。如果說此前美軍從阿富汗的撤退出現「潰敗」局面,還能甩鍋到特朗普身上的話,那麼俄烏戰爭中美國勝利與否,都只能歸咎於拜登和民主黨。
現在美國如果在俄羅斯的核威懾下選擇了讓步,那麼對於美國人民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但對於拜登政府和民主黨的選情來說,絕對是個巨大的災難。
因此,拜登哪怕明知道繼續跟俄羅斯僵持下去,很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升級,也只能咬牙硬撐著。說白了,這就是典型的極限施壓,要跟俄羅斯「比爛」。
此舉足以證明,美國現任政府已經把俄烏戰爭看成是自己的救命稻草了,為了能夠在場面上不那麼難看,拜登政府已經顧不上美國的利益,開始真正的鋌而走險了。
對於全球來說,這絕對不是個好消息。因為拜登面對的還只是黨派鬥爭的問題,可普京面對的是生存問題,一旦在這場戰爭中俄羅斯輸了,20年來普京好不容易打造的民族凝聚力,可能會就此消散。
因此,如果拜登打定主意要俄羅斯讓步,或者讓俄羅斯輸掉戰爭,給美國、或者更準確點說給民主黨掙點面子的話,那麼戰爭擴大化,恐怕就無法避免了。
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上述情況發生的概率正在不斷變大,下周,北約將舉行有近半數成員國參加的核威懾演習。對此俄國家杜馬議員莫羅佐夫表示,俄羅斯不會對此置之不理,將加強戰備作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