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烏開打以來,美利堅一邊在背後「添油拱火」,一邊「拿起小本本」,記錄自己從這場代理人戰爭中學到了哪些「經驗」,又得到了哪些「教訓」。據參考消息報道,美國未來無法再向烏軍提供某類彈藥,因烏克蘭前線戰場消耗速度驚人,而美軍的庫存已經「見底」。
美國軍方高層向媒體透露稱,華盛頓方面從俄烏衝突中再次「學到教訓」,現代化大規模軍事衝突對彈藥的需求量,遠遠超過和平時期規劃的預期數字。從美國官方統計的數據來看,俄烏衝突爆發後,華盛頓方面向烏克蘭提供的軍援價值已超過168億美元,而這種不間斷地「輸血式援助」似乎已經難以為繼。
自今年年初開始到現在,美國國防部已向烏軍供應了超8000枚「標槍」反坦克導彈,而「標槍」在停產前的年產能僅為1000枚左右。至於消耗量最大的大口徑炮彈,美國向烏克蘭軍隊運去了80多萬枚北約制式的155毫米口徑炮彈,幾乎掏空了美國陸軍的家底。用五角大樓官員的話來說,美軍的彈藥庫存量已經下降到「令人不安」的水平。據悉,155毫米炮彈的年產量大約是3萬發,而前線烏軍對火力支援的依賴程度極其巨大,不到兩周的時間就能打光美國一年的產量。
事實上,這種「預期遠低於實際」的情況,早在近50年前就曾發生過,讓以色列受到了深刻而寶貴的教訓。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前,以軍估算在戰時狀態下,一門155毫米口徑榴彈炮會在5天左右的時間內,消耗約400發炮彈。然而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實際的消耗量是一門炮在24小時內就能打出去400發炮彈。
至於壽命在400發左右的坦克主炮,以軍估算一輛坦克在戰鬥開打3~5天後,主炮壽命會消耗殆盡並需要更換。但實際情況卻是,有不少坦克在短短1天的高烈度戰鬥中,就能打出去三四百發炮彈,主炮膛線被磨平至壽命將近的狀態,但苦於後方沒有足夠的備用炮管,這些坦克不得不繼續使用壽命到期的主炮,極大地影響了遠距離上的命中率。
自那之後,以色列軍方就尤為注重日常的軍事物資儲備工作,為可能的大規模全面戰爭時刻做著準備。但很顯然,以色列血與火的教訓,美國未能借鑒到位,仍對現代戰爭的高消耗性認識不足。
有美國國內分析指出,自蘇聯解體後,美國大幅削減防務開支,大量武器生產車間關閉。如果國會和軍方不說服軍工行業重新啟動生產,那美國將不再具備向烏克蘭供貨的能力。更讓這些人憂心忡忡的是,當前其國內部分裝備的庫存量僅維持在最低水平,恢復庫存規模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
當然,除美國外,同樣向烏軍送槍送炮的歐洲各國,狀況也不太樂觀。日前有報道稱,由於英國國內重型火炮數量不足,英方不得不以訂貨的方式從巴基斯坦買了一批二手火炮,送到烏軍的手中。而為了彌補自身庫存的空缺,韓國成了北約多國的155毫米大口徑炮彈供貨商……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滿世界搜羅二手武器和彈藥,乃是自身國防鬆懈和去工業化的後果。試想一下,倘若在此時,又有某個世界級軍事大國與西方爆發衝突,即便強如美國,真能很好地應對這個新對手嗎?答案恐怕不會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