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原本是一個閃族人雅各的小名,這個群體起源於古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的一個閃族支脈游牧民族,後來躲避自然災害逐漸遷移到尼羅河三角洲的東部,古埃及人只知道他們是划船而來的人,所以稱呼其為「渡來之人」,「Ivri」 意為「渡過」,當時的發音即是「希伯來」。
大約在2000年前,古羅馬人滅亡以色列,以色列人開始漫長的全球流浪生涯,這個民族韌性也是夠強,吸取多方知識,並且認定母系血統為民族之人,繁衍至今,最終又聚合在一起;其實按照當下的父系繼承觀點來看,它已經不能算是一個民族了,只能算是一個文化認同體。
大家對以色列的現代印象更多時候還是發達的科技和背著卡賓槍的女兵,在以色列軍營里,有1/3的比例是女性,女性軍官的數量更是超過一半比例,92%的高級職位都全面對女性開放,這在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做得到,也反映了人員的短缺。
他們不會因為女性太多而降低實力,相反女兵們的表現十分地出色,不論是自身實力還是意識都足以讓人稱讚;18歲後的合規女性都需要和男性一樣服役,男性時間為2年8個月,女性為2年,訓練條件一致,不會因為是女性就對其有所照顧,所以實力和男性是差不多的。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女兵也主動上前線,最終傷亡了幾百女兵,此後以色列安排女兵作為後勤支援力量,廣泛從事於媒體、城防、科研、物資、倉庫、財務等方面的工作,發揮了「半邊天」的作用;
參加選美獲得冠軍後服役的以色列人加朵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希望沒有國家會需要軍隊,我希望我們不再互相鬥爭,大家可以和平生活在一起。」只能說他們的想法是豐滿的,但現實卻又是骨感的,現實和理想本身就不一樣,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乃至民族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