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墣觀點:
▲1. 產品具有特色才有競爭力
由晶心科提供的資料來看,在DMIPS/mW的跑分表現,晶心科相對產業龍頭ARM的Cortex-M系列而言,有40%領先。而在接近的Power Consumption下,晶心科Core操作的頻率也較ARM對應產品來得快。
上述的比較是較為簡單的,另外包括如可執行的軟體、核心設計的複雜度、對給定工作的Response Time都無法直接由上述評比中得到完整資訊。然而從評比過程中可以得到兩個結論:
首先,IP產品本身一定要具有特色,例如晶心科提供的資料,描繪出了在特定情境下,其產品的特色與優越之處;
其次是市場區隔的存在,正因為效能、能耗、設計複雜度等具有相關性,針對不同的應用場域,存有不同的市場區隔,而這些市場區隔的存在,就是IP後進廠商成長的空間與機會。
▲ 2. Eco-system布局完善度是IP廠商成長關鍵
由全球主要IP廠商在IP事業的營業收入來看,已有朝大者恆大方向發展。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在相同市場區隔下的技術力比拼外(常見的是比PPA:Performance, Power, Area),另外很重要的是在相關的Eco-system。
完整的Eco-system,包含了作業系統、應用程式、設計工具、製造等協力廠商,IP廠商自身能提供的API外,都讓領先廠商獲得最多的資源投注。這股力道也讓會使用該IP資源的相關工程師人數越來越多,從根本上形成了一股贏者全拿趨勢,Eco-System的經營會是後進IP廠商最需要耕耘的關鍵,初期只能透過產品提供的價值吸引及滿足有能力(人力)客制化產品的大型客戶特殊需求來切入市場,或是提供比同業更好的設計服務來協助客戶上手。
從上述兩點可看出IP廠雖有大者集中趨勢,但在細分市場因對產品有不同的需求,主流大廠標準型的產品未必是最佳選擇。而只要在該市場的規模成長到讓領先大廠針對該區塊開出對應產品前,都保有後進者進入與成長空間。
(拓墣微信號:TRI-topology )
(聲明:本文為「拓墣產業研究院」原創,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