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具名的美國高級官員告訴《紐約時報》,基輔向美方分享了其反攻的計劃,促使華盛頓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援助。
雖然沒有透露雙方分享了多少信息,以及美國人對烏克蘭的反攻計劃有多麼深入的參與,但該官員表示,美國一直在與烏克蘭討論反攻一事。
可以肯定的是,烏克蘭此次大反攻取得成功,美國肯定沒少出力,基本上,除了沒有大規模提供作戰人員之外,其他都給烏克蘭安排上了,軍事顧問出謀劃策,大量裝備送進烏克蘭,還有各種關於俄軍的情報。
美國雖然沒有直接派出美軍下場跟俄軍正面作戰,但是美國給烏克蘭提供的支持,跟直接下場也沒有什麼區別。對於俄羅斯來說,自然是雙拳難敵四手,更何況,西方支持烏克蘭的國家可不止「四手」。
據美國官員透露,在俄烏衝突初期,烏克蘭並不願意跟美方分享作戰計劃,因為烏軍實在太弱了,如果向美方暴露了烏軍的弱點,美國可能就沒有支援烏克蘭的興趣了。
隨著戰爭的持續,烏克蘭的弱點全世界有目共睹,而美國試圖拖垮俄羅斯的決心卻沒有明顯減弱,這讓烏方心裡有了底,才敢向美方和盤托出己方軍力的實際情況。這使得美烏的合作更加深入,讓美方能夠採取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
所以能夠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烏克蘭偶爾也能夠對俄羅斯造成一定的殺傷,包括此次大反攻,也確實取到了成功。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一定會輸,烏克蘭此次反攻能夠成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也包括俄羅斯的主動退讓,因為俄羅斯很清楚,烏克蘭此次反攻是豁出命了,如果再失敗了,西方將會徹底放棄誤擊落,所以俄方選擇順勢進行戰略收縮,大規模撤退的同時,去儘可能多地打擊烏克蘭的有生力量。
此次烏軍投入反攻的人數,數倍於俄軍,在哈爾科夫方向,烏軍達到了俄軍的八倍,烏方擺明了是要殊死一搏,俄羅斯沒必要硬剛。在烏軍這一波攻勢過去之後,想要再組織起來如此大規模的反擊,在冬季之前都不太可能了。
而進入冬季之後,俄羅斯的優勢就更大了,不管是打回來,還是守住已經控制的土地,都不是問題。
烏克蘭真正缺少的,不是裝備,而是作戰人員。北約一直在援助烏克蘭,但是在人員方面,也就是搞一些僱傭兵。這些僱傭兵配合上烏軍,並不足以徹底擊退俄羅斯,所以不管怎麼打,烏軍頂天就是獲得一些局部的勝利,沒有能力讓俄軍退到俄烏衝突之前的地方去。
對於美國來說,它的目標還是要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現在烏克蘭老兵的數量縮水很嚴重,很多都是沒怎麼培訓過的新兵。美國就是想趁著還有烏克蘭人願意上戰場的時候,給他們一些信心,如果烏克蘭此次反擊再失敗了,想要消耗俄羅斯恐怕也找不來多少人為美國賣命。
因此,對於烏克蘭反攻的成功,美國並沒有表現得很激動。《紐約時報》也指出,目前還看不到基輔取得的成果具有多麼廣泛的戰略意義。
美國專家也指出,在烏克蘭跟俄羅斯比拼耐力,最終力不從心的將會是西方。因此,長期消耗下去也很難把俄羅斯怎麼樣。而烏克蘭獲得的局部勝利,也只能是讓烏克蘭不至於被西方徹底放棄。長遠來看,烏克蘭並不會因為此次反攻的勝利,就徹底扭轉自己失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