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秋
民國時期,京劇風靡全國,而京劇演員也廣受觀眾的追捧,只要能成為一個名角,金錢、名氣都將如潮水般湧來。
一朝成名天下知,隨之而來的還有社會階級的躍遷,社會身份的提高。
不過對於梅蘭芳的徒弟顧正秋而言,唱戲帶來的名利最後被她棄之如敝屣。
她曾經跟隨名師學藝,早早出名,紅遍民國,這期間,追求者無數,甚至蔣介石的公子蔣經國也向她求愛。
但是她卻遵循了自己內心的渴求,嫁給了一個無權無勢的任顯群,甚至為妾做小,慢慢退出了京劇界,甘願成為一個農民的妻子。
顧正秋扮相
顧正秋1928年出生於南京,原名丁蘭葆,她從小經歷了父親早逝,跟著外祖母生活,好在外祖母非常疼愛她。
顧正秋生來有一副好嗓子,音色圓潤動聽,音準也好,或許是受外祖母的影響,顧正秋很小就希望聽戲唱戲。
外祖母家裡有一台老式留聲機,經常放著京劇唱段,顧正秋喜歡守在留聲機前面,掐著嗓子學唱留聲機里的戲曲。
雖然顧正秋那時還年幼,根本不懂得唱的內容是什麼。但她的調子卻找得很准,模仿出來的唱腔也是婉轉動聽。
蔣經國
外祖母聽著顧正秋自己學唱的一小段戲,笑得合不攏嘴,她感覺顧正秋或許在唱戲上有天賦,可以試著往這方面培養。
1939年,11歲的顧正秋考取了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開始接受專業的戲曲訓練。
顧正秋學習刻苦努力,悟性也高,對於老師教授的內容,她一點即通,得到了諸多老師的誇獎。
在學校學習了三五年,顧正秋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廣泛學習了多個京劇派別的唱法,並且融會貫通,最終得到了代表學校登台演出的機會。
登台表演現場
這次登台公演,相當於是顧正秋投向京劇界的一封自薦信,公演台下,京劇大佬雲集,梅蘭芳也在其中。
而顧正秋不負眾望,在公演中發揮超常,得到了台下戲曲名家的一致讚賞,而梅蘭芳在公演後還專門找到她,稱願意收她為徒。
顧正秋自然是喜不自勝,以梅蘭芳當時在京劇界的地位,想拜入他門下的學生數不勝數。
顧正秋激動地連忙朝梅蘭芳鞠躬感謝,而不久在拜師儀式完成後,顧正秋正式成為梅蘭芳弟子,跟隨梅蘭芳學習正宗梅派唱法。
顧正秋和梅蘭芳
顧正秋學習努力,對梅蘭芳傳授的知識和經驗領悟很快,不久她演出時舉手抬足,一顰一笑都受到了梅蘭芳的影響,有了幾分梅蘭芳的影子。
顧正秋得到了越來越多京劇迷的關注,她最拿手的幾齣戲:《寶蓮燈》、《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御碑亭》等,在戲院演出時,場場爆滿。
後來到了四十年代,由於大陸時局的變化,顧正秋跟隨戲班子前往台灣演出。
在台北劇院匯演期間,台灣觀眾很是追捧顧正秋,更有報紙直接把顧正秋稱為「台灣梅蘭芳」。
顧正秋生活照
當時大陸時局尚未穩定,顧正秋便決定留在台灣長久發展,在台灣她很快收穫了一堆票友戲迷,也不乏許多追求者。
在顧正秋的追求者中,有一個名氣可謂是最大,他就是蔣介石的公子蔣經國,蔣家勢力幾乎覆蓋全台,蔣經國可以算得上台灣的太子爺了。
蔣經國經常前往顧正秋演出的台北戲院給她捧場,每次顧正秋演出前,戲院門口擺滿了蔣經國送來的花籃,演出後蔣經國也總是前往後台與其交流攀談。
平常蔣經國為討美人開心,時常搜羅各地的好物送給顧正秋,古玩字畫,珠寶首飾,或者是精美的點翠頭面,總是往顧正秋的寓所里送。
京劇扮相的顧正秋
這些禮物堆滿了整張桌子,但是顧正秋似乎沒有想一一拆開的心思,蔣經國無比熾熱的追求,似乎並沒有打動她。
不過她也不想駁了蔣經國面子,每次蔣經國來戲院看戲,她也會禮貌接待,送的禮物也會收,只是不正面回應蔣經國的追求。
此時蔣經國已經有了家室,他的妻子是蔣方良,為了生兒育女,相互扶持多年。另外蔣經國還與章亞若有過一段感情,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
顧正秋考慮到蔣經國身份的特殊性,擔心同他在一起會引來許多事端,同時蔣經國的性格也不是她所欣賞的那種。
她不答應蔣經國的追求,當然她也不敢太明確拒絕,畢竟她在台灣,和蔣家比起來,人微言輕。
蔣經國家庭
不久,她遇到了任顯群,他是時任台灣省財政廳廳長,他也曾到台北戲院觀看顧正秋的演出。
他對顧正秋可以說是一見傾心,經常約著顧正秋出去吃飯,他是一個細心體貼的人,總是在日常的小小細節中關心顧正秋,讓顧正秋感到了溫暖。
顧正秋在與任顯群的深入交往中,感受到他是一個風趣幽默、健於言談,同時細心周到的人。
但是任顯群也早已有了家室,也告知了顧正秋,原本顧正秋心中猶豫,但是最終在任顯群的攻勢下,他們還是走到了一起。
顧正秋拒絕了有權有勢的太子爺蔣經國與任顯群走到了一起,這讓她身邊的朋友都感到難以理解,更何況任顯群同樣已經有家室。
顧正秋後來在回憶錄中說到:「我對任顯群不是一見傾心,但相識後卻被他幽默地談吐、直爽的個性所吸引。」
「與他相處時,我覺得幸福自在,便終於破除萬難,我們走到了一起,並決定長相廝守。」
任顯群
顧正秋簡單的話語卻或許揭露了愛情的最質樸的本質,兩個人最後能相守在一起,就是看彼此的靈魂是否契合。
靈魂契合的戀情往往最長久,而如果是基於對物質、名利的考慮,那麼在這些外部條件不穩時,感情也會隨之產生裂痕。
顧正秋去選擇一個伴侶時,她摒棄了外部條件,她用一顆心去感受這個人的本質,而人的靈魂的本質,才是可以經過時間的蕩滌而恆定不變的。
不過顧正秋和任顯群最後走到一起的過程,也是非常曲折,首先是任顯群的正妻不願意與其解除婚約,所以顧正秋只能做妾。
顧正秋
當時的台灣,保留著以前民國初年的社會風氣,人們普遍能接受一個男的多娶,所以顧正秋雖然心中也有不甘,但是給任顯群做妾也能接受。
但是任顯群也想儘力彌補顧正秋,他希望給她辦一場風風光光的婚禮。
不過就在二人籌備婚禮時,任顯群的上司卻告訴任顯群他不能和顧正秋辦婚禮,因為這不符合國民黨內部紀律。
當時國民黨高官暗地裡有三妻四妾都是非常正常的,所以任顯群顯然不相信上司不准許他辦婚禮的理由。
他看著他的上級似乎也面露難色,便明白了大概,在他和顧正秋在一起時,他就已經知道蔣經國追求顧正秋被拒的事情。
蔣經國
當時蔣經國雖然礙於形象沒有找任顯群麻煩,不過任顯群知道,如今以蔣家的權勢,隨便找個理由為難他是輕而易舉的。
當時任正群的同僚都在給他出謀劃策,有人建議他乾脆金屋藏嬌,不對外公布他與顧正秋在一起的消息,這樣做或許能保住他的仕途。
但是任顯群不願意顧正秋再受委屈,他於是辭了工作,離開財政廳,擺脫仕途顧忌,任顯群為顧正秋辦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婚禮,他想的是,即便是妾,該給的名分也一定要給顧正秋。
而婚後,兩人安心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任顯群在一家企業找到了新職位,但是不久,噩耗又降臨在這個小家庭上。
顧正秋和任顯群婚禮照
任顯群以包庇匪諜罪被捕入獄,而且不等任顯群申辯,這個案子就以最快的速度判完了,任顯群最終被判處七年。
這是一樁兩年前的舊案,大概是任顯群曾接濟的一個朋友突然被認定是匪諜,不過可笑的是,這個匪諜最終才被判一年。
明眼人都能看出任顯群這是得罪人了,被陷害和牽連了,而到底是誰想陷害任顯群呢?
蔣經國
答案不言而喻,對於蔣經國來說,他甚至願意為了顧正秋和自己的原配夫人離婚,但她依然拒絕自己反而嫁給了一個財政廳廳長做妾,這無疑是在打他的臉。
對顧正秋來說,現實無疑是那麼殘忍,她新婚的丈夫突然入獄,刑期長達七年,身邊的親友都在勸她離開任顯群,另嫁他人。
不過顧正秋卻不肯解除與任顯群的婚約,她守在他們兩個人的小家,等著任顯群出獄。
甚至期間拒絕了重回戲台演出,當曾經合作的戲院老闆來找她,她就推辭說到:「我的丈夫還在牢里,我怎麼能再唱戲?」
其實任顯群入獄後,他的財產被充公,這時候顧正秋無疑是最需要一份收入的,而她最擅長的就是唱戲,她那時又處在事業的巔峰時期。
但她依舊選擇了淡齣戲劇舞台,這其中原因,其實是在忌憚蔣經國進一步的打擊報復。
顧正秋畫報
顧正秋雖然靠著唱戲名利雙收,但名利在絕對的權勢面前,也顯得那樣羸弱,顧正秋無法揣摩蔣經國下一步行為,但是任顯群突然被抓入獄已經足夠讓她後怕了。
其實蔣經國的身邊不缺美人,而他卻一直對顧正秋窮追不捨,大概是因為顧正秋沒能屈服他的軟硬攻勢。
對於蔣經國這樣處於高位的人來說,得不到的美人才是最美的,而越得不到,便往往要想盡辦法得到。
所以,或許唯有顧正秋慢慢淡齣戲曲舞台,從蔣經國視野中消失,才會是安全的,待任顯群出獄,他們才能過上安心日子。
所以顧正秋洗凈鉛華,褪去戲服,深居簡出,默默等候著任顯群出獄。終於1958年,任顯群提前出獄了。
顧正秋扮相
不過鑒於蔣經國的勢力,任顯群無法在城市立足。兩人便搬去農村,買下一間平房,自己動手耕地勞作,日子過得清貧但踏實。
過了幾年,兩人一起創辦了金三農場和中信百貨公司,兩人的收入也提高許多,生活慢慢好了起來。
1978年,任顯群因為積勞成疾,醫治無效去世,顧正秋把他安葬在兩人相守過的農村,本來顧正秋在任顯群墳墓旁還為自己留了一塊地,想著自己百年後和任顯群合葬。
但是後來發現由於任正群一直沒和妻子解除婚約,所以按照台灣習俗,她無法與任顯群合葬,這也成了她最大的遺憾。
顧正秋
不過她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這一生,該做的,我已努力做過,該愛的,我已真心愛過,對於生死興衰,我已看淡。」
顧正秋為了和任顯群在一起,從京劇名伶變成了村婦,放棄了藝術工作開始在田間地頭謀生,但最後,卻不能和任顯群合葬在一起。
或許在外人看來,她當初的選擇是那麼不值,她為了和任顯群在一起,放棄了太多。
不過就如同那首詩而言:「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涉足,我站在路口久久佇立。」
人生中的那些重要的選擇把我們引向不同的路,選了這一條,就無法同時涉足另外一條。
蔣介石和宋美齡
那一條無法同時涉足的路,或許就是顧正秋另一種可能的人生,如果當初顧正秋在蔣經國和任顯群之間選擇了蔣經國會如何呢?
那麼她人生的走向或許可以參考蔣經國的情人章亞若,章亞若為蔣經國生下兩個雙胞胎兒子,深得蔣經國喜愛,自然生活得也非常富貴。
不過章亞若最後的結局讓人唏噓不已,首先是她的存在讓蔣介石和宋美齡非常生氣,認為蔣經國作為接班人,找情人並且生下私生子,會破壞公眾形象。
章亞若
但是蔣經國不肯拋棄章亞若,章亞若也相信依靠蔣經國對自己的愛,早晚會給自己一個名分,但她沒想到,她最終等來的是,不是名分,而是死亡。
1942年8月14日,章亞若突然身體不舒服,上吐下瀉,被送到醫院後,被打了一針,卻再沒有醒過來。
章亞若的屍檢報告是死於血中毒,但中毒原因,以及幕後兇手,卻一直沒能查出來。
如果當時顧正秋接受了蔣經國的求愛,成為了他的情人,那麼她會不會重複章亞若的悲劇呢?
要知道當時蔣經國為了顧正秋甚至已經向自己的原配妻子提了離婚,已經大大激怒了蔣介石。而蔣經國無疑是沒有能力去反抗蔣介石的。
顧正秋
而如果顧正秋當時在任顯群入獄後,選擇與他分開重回舞台,那麼她的結局又會如何?
可以確定的是她一定會在京劇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她會收穫更多的名利,不過她內心的幸福感卻不一定會增長。
顧正秋無疑是重情重義之輩,在丈夫入獄之時拋下他,勢必會在她心中留下沉重的愧疚。
顧正秋演出照
而另一方面,由於童年時父親離世,家人四散,顧正秋心中更加渴望一份真摯的情感,這種渴望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她對京劇藝術的追求,更超過了她對藝術帶來的名利的愛。
當任顯群為了給她辦一場隆重的婚禮毅然辭職時,她就看到了任顯群對她的一顆拳拳真心,為了這樣一份真心真情,她願意放棄事業,守候他,等待他。
任顯群
於茫茫世間,遇到一個靈魂契合,彼此又能以真心相待的伴侶,是多麼不容易,當顧正秋遇到任顯群時,她認定他值得他去愛,便義無反顧去愛。
而至於這樣的選擇,最後帶來的會是什麼,她當時無暇考慮,後來也不會後悔。
她把人生的起落、榮辱、興衰統統看淡,人生百年,轉眼之間,也只是白駒過隙罷了,只要不負自己的本心,就沒有什麼不值得的。
顧正秋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