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美方持續升級打壓,試圖抑制中國科技發展的「科技冷戰」背景下,作為新一輪技術冷戰核心之一,半導體設備業者都不願意對此發表意見。那麼,美方最新技術禁令將對半導體設備產業帶去多大的影響?半導體設備業者會因此放棄中國市場嗎?

隨著這場中美科技「冷戰」愈演愈烈,但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基本上都保持沉默。有業者擔心,兩大經濟體將還可能進一步「脫鉤」,美國圍繞著技術出口限制禁令將在全球晶元市場引發混亂,且進一步削弱兩國經濟。
機構:影響有限,但美業者無法避免
今年5月,美國政府進一步提升了對中國的貿易管制,要求使用美國設備的半導體製造商必須取得特殊許可,才能銷售產品給美方實體列表上的企業──其中的第一大目標就是中國電信設備大廠華為(Huawei)。
「新的管制措施是特別針對華為以及其關係企業,並試圖對利用源自於美國的設計軟體工具、製造設備直接產出的半導體設計與設備等產品,實施需取得許可才能出貨給華為與其關係企業的要求;」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一位發言人表示,不過被要求遵守相關管制措施、取得許可的對象,並未包含美國的軟體供應商或是製造設備業者。
然而美國設備產業界還是受到相關管制措施的影響,因為美國業者已經被禁止銷售敏感技術給中方有關的實體,而且新規定中擴大了「軍事最終用途」(military end-uses)的範圍。總之,美國出口禁令可能會抑制半導體製造設備對中國晶元業者的銷售。
SEMI指出:「因為出口禁令要求直接以美國設備生產的產品必須取得特殊許可才能出貨,但採用其他來自美方主要貿易夥伴設備所生產的產品不在此限,這使得出口禁令可能會對美國設備的採購帶來抑制的效果。」
筆者為了這篇報導所聯繫的設備製造商一開始表示它們將會衡量美方新措施,但之後卻大多不願意進一步表示意見或是不再響應;有些業者的理由是在財報發布前的緘默期,但大多數認為這個題目太敏感,畢竟美方的意圖是阻止中國取得能壯大其半導體產業的先進技術。
帶來的影響具體在哪些方面?
半導體產業研究機構VLSI Research總裁Risto Puhakka則表示,設備業者目前看來已經平安度過了貿易戰風暴;「儘管新冠病毒肆虐並為供應鏈帶來麻煩,該產業大致表現良好。」
出口申請許可不易,但有規避辦法
他指出,要向美國政府申請出口許可的程序十分繁瑣,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申請被駁回的情況;「在現階段,美國政府仍在進行信息收集,設備製造商表示他們正在自我調整以適應新規定,但整體的感覺是:這是個麻煩。」
SEMI表示,故意違反美國出口法規將受到的處罰會很嚴重,執法單位是美國商務部麾下的工業暨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VLSI預期,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2020年營收將達827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7.3%;但若是下半年全球市場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嚴重衝擊,該市場營收估計為712億美元,較前一年衰退7.6% (參考下圖)。而SEMI對2020年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額的預測則是將成長6%,達到632億美元規模,2021年則預測將達到創紀錄的700億美元。

產業專家一致認為,美方祭出全新的出口管制禁令,是為了阻撓中國IC技術的進展,而雖然禁令特別針對華為,但與軍事最終用途的相關條款,可能會影響與華為有業務往來的中國晶元製造商或是中芯國際(SMIC)、台積電(TSMC)等晶圓代工業者。
Puhakka表示,與半導體設備銷售相關的美方出口管制規定很複雜,「新管制措施有三個主要目標,一是美國政府要取得設備業者客戶以及廠商銷售流程的更多信息,其次是阻止中方取得先進設備,第三個則是限制華為取得先進半導體技術。」
然而舉例來說,如果台積電是製造直接出貨給華為的晶圓,當然適用出口禁令;但如果該晶圓是先出貨到其他地方進行封裝,就會是一種「變通」辦法。
禁令能抑制中國科技發展?未有定數
大眾普遍認為,中國會很難在無法使用美國設備的情況下提升晶元技術;Puhakka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但也指出:「大多數晶圓設備來自於歐洲或日本供貨商,至於製程式控制制設備本來供貨商就很少,而美商KLA是領導業者。」也就是說,到底如何還未有定數。
IP則為這場中美科技冷戰帶來另一個小規模衝突現場,為授權協議添加了複雜性。Puhakka表示:「IP的來源非常多,你可能在開發產品時使用了Arm核心還有內存IP,以及像是台積電等業者編譯的一整個IP庫;但在美方的考慮中將IP與硬體一視同仁,IP被定義為是可能落入任何實體手中的關鍵技術。」
對於美國政府遏制中國在半導體技術上的進展,輿論普遍是贊同的,主要理由是中國以價格戰獨佔太陽能光電板與LCD面板等市場,導致許多海外競爭對手被迫鎩羽而歸。產業專家認為,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讓那些市場被「毀壞」。
但Puhakka也表示,以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政府的補助,中國業者唯一能取得資金的其他方式就是透過像中芯國際IPO這樣的活動。
因禁令放棄中國市場業務?不存在的
美國政府的最終目的,當然是希望讓半導體製造迴流美國,最近陸陸續續推動了許多振興法案,希望能吸引半導體業者投資本土;然而對此議題,設備業者們仍保持沉默。
Puhakka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有中國客戶、韓國客戶、日本客戶,也有歐洲客戶,他們已經習慣有80%的營收來自於美國以外的市場;他們不會挑市場、不在乎需求從何而來,只要有客戶,他們通常不會在意終端市場在哪裡。」
他指出,一般來說IC業者的決策並不會偏袒美國,「而是會看他們自己的產品陣容以及他們將如何擴展業務;」這種策略不會一夕之間改變,而且美國長期以來已經在提供激勵措施的競爭上處於弱勢。儘管美國對台積電來說可能有一些貿易上的優勢,但這家公司也會看韓國市場、台灣市場以及中國大陸市場,其營運據點不會只在單一國家。
「商人無國界,他們會決定哪裡最適合他們投資;」Puhakka總結:「這與政府提不提供資金關係不大,而是與他們自己的正確選擇有關。」
原文發佈於ESM姊妹網站EE Times 責編:Elaine Lin
(參考原文:For Now, Chip Gear Immune to U.S. Export Controls,By Barbara Jorgensen 編譯:Judith Ch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