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晶元荒」會持續嗎?盲目擴大產能或致晶元過剩

2022年10月10日23:35:16 熱門 1190

缺芯是動態的,今天不知道明天需要哪種,不知道明天會缺哪類,但行業恐慌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擴產之下專家甚至提醒過剩之憂


汽車業「晶元荒」會持續嗎?盲目擴大產能或致晶元過剩 - 天天要聞

當前的缺芯問題,本質上是一個成熟工藝產能的規劃失當問題,車企的囤貨心態更使之加劇。圖/IC

文 | 《財經》記者 王靜儀 李陽 張洋 蘧毛毛

編輯 | 施智梁

廠家造不出車、經銷商無車可賣,一定程度上已成現實。

「因為廠家缺芯,如果在ID.4(大眾推出的新款電動車)上選裝高配置的加熱棒和哈曼卡頓音箱,9月才能提車,如果是普通的配置,提車也要一個月的時間。」6月15日,上海一家上汽大眾經銷商門店銷售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這不是孤例,從普通品牌到豪華品牌,多家汽車經銷商門店都出現缺芯導致新車供給不足、交付時間延後的情況。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近日坦陳:「晶元對我們造成比較大的困擾,渠道里的成品車蠻緊張了。」

缺芯成了現實,對於車企而言,搶晶元也就成了必需。但搶什麼、如何搶、搶多少,都是學問,其中更夾雜了不少利益的考量。

畢竟當前的缺芯問題,本質上是一個成熟工藝產能的規劃失當問題,車企的囤貨心態更使之加劇。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主管鞏旻對《財經》記者解釋,當前短缺的汽車晶元類型主要是用於控制的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單元),包括座椅和雨刷的小晶元等,這些不是時下追求的7納米、5納米先進產品,而是幾十納米、上百納米的成熟工藝。因為成熟產品才符合車規級標準,使用十幾年不壞,防止被電荷擊穿。當前沒有新的產能投入到這部分產品中,行業規劃失當,再加上大家相互爭搶,最終造成晶元短缺。

更重要的是,汽車晶元不僅面臨著短期產能不足的挑戰,還面臨著長期結構性變化。

晶元初創公司黑芝麻智能科技聯合創始人劉衛紅告訴《財經》記者,隨著汽車計算機從分散式的架構走向中央計算平台,晶元的用量會減少一個數量級,以往一輛車需要70顆-300顆MCU晶元,未來僅需2顆-4顆SoC(系統級晶元,System on a Chip)晶元加10顆-20顆高性能MCU晶元,就可以完成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的計算需求。

下有汽車產品交付危機,上有供應鏈安全隱患,晶元短缺已成為車企新十年(2021年-2030年)的第一個大考。

缺芯致新車供應不足、交付時間延後

儘管新車威馬W6的預訂火爆,發售50個小時後收穫了超6000個用戶訂單,但是晶元供應短缺導致交付困難,月銷量未達預期,產量仍在爬坡,這是擺在威馬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面前的一道難題。

6月16日,沈暉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透露:「從訂單來看,W6的銷售非常火爆,但它是一款科技新車,需要近300顆晶元,這導致W6的交付不取決於我們,而是取決於晶元供應鏈的情況。」

沈暉介紹,威馬正在和供應商加大合作,採取包括支付漲價訂單等措施,來應對晶元短缺制約新車交付的問題。威馬的晶元供應商包含高通在內的多家國外供應商,後續也會推進和國產晶元公司的合作。

這樣的情況不是少數。以上汽通用為例,受制於晶元短缺,其5月產量僅為8.1萬輛,相比去年同期的13萬輛,下滑37.4%;不過因為前期庫存相對充足,零售量並沒有減少,5月零售銷量為12.85萬輛,甚至同比增長1.4%。

對此上汽集團(600104.SH)表示,受全球汽車行業晶元短缺影響,近期批發銷量(車企批量供貨給經銷商)落後於零售銷量。預計三季度開始,晶元短缺情況將逐步緩解,上汽將加快生產節奏,推動整車批發銷量大幅回補。

晶元短缺現象已有半年之久,一方面工廠生產受到明顯限制,產量下滑明顯;但直至最近,對終端銷量都幾無影響,這源於廠家和經銷商的庫存政策。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經銷商庫存下降。今年5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2.9%,同比下降1.3%,環比下滑3.5%。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產業協調部主任邱凱認為,晶元短缺導致熱銷車型存在供給緊張現象,車輛交付周期延長,導致經銷商的銷量不穩。並且經銷商資金困於在途車輛,周轉緊張。再加上原材料成本上漲,廠家促銷政策有所收緊,經銷商經營壓力有所加大。

「目前經銷商庫存可以滿足一個半月的市場需求,但如果晶元問題年內得不到解決的話,勢必會引起新車購車成本提升。尤其到了『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加價提車、購車等待時間延長、優惠幅度降低等現象會更加頻繁,屆時二手車市場的漲幅可能高於往年的季節性上漲,由正常的1個-2個點達到2個-3個點。」汽車數據機構藍本價業務保值率數據專家姜弛對《財經》記者表示。

目前汽車晶元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負責算力,具體為處理器和控制器晶元,比如中控、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以及發動機、底盤和車身控制等;第二類負責功率轉換,用於電源和介面,比如新能源汽車用的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功率晶元;第三類是只用於感測器,主要用於各種雷達、氣囊、胎壓檢測。

在供應有限的情況下,車企將車型供給按照優先順序排序。從單車價格來看,缺芯對豪華品牌車型的影響較小,對於普通品牌車型的影響較大。「因為50萬元的車跟10萬元的車,重量不會相差5倍,用的鐵、鋁、銅之類不會相差5倍,但是價格會相差5倍,車企會有所選擇。」鞏旻表示。

邏輯類似,從驅動方式來說,缺芯對電動車的影響小,對燃油車的影響大。鞏旻表示,一台電動車上面用的半導體其實比燃油車上用的更多,但是多的主要是功率半導體,而目前缺的是最基本的MCU。而且在當前嚴格的排放標準下,車企會優先保證生產電動車。

晶元供應鏈紊亂,誰在製造恐慌?

「一般來說是主機廠先下訂單,供應商按需供貨,下多少產多少,但是因為晶元供應不足,主機廠有囤貨心態,現在是產多少就要多少。」位於上海的車燈焊接技術供應商意瑪對《財經》記者表示,供應商也缺晶元,現在每個月交貨量比預計的減少一半多,主機廠就算有想法也囤不上貨。

百年一遇的疫情,加之種種機緣巧合造就了汽車產業百年一遇的晶元荒。「黑天鵝不是一個個飛,是一群群飛。」陳虹比喻道,「倒霉的事都碰上了,日本先地震,美國得州暴風雪,美國半導體全部在得州,3月29日日本瑞薩火災,火災燒掉的晶元主要是供給博世,博世是我們主要的控制器供應商。」

從理論上講,晶元產能不足,擴大產能即可,無非是短時間內的陣痛罷了。但事實上,在晶元荒加劇的背景下,汽車晶元供應鏈已經開始紊亂,甚至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就表示,有不少客戶拿不到想要的晶元,就將地平線晶元買過去,用在域控制器上。

拆東牆補西牆尚可解釋為江湖救急的無奈之舉,部分中間商不擇手段賺差價的行為,則充分展現了晶元短缺後汽車供應鏈的迷失。

多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不少廠商已開始刻意囤積晶元,並惡意製造恐慌,以謀取更大利益。例如,供應商向上游傳遞錯誤信息,無限放大自身需求;對下游則以原材料不足為由,玩起了飢餓營銷。

利益驅動下,汽車晶元供需兩端的信息已無法再精準傳遞,這對晶元供應的恢復極為不利,更是形成了相關企業恐慌-不擇手段-恐慌的惡性循環。

「現在有一種恐慌的心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對《財經》記者直言,晶元短缺問題已經不是汽車行業的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這個改善的過程會持續1年-2年的時間,對汽車行業來說,今年底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

當下車企已無法完全確定屬於自身的晶元,會不會突然之間被截和或雪藏,只能安排人手盯著每一塊晶元的生產。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證該車型的生產,還因為一旦某款車型的晶元無計劃地斷供,其他零部件庫存會在短時間內堆積,對車企的生產造成巨大影響。

這對車企內部的響應速度和協調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比亞迪(002594.SZ)產品規劃及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說:「我們研發部門現在都要盯著物料,盯著每一個晶元,一旦有預警,技術部門要馬上採取行動。」

吉利汽車(00175.HK)對《財經》記者表示,當前多家晶元原廠已經拉長採購周期,由原來的12周-20周拉長至40周-50周。針對晶元短缺採取的短期措施之一,就包括向供應商鎖定6個-12個月的長期訂單。

從長期來看,車企希望深入介入晶元生產的全流程。「從今後發展來講,汽車走智能化道路,智能化晶元,一定是整車廠和晶元廠直接打交道。」《財經》記者從陳虹處了解到,因為整車廠要掌握演算法、軟體,有直接跟晶元廠溝通的必要性,現在很多晶元廠理解了這種變化的趨勢,也願意跟整車廠打交道。

多位專家提醒,或將出現晶元過剩危機

缺芯導致車企停產之後,晶元產業鏈上的企業,第一反應是擴大產能。

英特爾計劃投資200億美元,在美國新建兩座晶元工廠,還計划到歐洲投資建廠。蘋果公司(AAPL.O)也宣布,將投入10億歐元在歐洲打造晶元研發中心。博世集團也新建了第二家晶圓廠,車載晶元預計今年9月可以投產。

5月21日,台積電(2330.TW)表示要提高MCU的產量,比2020年提高60%。中芯國際(0981.HK)2020年報顯示,其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的工廠均在擴建生產線,且工程進度都超過70%。

上汽英飛凌總經理王學合擔心,密集的晶元投資和擴產,會導致晶元出現過剩危機。他告訴《財經》記者:「半導體行業波動風險非常大,有可能某一天就會急轉直下,從短缺變成過剩,對企業來說,那時候晶元降價、庫存會變成非常大的風險。」

芯馳科技CEO張強有同樣的擔憂,他分析,汽車總產量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如果智能化的需求不迅速增加,也就是說每一個車裡面的汽車晶元數量,或者是矽片的使用面積不增加太大的話,以目前的產能來說,肯定會過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晶元短缺現象充滿動態變化。「很多人說整個汽車行業缺晶元半年多了,怎麼就是緩不過來?事實是,汽車行業在過去三個季度都面臨晶元短缺的困擾,但是每周缺的晶元都不一樣,我們也不知道下一個缺的是什麼晶元,就像一個餐廳做飯一樣,現在少油,下一個少醋,不同的局部影響持續存在。」蔚來汽車(NYSE.NIO)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近期公開表示。

新建晶圓廠的周期通常在1年-2年,即現在投建的工廠,會在1年-2年後開始釋放產能,而據諮詢公司Gartner預測,全球半導體供應會在2022年恢復正常水平,產能釋放恰好趕上晶元供應的充裕期,從而導致晶元產能過剩。

另一方面,汽車計算機的架構正在發生變革,導致對晶元的需求越來越少。

劉衛紅向《財經》記者介紹,傳統的汽車計算機採用分散式ECU架構,一輛車需要70顆-300顆MCU晶元,而當下自動駕駛採用的域架構,只需要4顆-8顆SoC晶元和40顆-60顆MCU晶元,未來中央計算架構,需要的晶元更少,僅需2顆-4顆SoC晶元加10顆-20顆高性能MCU晶元,就可以滿足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的計算需求。

劉衛紅預測,五年後中央計算架構會成為主流,屆時汽車對晶元的需求量會進一步降低。

晶元荒究竟是短期還是長期?

幾乎所有機構都預測晶元短缺會在今年或明年得到有效解決,甚至出現過剩的局面,但這是基於當前車規級晶元結構的預判。而事實上,隨著電動智能汽車的發展,汽車控制系統從分散式走向集成式,汽車行業對晶元的需求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意味著,汽車晶元不僅面臨著短期產能不足的挑戰,還面臨著長期結構性變化的挑戰。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總經理李雲飛向《財經》記者表示:「燃油車的晶元成本大概是100美元-200美元,電動汽車則可能是1000美元左右起步,而到了智能電動時代,單車晶元成本可能會倍增至4000美元-5000美元,高端車甚至更多。」

汽車晶元價值的躍遷,不只體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功能上。

晶元主要分三大類,隨著汽車控制結構的變化,對各類晶元的需求也將發生變化。但晶元並不是一個能快速響應需求的行業。尤其是車規級晶元,它有著資金投入大、認證周期長、研發周期長、設計門檻高等特點,僅僅是驗證環節,可能就要花費數年時間。

吉利汽車向《財經》記者介紹了全面的長期晶元規劃:從建立與國際半導體主流供應商的直接對接渠道開始,源頭規避風險;繼而參與研發方案選型,與主要晶元供應商共同制定未來技術路線及供應渠道;與晶元供應商直接簽訂價格協議,減少分散採購供應商議價能力低的問題,扶持國內電子產品供應商供應鏈的組織能力;承諾扶持國內晶元企業,在同等質量下使用國產晶元替代進口晶元。

地平線副總裁兼智能駕駛產品線總經理張玉峰對《財經》記者表示,主機廠越來越希望跟晶元廠家進行直接的溝通和合作,因此,有核心演算法能力的晶元廠家會跟主機廠走得越來越近。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已到了爭分奪秒的地步,一款新車如不換代,往往1年-2年內,就快速喪失競爭力。更為重要的是,智能電動汽車的終點——自動駕駛汽車該如何實現,仍充滿爭議。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峰對《財經》記者表示,除了自動駕駛的小晶元要求使用特別精細的工藝去製造,其他的汽車晶元28納米就夠了。目前的晶元短缺不完全是工藝的問題,主要還是此前重視程度不夠。目前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但是還要考慮投資合不合適,之後的生產成本如何等現實問題。

這意味著車企自己都不知道未來的汽車究竟需要怎樣的晶元,更何況是晶元供應商。變化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但無法確定變化的方向,這樣的汽車行業,誰又能斷言,未來不會缺芯。

(本刊記者劉皖媛對此文亦有貢獻)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