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國寶7月27日中午時分,在北京朝陽區一個房地產項目營銷中心,銷售人員徐穎正在接待一組客戶,客戶臨走時,徐穎試探性地問對方,如果看好了,可以交少量訂金鎖定房源,但客戶表示只是路過看看,還沒有決定買。
看房的人不少,但真正成交的不多,這是徐穎最近一段時間的感受,她所在項目有500多套房源,從2021年四季度開盤以來,累計賣出110套左右,「6月賣出30多套,7月到現在賣出10來套」。
徐穎介紹,去年開盤以來,由於周邊項目較多,所以一直面臨著去化難題,6月成交確實開始好了起來,但與往年相比還有不小差距,「7月銷量當然沒法和6月比,但要比之前好了很多」。
根據北京市住建委公布的數據,7月1日至26日,北京新房成交面積60.7萬平方米,同比下跌50.8%,跌幅超過5月和6日;環比來看,5月和6月北京新房成交面積均實現上升,到了7月轉為下降34.3%。
不僅僅是北京,wind數據顯示,7月1日至26日,30個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面積環比下跌27%,同比跌幅達到36.9%。同比跌幅雖然較5月44.6%有所改善,但與6月的7.2%相比有不小差距。
一位TOP30房企營銷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7月樓市回調既有6月基數大的原因,也有延期交付的影響,「而且不同城市表現也不一樣,像上海、深圳、廈門這些城市還在繼續修復,但有些城市回調幅度比較大」。
回調與修復
據徐穎介紹,6月中旬,市場開始逐步好轉,一方面因為上半年結束,項目加大促銷力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之前封控積壓了一部分需求。7月上旬以來,雖然看房的人不少,徐穎工作日每天至少接待五六組客戶,周末更是一整天都在忙,但是成交明顯不如6月。「需求是有的,尤其北京這麼大城市,但客戶都比較謹慎」。
從北京市住建委公布的數據來看,雖然7月新房成交面積下滑明顯,但二手房成交面積則實現環比13.6%的增長,同比也從6月下降38.4%收窄到7月的31.4%,二手房成交量再次超越新房。
從30個大中城市交易數量來看,一線城市樓市堅挺程度明顯好於二三線城市,7月1日至26日,一線城市新房成交面積環比下降10.6%,二線城市下降33.9%,三線城市下降23.7%。
從同比來看,7月1日至26日,一線城市新房成交面積同比下降4%,幅度與6月基本相當;二線城市同比下降42%,6月同比降幅是1%;三線城市降幅為47.4%,較6月擴大了21個百分點。
但城市間分化進一步加深,新房方面,7月前26天,上海、深圳、成都、福州、廈門等城市的成交面積環比增幅均超過20%,尤其是廈門,比6月增加45%。
上海和深圳樓市的修復也很明顯,7月上海新房網簽和預售面積環比漲幅均達到32%,雖然增幅較6月減弱,但同比則首次轉正,其中預售面積同比增加9.4%,網簽面積同比增加18.5%。
7月深圳新房成交面積環比上升23%,漲幅不及6月,但比2021年同期增長了30.4%。深圳二手房成交面積環比上升了6.5%,幅度好於6月,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2%。
30個大中城市中,只有上海和深圳的新房成交面積在7月實現同比轉正。北京、廣州、杭州、蘇州、武漢、無錫、青島等城市新房環比均出現不同幅度下降,尤其是廣州比6月下降50%。
另一家房企的銷售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近期房地產市場受斷貸事件影響較大,「斷貸的根源是不能按期交付,雖然真正斷貸的不多,但這種傳播效應比較厲害,造成期房銷售更加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城市雖然新房成交降幅較大,但二手房成交活躍,成都和蘇州的二手房成交面積均超過了去年同期;北京、南京、東莞、青島、佛山等多個城市的二手房成交均好於6月。
影響因素
上述房企銷售負責人表示,在斷供事件影響下,不僅出險房企的項目銷售受到影響,國企和央企的項目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即便是現在看來沒有任何爛尾風險的項目,購房者也謹慎起來了」。
他認為,斷供事件影響更大的是購房預期和信心,一直以來,為了保住銷售回款這一唯一的現金渠道,部分房企不惜代價避免違約,「現在看來,即便是不違約,也很難保住銷售了」,如果事件進一步演化,不排除有更多房企出現債務違約或展期。
上述TOP30房企營銷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7月樓市出現回調不是個案,「可以看看歷年數據,每年7月銷售都不如6月,因為6月是上半年收尾,企業銷售力度加大,這和每年12月銷售好是一個道理」。
但今年7月樓市回調因素更為複雜,除了傳統6月促銷帶動銷售的因素外,還夾雜著房企出險、項目延期交付風險、需求減少等多種因素,這些因素不僅影響7月樓市,也影響下半年房地產市場走勢。
一位TOP20房企高管告訴經濟觀察報,2022年以來,為了減少支出,最大限度避免無效投入,其所在公司施工強度降低了三分之二,願意繼續投入資金的,一定是可以快速產生現金的項目或領域,如果一個項目前期銷售較差,去化率不高,或者項目所在城市或位置較差,繼續投入資金的意願就不高。
該高管告訴經濟觀察報,下降三分之二施工強度,不僅僅是他所在房企的選擇,他預測,整個房地產行業施工強度降幅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
施工強度的下降,意味著部分項目將無法按時交付,尤其是對預售資金監管賬戶餘額不足的項目,如果集團總部本身資金鏈比較緊張,按期交付難度將加大,一定程度影響了購房者的信心和預期。
上述銷售負責人也表示,購房者對潛在延期交付風險的敏感程度超出多數人的預料,即便是預售資金監管賬戶餘額充足、正常施工的項目,購房者因擔心爛尾,也發表斷貸聲明,以此讓政府介入,確保按期交付。
他認為,在這種購房者高度敏感的背景下,期房銷售逐步會被瓦解,「未來期房銷售能不能繼續存在還不一定」。
先緊後松
這一輪房地產下行始於2021年7月。
2020年底,央行、住建部召開重點房企座談會,正式出台「三道紅線」政策;緊接著,2021年初,針對銀行「兩個集中度」和22個城市集中供地制度相繼落地;2021年7月,住建部等8個部門聯合發文整治房地產市場秩序。
從恆大爆雷開始,金融機構開始對房地產進行抽貸,地方政府對預售資金監管趨嚴,加上房地產市場下行,房企流動性風險日漸擴大,多家民企陷入流動性危機中,監管層也逐步意識到形嚴重性。
2021年10月,央行提出部分金融機構對「三線四檔」理解有誤,需要保持房地產信貸平穩持續投放。宏觀調控政策開始從收緊轉向放鬆,此後,央行、銀保監會等多次強調支持房企合理融資及房地產信貸投放。
雖然房地產融資政策放鬆了,但由於房企流動性日益緊張,大量民企融資環境並沒有實質性改善,除了開發貸和按揭貸有所改善外,其他融資依然困難,尤其是信用債發放幾乎與民企絕緣。
一系列重拳之下,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開始回落,一直持續至今,但得益於2021年上半年的行情,2021年全年商品房銷售金額再次創下18萬億元的歷史紀錄。
進入2022年以來,調控政策繼續秉持放鬆姿態,地方政府對「四限」政策不斷放鬆,並逐步由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遞進。與此同時,信貸政策進一步放鬆,多數城市的首套房利率已經低於5%,而且按揭貸款的放款周期也從之前動輒半年縮小至一個月左右。多數業內人認為,政策已經見底。
今年3月以來,包括上海、北京在內的多個城市暴發新一輪疫情,疫情防控造成物理上的隔離及居民收入影響,雖然調控政策不斷放鬆,但樓市成交持續下滑,一直到4月百強房企銷售金額同比降幅在六成左右。
進入5月,隨著部分城市疫情好轉,加上之前積壓需求釋放,樓市開始進入修復期。根據wind數據,30個大中城市5月新房成交面積環比上升9%,其中一二線城市升幅均超過了10個百分點。
經過5月築底,6月以來,由於房企半年業績考核期收尾,對旗下項目加大促銷打折力度,加上多數城市解除封控,樓市成交開始放量,30個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面積環比上升74%,同比降幅也收窄至7.2%。
如果按照6月的勢頭,下半年房地產市場獲得完全修復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大,但施工強度下降的隱憂在這個時候爆發,由於預期不能按期交付,鄭州等部分城市的部分項目購房者,以集體聲明的方式宣布將斷供,並迅速蔓延至300多個項目,疊加樓市本身脆弱性,7月房地產市場出現回調,30個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面積同比降幅擴大至36.9%。
何去何從
上半年,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降價25%,其中定金及預收款和個人按揭貸款分別下降38%和25%;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48%,土地成交價款同比下降46%;全國房價同比下降了8個百分點。
從房企來看,世茂、中南、融創、中梁、綠地、雅居樂、旭輝、金科、卓越、融信、美的等房企的銷售金額降幅均超過50%;新城、中駿、碧桂園和龍湖等房企降幅也在四成左右,民企中濱江降幅最小,為22%。
相比而言,央企、國企和混合所有制企業銷售金額降幅相對較小,均在50%以內,其中招商蛇口、華潤置地、保利、華髮、遠洋、越秀降幅均在30%以內,業績修復程度遠遠高於民企。
在當前形勢下,房地產如何走出危機,是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
對於未來樓市,銷售人員徐穎表示樂觀,她說,即便是房地產市場真的不行了,但北京作為一線城市,依然會保持相對旺盛的需求,「從2019年以來,需求基本以改善型為主,存量改善也可以養活很多開發商」。
據新華社報道,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再次強調「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民生」。
這也是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保交樓」,在這之前,市場傳言,已經批准一隻3000億元的基金,其中建行投入500億元,央行投入300億元,用來保交付。建行內部人士向經濟觀察報確認這一消息,但該消息並未獲得權威機構的證實。
在上述TOP30房企營銷人士看來,保交付針對的是已售存量項目,並不能給房企流動性帶來改變,但是否會改善房地產市場預期,目前還無法判斷。他認為,想要完全恢復市場信心,保交付政策不僅要覆蓋存量項目,也要針對部分新開項目,「比如可以由國企央企或金融機構以商業化的方式入股項目,或接手現金斷流的項目,大部分民企的項目需要有類似的增信措施」。
2021年底,旭輝董事局主席林中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曾建議,由國家牽頭成立一隻平準基金,用來購買房企的債券,在房企通過銷售改善流動性局面後,可以在適當的時機退出,彼時他認為這是救助房企主要途徑。
目前來看,這一願望顯然無法實現。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在優先保交付的背景下,更多照顧的是購房者而非房企,「對房企有一定利好,但利好程度比較有限」。
他進一步表示,即便是保交付,但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也不是針對所有待交付項目,「一定是一事一議,精細化程度會很高,當然也會有適當的商業訴求,但具體怎樣,只有落地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