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蔡培均 帶我們走進新塘梧林的舊學堂,並簡單地介紹了曾為區公所的蔡德鑨樓。在梧林的南洋樓里,最氣派的就是菲律賓華僑蔡德鑨修建的兩棟樓房,今天,讓我們跟著@蔡永懷一起詳細了解下吧!
有梧林厝 ,沒梧林埕
梧林村位於泉州市晉江新塘街道,與上郭,湖格,荊山相鄰,北倚石鼓山,梧垵溪穿村而過,明洪武年間,石獅豐田山兜村一蔡氏名旺生的村民,趕著鴨群沿著梧垵溪到梧林覓食,準備返回時鴨群怎麼都趕不回,旺生只好搭寮與鴨同宿,不料當天晚上每隻鴨子都產蛋兩粒,旺生喜出望外環視四周,草木豐茂,水源充沛,他認為這裡是一個風水寶地,便決定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後逐漸形成村落,清康熙年間(1683年)旺生第十世孫蔡以禇因征台有功,被朝庭敕封為「鎮國將軍副總戎」,現在石鼓山還存「鎮國將軍墓」,據《豐田蔡氏族譜》載:「晉江梧林人蔡以禇隨施琅征台有功封鎮國將軍副總戎,子光座入台灣鳳山縣學,有裔台灣。」,梧林村以蔡氏為主清末民初鄉人僑居菲律賓,事業有成後為了飲水思源,光宗耀祖,紛紛回鄉大興土木建築豪宅,現存閩南官式大厝,哥特式,羅馬式古建築五十多座。
古大厝
蔡德鑨古民居是梧林村古民居建築群中的傑出代表,民國時期享譽泉州南門外一帶,蔡德鑨早年跟隨鄉人到菲律賓謀生,初到菲島時在店鋪當學徒,後做玻璃生意,德鑨天資聰穎很有商業頭腦,事業不斷發展,經過不斷的拼搏,不久便成為越界的商業大亨。1921年他返鄉在梧林村建造第一座閩南風格大厝,大厝佔地七百平方,坐北朝南,兩進三開間,硬山頂,大門呈雙塌壽狀,屋檐下斗拱木雕精細,大門兩旁為側門供平時家人進出,門廊嵌有多種花卉圖案的白石浮雕,鏡面牆體砌梅花圖案的印花磚,整座立面呈現出喜慶的氣氛,窄長的前埕與蔡德衛宅相連,古厝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坍塌僅存第一進。
由於家族不斷繁衍人丁興旺,1924年德鑨再次回鄉建造一座佔地五百平方米的大厝,大厝為三開間,兩進,雙護龍,硬山頂,飛檐翹脊,入口處為雙塌壽,門柱刻著:「西京文物傳焦尾;北宋風流譜荔支」楹聯,門眉上書「豐田衍派」四字,兩旁側門門眉卷書上刻有「延禧」,「篤慶」文字屋檐下的吊筒,托木雕琢精細,側門上書「茶經」,「荔譜」文字,北宋名臣蔡襄著有《荔枝譜》,《茶經》等書流芳百世,主人也是蔡氏族人以此來勉勵家人要知書達禮,追求光明,出人頭地。大厝的門簮,門額,礎石,水車堵,裙堵飾有人物,花卉,飛禽走獸,牆體立面砌有各種吉祥圖案的印花磚。
蔡德矓宅
厝前石埕做工考究堪稱一絕,採用石面走水工藝,每條石板的顏色,厚薄,尺寸都有統一的要求,為了利於排水,石板的坡度嚴格按照順序排列,並用捲煙紙檢驗石板之間的縫隙,是否達到無縫對接,這在泉州古厝中是絕無僅有的,石埕是主人用來涼曬芝蔴的,隨行的蔡先生說:「小時候經過這裡要脫悼鞋子才能進入,後來便有「有梧林厝,沒梧林埕」的說法。石埕還建有四間帶廊道的房間與大厝對看,石埕砌有圍牆形成一個獨立體,圍牆門亭嵌有:「濟陽世澤」門額。如今的大厝大部分塌陷,部分石雕被偷,巨大的榕樹壓垮屋頂,擠破牆體,使人有種幽靜蒼傷之感。
蔡氏家族人丁興旺需要有更多的房子居住,蔡德鑨於1936年再次回鄉,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建造一座五層的羅馬式大樓,樓房二、三、四層帶出挑外廊,廊道中間呈四十五度出規,一、二層各用兩根羅馬科斯林柱支撐,三、四層各由四根羅馬科斯林柱支撐,羅馬式山花,第一層大廳中的樓梯是雙向到轉檯才匯成寬闊的單向上樓,樓梯欄杆用鋼材製成多種幾何圖案,扶手選用優質的木材,二樓藏頭聯:「德明玉燭輝堯世;鑨析金龍化禹門」彰顯出主人的豪邁之氣。
五層大樓
大露台
樓內廳中擺放一部德國產的舊式摩托車,車長1.8米,高0.8米,細鐵絲輪轂,坐墊為皮質下設防震彈簧,轉向燈只指一個方向轉彎時再用手撥動,油箱右側設有手撥的換檔桿,發動機上的外文保存完好,為汽油雙鏈條二衝程動力,據村民介紹這部摩托車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蔡德鑨送小兒子蔡怡苗回國時帶回來的,蔡怡苗曾在樓梯上鋪上木板從一樓騎到五樓,可以想像曾風光一時,解放後這部車子流落外地直到上世紀九八十年代才被找回,頂層設有多個觀察,射擊槍孔,有力了保護了大厝的安全。經過頂層風樓便是一個大露台,設有水泥椅桌是主人月下品茗小酌的佳處,站在露台遙望四周一望無餘,田園村莊盡收眼底。整座建築的窗子飾有三角形的券花,粗厚的鋼筋,底層配有鋼板製成的外窗門,出於安全考慮樓上外走廊採用密封的欄杆只留幾個通風小孔,民國時期大樓是泉郡南門外的最高建築,彰顯出主人出人頭地的豪氣。
德產摩托車
據村民介紹大樓聘請英國設計師設計,從上海租界請來近百名建築工人,夜以繼日連續澆注而成,大樓的牆體也是鋼筋水泥製成,就象是一座堅固的堡壘,主體建成後遇到抗日戰爭,外匯中斷,房子沒有進行最後的裝修,解放後一度成為晉江地區第八區公所的辦公用房。
與五層樓相鄰的是「徳鑨樓」,門亭上書1932年和蔡德鑨的英文名字,佔地四百平方,三層的鋼筋水泥建築,正面外廊中間呈四十五度出規,一二層由四根古希臘科林斯柱支撐,廊柱由拱券相連。第三層內縮形成左右兩個大磚坪,廳堂以雕花木作為隔扇,隔扇上的《蔡德鑨行寔》家訓,鼓勵家人勵精圖治,返哺故園,地面上埔砌「紅珠紗」地磚,是專門在菲律賓訂製的,經過近八十年的磨礪依然字跡清晰,屋內牆堵部分使用雕花玻璃隔窗具增加了採光又美化了立面,外部牆體採用水洗飾面,樓頂繞以一圈水泥寶瓶圍欄,兩側設巷廊和廂房,巷廊各有一部樓梯通往樓上,整座建築樓層高,通風好,洋樓還備有半自動自來水及抽水馬桶等現代化的設備實屬罕見。
蔡氏門亭
蔡徳鑨建築群中的一些楹聯,門額題字大都出於蔡壽星之手,蔡壽星,字樞南,1857年生,光緒年間十二年(1886)進士,石獅寶蓋玉蒲藉,擅長書法,官至戶部四川司主事,欽加員外郎。1922年蔡壽星主持重修泉南海岸長橋,此橋是晉江通往泉州古城的隘口,蔡德鑨捐錢出力慷慨行善,1924年重修完工後蔡壽星親書《重修泉南海岸長橋碑記》立於海岸亭旁。
作家簡介
蔡永懷
蔡永懷,自由職業,泉州市區人,泉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泉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泉州市豐澤區作家協會理事,泉州市區地方志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