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台灣一直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感染事件。民進黨當局也隨之放鬆了警惕,開始努力將抗疫成果轉變為政治利益。
但古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021年1月,以「防疫模範生」自誇的台灣突發桃園醫院內感染事件,確診人數接連增加,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把桃園全院劃為高風險區,近5000人居家隔離。
陳時中
疫情形勢突然緊張,讓許多台灣民眾感到焦慮,也有民眾質疑,如果早日為醫護人員接種疫苗,這場疫情或許根本不會發生。
可惜的是,台灣至今為止並沒有拿到一劑疫苗。陳時中早在去年就曾揚言要買三千萬劑新冠疫苗,以達到「超前部署」,如今卻是「零進度」。
綜合多方消息來看,島內目前聲稱已納入採購範圍的疫苗總共有三種來源:
第一是通過海外訂購疫苗,包括德國BioNTech(BNT)疫苗、美國莫德納疫苗、英國阿斯利康疫苗。
向英國阿斯利康採購的疫苗,總數約為1000萬劑。
就在1月21日,正在為阿斯利康生產疫苗的印度疫苗生產商生火災,當地媒體報道稱火災已造成至少5人死亡,疫苗供貨大減6成,島內許多人也因此擔心疫苗供應收到影響。
並且,即便AZ疫苗及時到貨,也是在今年的5至6月——和從美國莫德納談下的500萬劑疫苗到貨時間一致。
最後,向德國BNT訂購500萬劑疫苗的計劃,基本已經宣告破產。
台當局宣稱十萬劑輝瑞疫苗來台的新聞
早在去年底,台灣方面就已經在與BNT接洽疫苗購買事宜。今年2月5日,德國方面因汽車行業缺貨而提出購買台積電晶片後,台經濟部順勢向德國請求協助取得新冠疫苗,德方卻認為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對這事隻字不提。
更有消息爆出,台當局砸了5000萬美元,想直接跟德國買疫苗,卻被退約。一時各路媒體紛紛開啟嘲諷模式,取笑台灣拿晶元去換德國本身就吃緊的疫苗,不亞於痴人說夢。
然而這事落在台灣當局嘴裡,卻變了味,陳時中聲稱,因「中國介入,新聞稿都已經準備好了,最後卻生變」。
好笑的是,2月18日,德國BNT公司通過媒體發表聲明,對這番言論毫不留情地一通「打臉」,表示「BNT和上海復星公司簽署協議,由上海復星獨家代理BNT疫苗大中華地區的經銷,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至於BNT疫苗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專賣則由美國輝瑞藥廠負責。」
意思是,台灣直接和BNT洽談購買合同,是違背商業協議的。
這個獨家代理協議並不是在台灣向BNT求購疫苗之後才簽訂。實際上,上海復星集團早在2020年3月就與德國BNT公司簽約,參與BNT疫苗研發並擁有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的獨家代理權。
也就是說,台灣礙於政治問題,試圖投機倒把,繞過大陸的代理渠道直接跟BNT買疫苗,結果BNT尊重商業協議,讓台灣直接去跟復星公司買,台當局甩手就把鍋遞給了大陸。
人不順心怪社會,這邏輯,也只有台灣政治鬼才想得出來。
國台辦回應:無中生有,信口雌黃
第二種疫苗來源,是通過聯合國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購入疫苗,品牌不定,總計476萬劑。
COVAX的情況目前也不甚樂觀,由於供應不足,大國搶購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最快交貨的時間預計為今年3月,並且只有20萬劑阿斯利康疫苗。
台灣當局自然也是憤慨不已,把COVAX和搶購疫苗的大國抱怨了個遍,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鍋台灣自己不背。
等到2月2日,陳時中還「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表示:「你可以說可能是我們談判技術不好,或是我們選擇疫苗的標準較高,但絕對跟意識形態沒有關聯。」
最後一種來源則是自研疫苗。
據台灣「中央社」報道,目前台灣共有中聯亞、國光生計、高端疫三家企業進行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其中高端公司在去年12月底率先獲得台當局核准,成為全台首家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自研疫苗。
高端公司新冠疫苗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市面上現有的疫苗,都是在經過第二期臨床試驗,證實了安全性和有效性之後,開始進行實際接種,以收集第三期臨床數據。現在全世界各國都在開展大面積的疫苗接種,等到台產疫苗獲准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其他的疫苗應該已經取得大量數據了。
島內自研的疫苗距離獲准上市要花多長的時間,還是未知數,安全性和有效性要得到國際社會認可,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三期數據來證實。
陳時中幾天前宣布採購台產疫苗500萬劑,另外500萬劑用「開口合約」方式簽約(意即隨時可追加)。實際上,這只是在口頭上承諾了一個「保有量」,完全沒有解決「質」和「時間」的問題。
台灣想要在疫苗問題上破局,並不是難事,採購大陸疫苗,哪怕是向復星公司採購BNT疫苗,都是可行的。
但台灣當局非要把疫情問題政治化。
日前馬英九呼籲當局別拒絕大陸疫苗,還被綠營扣上「與大陸有接觸」的大帽子。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8日明確表示,現在法規規定無法買大陸疫苗,若要跳脫法規購買,「離這個階段很遠」,大陸疫苗必須先把安全性、有效性確定後再說。
種種事實表明,當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作凌駕於防疫科學和民眾意志之時,比新冠肺炎病毒更毒的是「台獨」政策散播的政治病毒。(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