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九越初一 編輯 | 小麥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調零的花,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看世事無常,看滄桑變化,那些為愛所付出的代價......」
當年,李宗盛開演唱會,張艾嘉問他:「你有沒有愛過我?」
他又唱了一遍這首《愛的代價》回答她。
這首歌是李宗盛作詞作曲,給張艾嘉量身製作。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愛的代價》原唱是張艾嘉。
也正是因為這首歌,才讓他們有了緋聞。
事隔多年後,張艾嘉在綜藝節目中談到此事,說當年雖然關係親密,但只是友情。
只有姐弟關係,沒有戀情,所以這種親密關係,才能持續到現在。
張艾嘉的人生活得夠本,又精彩,她敢愛敢恨,愛就要愛得轟轟烈烈,她的名言是:「不可一日無戀愛。」
她喜歡有才華的男人,無論是年輕還是現在,一直都沒變。
01
張艾嘉出生在1953年,她出生的第二年,當空軍的爸爸駕機撞山遇難,母親改嫁,她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爺爺奶奶照顧她的生活,也給了她足夠的關懷和愛,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覺得缺少什麼。
甚至在小時候,她不知道爸爸和爺爺的區別,伴隨著長大,她發現自己家庭和別人的不同。
她的生活中缺失的父愛,讓她對年長的男人更有感覺,她有戀父情結。
她的第一任老公,比她大了16歲,家裡都反對,只有她自己同意,25歲時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劉幼林。
結婚半年多,年齡差異帶來的問題就出現了,她青春好動,他已是一個二婚男人,只求安穩,不和諧讓他們分居了。
這時候,張艾嘉正和導演楊德昌拍攝《十一個女人》,楊導的才華吸引了她,他們產生了愛的火花。
說起這檔節目,費翔就是在這裡,被張艾嘉一手捧起來,通過她,結識了自己的偶像劉文正,以及有了後面那些緋聞。
劉文正在台灣名氣超火,《蘭花草》《三月里的小雨》等等都是他的名作,很多藝人拿他做模板,模仿他。
張艾嘉在上學時就認識劉文正,兩個人學校不遠,她是校花,他是校草。
她欣賞他的帥氣和才華,主動約會,上趕著追求,竟然被拒。
劉文正的拒絕理由很奇葩,他覺得她美得不予人安全感,看來漂亮也有罪。
雖然倆人沒有發生愛情,但事業上的合作還是蠻多。
他們一起拍攝電影《閃亮的日子》,當時還沒有名氣的羅大佑,給劉文正寫了幾首歌。
影片的導演沒看上這些歌曲,劉文正卻堅持要唱,他的人氣旺,導演也沒轍,唱就唱了。
沒想到,劉文正的好嗓音把羅大佑的歌唱火了,當然借著這樣的機會,羅大佑也認識了張艾嘉。
一個喜歡有才華的男人、見人彈鋼琴都發暈的女人,遇到了這樣懂音樂的「音樂教父」,不發生點啥,貌似對不起普羅大眾。
02
張艾嘉投入了羅大佑的懷抱,羅大佑給她寫了《童年》,沒錯,《童年》的原唱是張艾嘉。
她一襲短髮,穿著時尚的短褲,手插褲兜,站在台上酷酷地唱著:「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唱著夏天……」
張艾嘉坦言:「羅大佑對事物獨特的看法,以及對音樂的瘋狂,最令她心動。」
沉浸在愛情中的羅大佑,給張艾嘉寫了很多歌曲。
張艾嘉的小名叫小妹,他就給她寫了一首《小妹》:「我們有溫暖的過去,迷惑的現在與未知的將來。」
歌曲寫的是真實的情感,將來是未知的,他們的感情在熱戀了一年半後,畫上了句號。
李宗盛出現在她的生命里,雖然他們都沒有承認過戀愛,但還是出現在彼此的生命中。
在多年後的李宗盛演唱會上,她問了,他沒答,他用《愛的代價》回應。
李宗盛唱到一半,哽咽了,停頓了一會,才繼續把歌曲唱完。
張艾嘉是《愛的代價》原唱,她曾無數次唱這首歌曲,很多時候,都會流著眼淚,把歌唱完。
愛與不愛,都是過往,都是青春歲月里,留下的最美好的回憶。
哼唱起這首歌,每個人的心中都會不自覺地有感觸,回想起自己青春里的,那些愛情故事。
雖然那些愛情已經走遠,但那些美好的情感,卻永遠留在心底,留存在只有自己看得到的、最柔軟的地方。
「不可一日不戀愛」的張艾嘉,不管多大,心裡永遠住著一個20歲的少女,於是再次墜入愛河。
在一次聚會中,她認識了富商王靖雄,一個有婦之夫,她卻無暇顧及這些,想愛就愛了。
她成了別人嘴裡的小三,她不在乎;她懷孕了,未婚先生子,她依然無所謂,所有壓力她自己承擔。
她的獨立和倔強,和原生家庭還是有關係的。
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給了她更多的寬容,中學就去了美國,讓她有著西方的開放、自由和獨立。
張艾嘉生下兒子奧斯卡後,心態卻發生了改變。
曾經她把愛情看得最重,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是兒子。
03
她安心照顧兒子,把心思放在兒子身上,不能出去拍戲,她就學習寫劇本,做編劇。
在兒子一歲時,王靖雄辦妥了離婚手續,迎娶了他們母子。
現在的張艾嘉很痛恨小三,既破壞了別人的家庭,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煩惱和壓力。
當一個人經歷過痛苦和磨難,才會懂得做錯事的懊悔。
她現在過得很幸福,兒子長成了大帥哥,遺傳了她的美麗。
張艾嘉也明白了,人生中不止有愛情,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要做。
她開始自編、自導、自演,她也出書,寫下自己的人生經歷,讓更多的年輕人學會生活。
她導電影、推新人,《少女小漁》《20 30 40》中的劉若英、李心潔都是她的學生。
張艾嘉曾經和劉若英講:「女人30-40歲是非常美麗的年紀。40歲後,是承擔責任的時候,對老人、對孩子、對家庭、對社會。」
張艾嘉正是在自己最美的年紀里,完成了結婚生子。在40歲後,她把精力投入到創作之中。
她把青春的美麗和殘酷,成年的矛盾與尷尬,老年的無奈融入在她的作品中。
讓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從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張艾嘉活得精彩,自己唱是歌后,自己演是影后,自己導、自己編是最佳,獲獎無數,閱盡繁華,讓她更懂得生活的真諦。
她在自己的書《輕描淡寫》中寫道:「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個時候,終於明白了,它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她說的也許是愛情,那些年的不可一日無戀愛,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上小學時,從台灣轉學到香港,為了拍拖,她可以很快學會說粵語。
在美國上學期間,據說她和蔣孝武彼此吸引,考慮現實還是踩了剎車。
進入影視圈,那時沒有狗仔隊,她說可以盡情的享受愛情,不會被拍。
時過境遷,在某一個時刻,她明白了,生活中,沒有什麼需要這麼濃墨重彩。
因為成熟的她,心中有一個家的感覺,家就是心,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正如《愛的代價》中唱的:「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是愛的代價。」
在人生中「走吧,走吧」,也是一種勇氣,那是成熟的勇氣,是有擔當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