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蔡鼎 每經編輯:蘭素英

圖片來源:攝圖網
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原油價格戰持續了近一個月後,市場終於等來了一份史詩級原油減產協議。
北京時間4月13日(周一)凌晨,OPEC+石油聯盟宣布達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產協議。具體來看,協議包括自2020年5月1日起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首輪減產,減產額度為970萬桶/日;自2020年7月起減產770萬桶/日至年底;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減產580萬桶/日。
上述減產協議達成後,國際油價持續回升,美國WTI油價漲近5%,布倫特原油漲4%。國內能源化工期貨開盤全線大漲。然而,儘管達成了歷史性的減產協議,但一些市場人士擔心,減產的幅度仍然不足以應對全球原油需求的下降。高盛等國際大行直言,OPEC+減產協議雖是歷史性的,但減產規模不足,油價將在未來數周內進一步下跌。
今年原油總減產量將超過2000萬桶/日
作為本輪石油價格戰發起者之一的沙特宣布5月起將減產至850萬桶/日。一旦沙特減產到位,這將創該國2011年以來最低的產油水平。
俄能源部長諾瓦克表示,俄羅斯5月和6月將日均減產250萬桶,減產基準線是1100萬桶。
此外,美國、巴西、加拿大將共同減產370萬桶/日,美國還將為墨西哥減產30萬桶/日(墨西哥每天減產10萬桶/天)。
目前,OPEC+正在等待更多G20國家的減產消息。OPEC+表示,草案聲明預計全球原油減產行動自5月1日起生效。在這一基礎上,2020年原油總減產量將超過2000萬桶/日。
花旗全球大宗商品主管埃德•莫爾斯在周日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將OPEC+的歷史性協議描述成「在前所未有的時代採取前所未有的措施」。他還補充稱,在史無前例的減產討論中,美國在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斡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敦促他們就新的OPEC+協議進行談判。
然而,儘管減產規模已是空前,但部分市場人士擔心減產幅度仍然不足以應對全球原油需求的下降。
國際能源署(IEA)在3月報告中提出的最新石油市場預測顯示,隨著新冠病毒的影響在全球擴散,旅行及更廣泛的經濟活動受限,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預計出現下降。由於目前形勢仍不明朗,這給評估疫情的全球影響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在IEA的核心基礎預測中,中國石油消費的大幅萎縮,加上全球旅遊及貿易受到嚴重干擾,將導致全球石油需求出現2009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統計數據顯示,作為世界原油第三大消費國的印度對石油的需求量與去年相比下降了近七成,每天大約減少310萬桶。彭博社此前報道稱,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石油需求或將有所下滑。目前中國的石油需求已經下降了約300萬桶/天,相當於總消費量的20%。
墨西哥減產態度為何強硬?對沖做得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減產協議原本應在北京時間上周五(4月10日)舉行的G20集團能源部長會議上達成,但卻因墨西哥拒絕減產而推遲到了周一凌晨。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墨西哥能在原油減產上保持如此強硬的態度?
彭博社報道稱,過去20年來,墨西哥一直在小部分投行和油企那裡購買亞洲式看跌期權,這被認為是華爾街規模最大、守衛最嚴密的石油交易。這份期權合約使墨西哥有權以事先約定好的價格賣出原油。
墨西哥的看跌期權就好比一份保險:即便油價持續疲軟或進一步暴跌,墨西哥仍將繼續獲利。

圖片來源:彭博社
過去20年間,當每次出現金融危機或油價暴跌時,上述對沖做法都使墨西哥免受巨大損失: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該策略為墨西哥獲利51億美元;2015年通過對沖獲利64億美元;2016年獲利27億美元。而為購買期權,墨西哥每年要花費10億美元。
墨西哥財政部長阿圖羅•埃雷拉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表示:「保險政策並不便宜。但對於像現在這樣的時期來說,這種保險讓我們的財政預算不會受到衝擊。」據稱,今年墨西哥預算中的一籃子油價是49美元/桶,約合布倫特原油60-65美元/桶。按照彭博社的計算,若低油價持續至11月底,均價將低至20美元/桶,而對沖操作將使得墨西哥獲利60億美元。
業內:非市場化減產不足以長期支撐油價
OPEC+減產協議達成後,高盛在一份報告中稱,OPEC+雖然達成協議,但自願減產仍然「太少並且太遲」,無法避免儲油設施被裝滿的情況,未來低油價將迫使所有產油國為石油市場再平衡而繼續採取行動。
高盛稱,從表面上看,與OPEC+ 4月宣稱的產出水平相比,這次減產970萬桶/日意味著5月產出水平將較4月下降1240萬桶/日。但是與今年一季度的平均水平相比,約定的減產幅度意味著產量只會減少720萬桶/日。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約定的減產幅度並不代表著實際減產數量。從過去的情況來看,實際執行中減產規模還要打折扣。
高盛認為,假設5月OPEC核心成員國能夠不打折扣、完全履行減產協議,其他成員履約率50%,那麼OPEC+的產量實際上僅比2020年一季度減少430萬桶/日。該行認為,這種減產規模遠遠無法彌補因為新冠疫情所導致的需求損失,WTI油價短期有跌向20美元/桶的風險。
瑞銀則預計,布倫特及WTI油價在6月底前將保持在每桶20美元,但隨著疫情消退及經濟復甦,國際油價下半年將回升至每桶40美元或以上。目前產油國面對「油滿之患」,許多商業儲油設施已不勝負荷,美國政府甚至計劃向油企出租戰略石油儲備空間。油價暴跌對產油國固然不利,對消費國卻是難得的採購機會。
普氏能源(S&P Global Platts)全球分析主管克里斯•米德吉利(Chris Midgely)認為,短期內,原油需求每天還將減少1500萬~2000萬桶,此次減產並不足以抵消其影響。此外,目前的減產計劃也不足以給油價帶來可持續的、恢復性的支撐,除非OPEC進一步減產。
部分投資者也表示出類似的擔憂,因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短暫停擺,汽油、柴油和噴氣燃料的需求也受到影響,因此未來幾周的減產可能不足以支撐原油更高的價格。一些分析師更是直言,周一凌晨達成的減產協議幅度太小、時間太晚,在旅行限制和停工的情況下,本月全球石油日消費量預計將下降高達3000萬桶。
安達(Oanda)亞太區高級市場分析師傑弗里•哈雷(Jeffrey Halley)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OPEC+達成的減產協議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儘管減產幅度很大,但無法彌合目前全球能源需求下滑的缺口。更令人失望的是,美國、挪威、加拿大和巴西的減產承諾為零,這幾個國家僅僅只是含糊其辭地表達出隨時間推移,在較低油價的影響下,他們將減產數百萬桶的意願。OPEC+主要的減產只會持續到今年6月,屆時OPEC+的總減產開始逐漸減少,這暗示OPEC+仍寄望於V型復甦來拯救油價。」
「加上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總的來說,我認為這份減產協議不足以真正提振油價。OPEC+和美國所能期待的最好結果是,減產協議為短期內油價提供支撐。我們預計,布倫特原油將回落至25~27美元/桶的區間。」傑弗里•哈雷對記者補充道。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補充稱,「(OPEC+的減產協議)對油價肯定有支撐作用,但支撐不了多少,也就是減產對油價的進一步下跌是有好處的。但OPEC+減產的量不夠,目前的缺口仍然很大。我預計OPEC+接下來不會進一步減產,而是等待美國減產。美國和加拿大因為頁岩油成本較高,所以會被動減產。」就全球原油需求何時會出現反彈,林伯強表示,至少需要等到美國的疫情得到好轉。
太平洋證券化工行業首席分析師柳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OPEC+的減產協議肯定(對油價的支撐)是有作用的,但目前油價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全球需求的下滑,所以最終還是要看全球原油需求何時能反彈。而這點又取決於全球疫情何時能好轉,這非常難判斷。此外,通過OPEC+這種非市場化的減產協議,(對油價的支撐)不會持久,最好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去調節落後的和高成本的產能,不然的話後續也會抑制油價的漲幅。」
獨立研究諮詢公司Energy Aspects首席石油分析師阿姆里塔•森博士(Dr. Amrita Sen)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他們看到的全球原油需求相比,OPEC+此次減產的幅度遠遠不夠,整個4月份全球能源需求可能比去年同期下滑2500萬桶/日。阿姆里塔•森補充稱,考慮到全球經濟受到(疫情)的損害,原油需求的復甦將是非常漸進的,因此這些減產充其量只是為油價提供短期的支撐,但不會使油價上行。
此外,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認為,OPEC的減產協議將有助於支持新興市場貨幣,此前原油價格暴跌給央行在疫情期間帶來降息的壓力。該行看好新興市場股票的逐險交易,其中亞洲資產表現將更為明顯。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