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闔家團圓之時少不了美食美酒助興,然而食品價格的一路上漲。
9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8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來看,CPI漲幅2.8%,與上月持平,這已是CPI連續6個月處於「2時代」。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0.0%,漲幅比上月擴大0.9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1.93個百分點。
不像其他類型的消費品,食品屬於生活必需品,尤其是近半年肉類、鮮果漲勢較猛。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會對其他類型消費品形成「擠出效應」嗎?此外,通脹水平還會對央行貨幣政策產生影響,CPI 上升是否會成為貨幣政策放鬆的制約因素?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下。
豬肉同比上漲46.7%,「雙節」肉價能否穩住?
圖表來源:國家統計局
最近這段時間,「二師兄」的「出鏡率」著實高,而且每次都給人們帶來不小的恐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CPI的食品類別中,豬肉價格同比上漲46.7%,漲幅比上月擴大19.7個百分點。商務部的數據顯示,8月26日至9月1日豬肉的批發均價達到每公斤34.59元。受此影響,肉類家族的牛肉、羊肉和雞肉價格也跟著上漲,漲幅在11.6%-12.5%之間。
為什麼上至國家下至老百姓都這麼關注豬肉價格呢?
這跟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豬肉是中國人最重要的肉食,有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豬肉消費總量為11058.8萬噸,而中國為5493.5萬噸。中國人吃掉了全球一半的豬肉。
中秋節、國慶節「雙節」馬上來臨,人們對肉類產品的需求將出現一個小高峰。為了加快豬肉的供應,讓價格回歸平穩,9月份以來,多個部委發文補貼或鼓勵養豬,包括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等。
地方上的措施也不少。廣西南寧從9月1日起實施豬肉價格臨時干預措施,在主要農貿市場設點限量限價銷售豬肉。近日,廣東表示逾3000噸省級凍豬肉儲備將於中秋國慶節日期間投放市場。
不過,加大生豬供應並非一日之功。在行業人士看來,這種政策密集程度是較為罕見的,市場調節效果可能會在2020年底有所顯現。也就是說,短期內豬肉價格還可能繼續上漲,愛吃肉的小夥伴節前可適當囤肉。
吃的更貴了,消費「縮水」了嗎?
作為中國人餐桌的重頭戲,豬肉價格上漲必然會增加老百姓的餐飲支出,不過目前來看,人們的生活負擔並未因此大幅增加。常逛菜場的大媽們抱怨歸抱怨,該買還得買;年輕白領習慣了外出就餐,即使豬肉菜量有所減少,但也不妨礙他們繼續享受美味。
美團近日發布的《2019中秋假期消費趨勢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秋期間,美團在線預訂就餐的訂單量是平日的240%。五人以上就餐的訂單佔比均高於平日,其中八人以上就餐訂單的佔比增幅達40%。從地域來看,生活節奏越快的城市,消費者越熱衷在線預訂座位就餐。
歸根結底,隨著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大家用於食物的支出在所有支出中佔比越來越低。相比房價、房租支出,一日三餐的食品支出變化對人們心理上的衝擊並不是很大。
從8月來看,食品類物價並非一律上漲。隨著極端天氣的干擾減弱,鮮果、鮮菜價格出現了漲幅回落及降價。另外,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等商品消費價格的穩定和回落也有利於居民更好地控制支出。
圖表來源:國家統計局
貨幣政策還有繼續寬鬆的空間嗎?
除了反映我們的生活成本,CPI也是很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貨幣政策的動向和它密切相關通常經濟增長較快、通脹有上行趨勢,貨幣政策勢必應該從緊,避免大水漫灌導致物價出現全面的、大幅的上漲。
但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是經濟增長動能放緩,通脹持續走高的局面。其中通脹上升,尤其是受到豬肉價格等部分食品價格攀升的影響。在這種非典型的通脹走高情況下,央行的貨幣政策怎麼走就受到市場高度關注。
上周五,央行剛剛宣布了降准,從9月16日開始,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新投放貨幣9000億元。CPI持續走高是否會牽制央行未來的貨幣政策,各家金融機構觀點分歧明顯。
中金公司認為,本輪主要由供給因素推動的食品價格通脹很難改變貨幣政策的總路徑。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結構調整,食品在消費總支出中的份額持續下降,央行和市場可能會將核心 CPI 和 PPI 等視為廣義通脹和名義投資回報的更有效指標。
但該機構也指出,整體 CPI 過「3」還是可能對貨幣政策調整的時點和形式產生一些微妙的影響。華爾街見聞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撰文指出,根據高頻數據測算,9月CPI大概率到3%。如果2019年9月開始,CPI能夠站上3%,那麼央行降息的可能性基本消除。
貨幣政策關係到我們的投資收益,小夥伴們密切關注這一塊的變化。一旦貨幣政策再度寬鬆,我們的投資策略也需要隨之改變。建議理財小白不要盲目跟風,注重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以分散風險,獲取平均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