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捷聯初制導
最近這幾天,烏克蘭頻頻放出「收復失地」的重磅消息。
像9月6日,烏軍在哈爾科夫方向發起反攻,連克交通樞紐伊久姆等若干重鎮,迫使俄軍從烏克蘭東北部的哈爾科夫地區和南部的赫爾松地區撤離,戰場形勢轉瞬發生了重大變化。
總統澤連斯基甚至宣稱,自從9月開始攻勢以來,烏軍已收復6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烏軍的大反攻讓不少挺烏者興奮異常、「烏克蘭必勝!」的口號在網上此起彼伏,似乎這場戰爭已經走到了戰略轉折點。
這種一邊倒的聲音似乎讓人想起了半年前,俄軍剛剛展開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的時候,那時網上不也是為俄軍一片叫好,以為俄軍肯定能勢如破竹,輕鬆加愉快挺進基輔嗎?
俄烏衝突最大戰場在中國?
今年2月24日,普京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後,俄軍空中突擊旅便突襲了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安東諾夫國際機場。
與此同時,俄軍地面部隊開始從基輔、蘇梅、哈爾科夫、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克里米亞幾個方向分路向心攻擊烏克蘭縱深,試圖複製上世紀蘇軍在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的經典成功案例。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講,蘇軍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無疑是成功的
那時幾乎沒人看好烏克蘭,包括整個西方社會的絕大部分人都認為,俄軍這一仗就是熱刀切牛油,有人說烏克蘭挺不過48個小時。
不過,從那時起國內網友的輿論立場就分化成了挺俄和挺烏兩大陣營,並且隨著戰爭的延續,這兩大陣營逐漸變得對立,甚至發展到了不能容忍,相互敵對的狀態。
兩大陣營之間甚至也打起了「輿論戰」,用「俄粉」或者「烏粉」去稱謂對方,一些原本關係不錯的朋友,也因為所謂的「陣營」不同互相拉黑。
不過,在開戰初俄羅斯所表現出「壓倒性」的軍事優勢的時候,挺俄言論在網上佔了主流,即便平台上有關於戰爭責任問題的討論,也沒能翻起多大浪。
但是隨著戰局膠著,人們慢慢發現,烏克蘭並非那麼不堪一擊,澤連斯基也沒有逃跑,反倒是俄軍走一路掉一路裝備,連烏克蘭大爺都能開著拖拉機把俄軍道爾防空導彈發射車拉回家,幾個人的烏軍反坦克小組就能把俄軍的裝甲車隊打得滿地跑。
這哪能對得住「戰鬥民族」的稱號啊?
於是,有一部分人開始從俄羅斯那邊「脫粉」,尤其是近期歐美國家援烏力度加大,又是送裝備,又是送錢,再加上這幾天烏克蘭搞的反攻,戰場的天平似乎很快就要到向烏克蘭了,於是就變成了「烏粉」。
其實,甭管網上輿論的風向咋變,變來變去的主要就這麼幾種人:
第一種,無條件支持俄羅斯的。
對於這些人來說,俄軍丟了裝備是因為老舊裝備本來就該被淘汰,指揮官被狙殺是因為身先士卒,撤退「轉進」是因為要保存有生力量,反正俄羅斯的一切行動都是合理的,一切曲折都是俄軍走向勝利的必然道路。
他們強行把支持俄羅斯和愛國立場捆綁起來,誰膽敢不支持俄羅斯,誰就是1450,不是殺頭,就是要坐牢。
對於他們來講,俄烏衝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通過這種強行捆綁來表達自己所謂的愛國情緒,哪怕其觀點壓根經不起推敲。
第二種,逢俄必反的。
這群人跟上一種差不多,凡事先提《尼布楚條約》、《璦琿條約》,不要問,問就是侵佔中國那麼多領土啥時候還,只要別人一說支持俄羅斯,甭管是什麼態度、什麼理由,立刻就給人扣上「黃俄」的帽子,至於當前局勢怎麼樣,他們並不關心,自己的情緒表達才是最主要的。
第三種,理解並傾向俄羅斯的。
他們是比較理性的群體,能夠從樸素的情感或者中俄兩國的現實利益角度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俄羅斯,理解俄羅斯的做法,但仍然遵循我國官方看法,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同情烏克蘭的普通民眾,希望儘快依靠談判恢復和平。
第四種,同情並傾向烏克蘭的。
他們跟第三種差不多,他們支持烏克蘭人民保衛祖國的行為,同情平民的傷亡,一定程度上反對俄羅斯發動軍事行動的行為,但不是逢俄必反,能夠比較理性看待烏克蘭方面的問題,第四種很容易被第一種人扣上「不愛國」的帽子。
事實上,大多數人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數。網路媒體平台畢竟流量為王,你費勁巴拉地說出「大多數人的意見」時,根本不會博得人們的關注。而當你的言論向兩極靠攏時,一方面極端的看客會點贊認同,另一方面會引發大量評論,這都會變成流量,而真正的「大多數人的意見」則會被大數據塵封。
所以說,別看網上輿論此消彼長,其實也就是那麼點人當牆頭草,這又不是《讓子彈飛》裡面的誰贏他們幫誰,更何況輸贏這不還沒定呢么?
不過話說回來,客觀來講,俄軍這仗打的確實拉垮了。
俄軍確實有點拉胯
無論俄羅斯願不願承認,在哈爾科夫戰線確實有點丟人了,無論是撐不下去的潰敗,還是戰略收縮的捨棄,都掩蓋不了戰場失利的窘境,連車臣總統卡德羅夫都看不下去了。
在俄烏衝突之前,近些年俄軍在俄格之戰、敘利亞戰爭,以及前不久哈薩克的維和任務的表現,不能說是盡善盡美,但起碼也是可圈可點的,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精兵強將感覺。
而這次衝突暴露出的問題,就像是一根鋼針刺破了俄軍的肥皂泡,令世人大跌眼鏡,那俄軍究竟是個啥水平呢?
很多人對俄軍的印象,還停留在當年誓要用鋼鐵洪流蕩平歐羅巴平原的蘇軍時期,然而蘇聯都解體三十多年了,俄軍早就再也不是當年的紅色巨獸了。
蘇聯解體初期,俄羅斯以為自此可以加入西方陣營,再加上海灣戰爭的影響,俄羅斯認為沒必要維持規模龐大的軍隊尤其是陸軍,只需將俄軍打造成一支量少質高,能打贏局部戰爭的精銳力量即可。
於是到1998年,俄軍取消蘇聯時期的軍級建制,指揮體系轉為集團軍-師/旅-團三級,陸軍司令部被撤銷,212個陸軍師番號裁得只剩下24個,人數也從150餘萬人減到32萬。
然而,在1994年爆發的第一次車臣戰爭中,俄軍接連失利,僅僅12月31日這天,俄軍就陣亡了1000多人,改革的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車臣戰爭靠著堆人頭取得慘勝後,俄羅斯在戰爭暴露出來的問題基礎上,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系統性的軍改。
俄軍陸軍從32萬人增加到37萬人,明確了以師/旅為主戰兵團的理念,並在各戰略方向組建地區司令部,重點區域組建常備機動兵團,還在2001年3月重新恢復了陸軍司令部。
這次改革整體效果不錯,但是由於之前欠賬太多,導致主要功夫下在了頭部,而對基層戰鬥部隊的頑疾整治並不夠理想,而這一切又反饋在了2008年的俄格戰爭中。
為了把俄軍打造成一支機動靈活、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精幹職業化武裝力量,商人出身的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在俄格戰爭結束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新面貌」改革。
▲謝爾久科夫對俄軍的改革成效
然而,在操之過急的兩次提速下,原計劃4年完成的「新面貌」改革,在一年內就搞完了,這樣帶來的結果其實是災難性的。
一方面,由於缺錢,導致信息化建設滯後,合成旅下面的各個營合成化程度幾乎等於沒有,這些旅就相當於以前的師改了個名,換湯不換藥,戰鬥力沒提升多少,人卻少了不少。
另一方面,由於片面追求精簡軍官,導致經驗豐富的中高級軍官大量流失,而且原本非常關鍵的准尉制度也被取消,使得數以萬計的骨幹人員流失。再加上指揮層級的減少,倉促組建的戰役司令部又難以發揮作用,使得俄軍實際作戰能力不升反降。
所以後來紹伊古就任國防部長後就開了倒車,一邊重新恢復陸軍集團軍建制,把部分叫做旅但實際上是師的單位乾脆改回師,部隊恢復之前以單一兵種部隊的訓練、駐紮及管理模式。
一邊重新拾起源自蘇聯時代的「營級特遣隊」作戰思想,從2014年起嘗試把原先基本的合成單位由原來的師、旅、團下沉到營,大力推廣臨時編成的「多兵種合成作戰群(ОТГ)」,也就是與美軍類似的「營級作戰群」。
這種ОТГ就是一個以摩步營為基礎,糅合上臨時抽調的兵種單位,它的好處是作戰編組形式靈活,可以隨意按照任務需求實施調整。
由於在頓巴斯衝突和敘利亞戰爭中表現出色,ОТГ迅速在俄陸軍中推廣開來,在俄烏衝突的開場表現也確實亮眼,甚至有ОТГ4天瘋狂突進360公里的極限記錄。
然而,ОТГ其實是俄軍沒錢卻又要快速反應的折中產物,因為它的各支援兵種單位平時都是配屬在旅建制內,作戰時才會加強給ОТГ形成「刀尖子」。
這種依靠臨時加強來保障的突擊力量,最大的問題就是戰鬥力持續性很差,一方面是因為這種ОТГ只有2個連的坦克和步兵,人員捉襟見肘,只能在一兩個方向重點突擊,也缺乏控制和佔領能力,一旦出現傷亡,戰鬥力就會迅速下降,需要迅速撤離,進行整補。
像解放軍在與俄陸軍進行聯合演習時,就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說法:一旦行進超過一個半小時就得停車等一會,不然俄軍裝甲部隊跟不上。
所以,對於俄羅斯陸軍在俄烏衝突的近期表現也就不難理解了,畢竟這次打的旗號是「特別軍事行動」,核武器不能動,國內的義務兵不能動,面對烏軍這種已經準備了八年的對手,還想短時間取勝,確實有點異想天開了。
當然了,作為咱們中國來說,從現實利益角度來看,俄羅斯吃了癟對我們確實是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要因為這個就讓中國親自下場去幫俄羅斯,那可能又有點拎不清了。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俄羅斯?
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總體來說是磕磕絆絆的。
清末的時候,沙俄雖說在歐洲排不上號,但是欺負清廷還是綽綽有餘,先有通過《尼布楚條約》攫取了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地區,後有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趁火打劫,強逼清廷割讓東北和西北大片領土,簽訂《璦琿條約》。
縱觀近代史,相對強大的沙俄通過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侵佔了中國一百多萬的領土,是列強中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再加上蒙古在蘇聯慫恿下脫離中國,可以說,中國在他們手裡丟掉了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但是,蘇聯又給了中國指導和無私的援助,中國共產黨在蘇共的指導下,於1921年成立,成為了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
1945年,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也在蘇聯的支持下佔領了東北大片地方,接收了部分日軍的裝備,為遼瀋戰役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1950年,蘇聯和新中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對於中國打破封鎖,發展國民經濟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尤其是中蘇蜜月期中,蘇聯提供的以156個基礎工業設施建設項目為代表的無私援助,在不到10年時間內,讓中國以幾十億元人民幣費用就建立起配套的國防工業基礎,創造了世界近現代歷史上成本最低和規模速度空前的紀錄。
但是隨著蘇聯的日益強盛,又開始犯了大國沙文主義的毛病,對其他國家內政橫加干涉,對兄弟黨也不再平等看待,這都引起了中國的強烈不滿,中蘇關係越來越緊張。
最終,蘇聯單方面撕毀條約,撤出在華的全部專家,斷絕對中國的援助,中蘇關係徹底惡化後,甚至出現了邊境武裝衝突和邊民大規模偷渡,兩國一度走到了核大戰的邊緣。
與此同時,蘇聯在中蘇邊境上陳兵百萬,成為懸在中國頭上的利劍,而中國只能被迫應戰,開展三線建設,備戰備荒,各地廣泛開展「深挖洞、廣積糧」的運動。
後來,直到八十年代戈爾巴喬夫執政時,由於蘇聯經濟衰落,對外戰略轉向全面收縮,這才主動改善中蘇關係,兩國對峙局面也逐步緩和,恢復正常。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投向了西方的懷抱,可換來的卻是經濟崩潰,一夜之間淪為三流國家,而北約東擴又迫使俄羅斯不得不倚重中國,以平衡與歐美西方國家的關係,於是中俄兩國在1997年簽訂了減少邊駐軍的邊境協定,並宣布兩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蘇聯解體和中俄關係的改善,一方面為中國驟然減輕了周邊環境尤其是北方的重壓,一下子騰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來發展經濟,搞改革開放,推進國內改革,並增大了中國牽制美日的籌碼。
另一方面,衰落成為資源出口國的俄羅斯則為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油氣資源以及工業原材料,並成為中國商品的消費市場。
不過,中俄雙方都更偏向搞好與歐美國家的關係以發展經濟,雙方之間的合作一直有著政熱民冷的現象。
像近年來圍繞俄羅斯遠東石油出口管道線路問題,就是把原定的安大線改為安納線,更便於韓國、日本從俄羅斯進口石油。
中俄之間的關係,正如知乎上一個關於「如何評價解放軍參加紅場閱兵綵排唱《喀秋莎》」的答案所講:
大家都不懂事的時候,也曾兵戎相見。大家都艱難的時候,也曾肝膽相照。
後來時過境遷,都成熟了,會來事兒了,表面和和氣氣,暗地互相算計,談不上至交,說路人可惜,勉強算是箇舊友吧。恰逢一個好日子,大家都高高興興,喜氣洋洋的。我來你家做客,是一群人里的其中一個。
不如就送給你一首,你曾經教會我的歌吧。
2019年6月5日,中俄元首決定將兩國關係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儘管這種關係的建立其實有著很強的策略性,雙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的逼迫才抱團取暖,但俄羅斯現在畢竟和中國有著共同的戰略利益,作為支撐美國壓力的兩個支點,失去哪一個,另一個都會不好受。
在這次俄烏戰爭中,如果俄羅斯失敗甚至亡國,那麼中國必然會面臨西方的聯合剿殺,結局也不會比俄羅斯強到哪裡去。
但如果俄羅斯速勝,就相當於輕易取得了重要戰略優勢,重新變得強大,而美國和北約很有可能對其進行一定程度妥協,甚至達成一些不利於中國的協議。
反觀近代的中俄關係史,這絕非危言聳聽,所以對於中國而言,一個處於弱勢的俄羅斯才更符合中國的利益。
現在網上對於國家之間的關係喜歡用擬人化、低幼化的表達,雖然這有助於讓更多的人了解原本晦澀的國際關係,但是也難免帶來了幼稚化、飯圈化。
這場俄烏衝突絕非兩個人打架這麼簡單,僅以簡單的人格行為來往這種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上套用,顯然是不合適的。
如果單純從中國人的角度上看待這場戰爭,其實就是現在這種狀態就好,拖得越久對中國越有利,一方面俄羅斯拖住了美國,讓北約耗盡家底,分擔了中國的戰略壓力,另一方面俄羅斯又會依靠中國,提供了資源和市場,以及穩定的周邊環境。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其實安靜看戲即可,沒必要帶入過多的情緒,非要在網上撕得死去活來,要相信中國的戰略定力。個人立場很重要,但是咱起碼得想想是誰給咱們提供了表達立場的和平環境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