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為我餐,美景為我賞。
一地人間煙火,一半俗世清歡。
黃岩物產豐富,
自古以來美食無數,又依山傍水,
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形成了獨特的風俗。
就從那最為風雅的宋代說起,便有一些美食和習俗,記於史冊。南宋《嘉定赤城志》就記載了不少浙江台州物產,多為整個台州共有,卻也不乏特意點到黃岩的,其中黃岩的橘和甘蔗,時至今日依然聞名。又有一些習俗,自宋而來,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寧溪「二月二」燈會。
「乳柑:出黃岩斷江者佳……每歲雨多則倍長,未霜以餉行都貴游,謂之青柑。其徑至八九寸者,絕為艱得,園丁豫擇以待需焉。」南宋《嘉定赤城志》對於乳柑的記載,點明了「出黃岩斷江者佳」。而南宋紹興年間台州知府曾惇一句「一從溫台包貢後,羅浮洞庭俱避席」,更是道盡了黃岩蜜橘在南宋時的社會地位。
橘的俗字為桔,古稱吉也,意為吉祥之物。古時,東南沿海的越族,以橘柚為祥物,無論王家、官府、民間,都把橘子作為吉祥果實,用作供奉天神祖宗的祭品。
作為黃岩這座千年古城的美食代表,甚至是形象代表,橘深深地影響了黃岩人的生活,衍生出無數習俗。造房上樑、新娘喜果、嬰兒滿月、民間「花會」……這些都會用到橘。如今,黃岩還留下了放橘燈、打生、供橘福等獨特的橘鄉習俗。
每逢元宵佳節,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一盞盞小橘燈漂浮在澄江之上,猶如天上的繁星降臨了人間。這就是放橘燈。相傳宋高宗避難於台州時,在元宵節遇兩艘船,直逼御舟。船頭禁衛忙橫矛喝問,方知是販賣黃岩蜜橘的船。在這佳節遇上如此多的橘(桔),高宗覺得是個好兆頭,命人把兩船橘子全買下來,分賞給臣僚、禁衛。他吩咐大家把下半截橘皮完整地保存下來,取橘皮當碗,貯上油,點起火,一盞一盞放到江上去。之後,元宵節在澄江上放橘燈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無數的小橘燈在江上飄動,承載著人們的期盼和祝福,飄向遠方。
橘農以橘為生,橘子產量多少關係著他們的生計,「打生」的習俗便應運而生。橘農用木棒或鋤頭等工具,拍打那些結果少的橘樹的樹榦,問:「生多少?」答:「千籮萬擔!」
「打生」不僅是橘樹專屬,在婦女間也有流行。元宵節晚上,一些婦女,尤其是多年不育的婦女,常常會相邀到結橘最多又偏僻的橘林中去「打生」,祈求橘神賜子。一人手執橘枝去打另一人,邊打邊問:「會生嗎?會生嗎?」受打的婦女答:「會生的!會生的!」這場景正如黃岩民間流傳著的那首「打生歌」:「結橘樹下夜初更,女伴相邀去打生。勿管旁人來笑話,有生有生叫連聲。」
祭橘神
打橘生
「平皋晚稻罄登場,小雪村邊摘橘忙……競賽園婆燒短紙,姑蘇賣價視多昂?」清代施彬的《摘橘詩》描繪的是「供橘福」的場景。農曆十月半,橘子收成後,橘農們拿黃魚(橘子會黃)、肉、豆腐、糕等四盤頭,燒香點燭供拜田頭神官,祈求來年豐收,每丘田都要供一下,並要點三沖雙響炮仗,意指「碰,彭(碰),樹生扒(多)。」
這些都是祈求橘子豐收的習俗。「做橘保安」也類似,那是每年四五月間,橘子剛結果時,橘農們在村頭擺上香案供奉神位,家家戶戶的供桌相連擺成一字長蛇陣,各戶的供品都放在桌上,杯盤相接熱氣氤氳,祈求風調雨順,結果累累。若碰到病蟲害孳生的年頭,橘農們會到開口岩天蓬元帥府請令旗。過去在橘林梢頭可以看到扎著三角形的小紅旗,就是天蓬元帥府請來的令旗。
南宋《嘉定赤城志》記載:
「甘蔗:有竹、荻二種,出黃岩亢山等處。」
亢山即如今北洋鎮的康山,現仍有甘蔗種植,誰曾想它在南宋時就如此有名。
《民國黃岩縣誌》也有記載:
「甘蔗,俗稱糖梗。秋冬之際收其莖供食用,亦可榨汁煎煉製糖,稱為蔗糖。」
1941年,台州市第七農業推廣區(地區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設黃岩)從溫州平陽引進爪哇糖蔗,蔗莖粗,質硬,含糖量高,尤宜製糖;後又陸續引進平陽竹、平陽果和福建糖梗等品種。1942年,縣長徐用從平陽聘請技師傳授製糖技術,於頭陀橋一帶生產紅糖。20世紀70年代,黃岩發展海塗蔗田,種蔗面積增至近6000畝,年產紅糖近千噸,之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如今,黃岩的頭陀、澄江、院橋等鄉鎮街道都種有大片甘蔗,其加工的紅糖更是十分有名。這也是甘蔗這個從宋代便已有名氣的美食,在現代的傳承和發展。
2008年,黃岩紅糖(頭陀紅糖、澄江臨古紅糖)的傳統榨糖製作工藝,被列入黃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6年,憑藉著質地鬆軟、形似細沙、純潔少渣、味道純正等品質,黃岩紅糖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這是黃岩首個通過登記保護的農產品。
紅糖製作有三個大流程,先是榨汁,再把糖汁放到糖鍋里高溫殺菌、蒸發去除雜質,最後到糖盤裡冷卻成糖。古法手工紅糖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除了具備糖的功能外,還含有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鐵、鋅、錳、鉻等,營養成分比白砂糖高很多,具有補虛、補血活血、暖脾健胃等功效。還有一種薑汁紅糖,是加入了薑汁的紅糖,還有調經補血、治療宮寒等功效。
用紅糖做的各類食物,炒米烤糖、番薯慶糕、紅糖蛋酒等都是深受喜愛的美食。
「中華元宵皆三五,寧溪燈會獨二二。」元宵燈會,古來有之,通常是在正月十五,而黃岩寧溪獨在「二月二」。那是因為寧溪地處西部山區,以前交通不便,如果也在元宵節舉辦燈會,大家肯定會選擇去其他地方看,就沒有人到寧溪看了。
二月初二又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又被稱為春耕節,意味著萬物復甦,春耕即將開始。寧溪山水資源豐富,農業發達,舉辦「二月二」燈會不僅讓大家過完「二月二」可以安心勞作,更有祈禱風調雨順,今年有一個好收成的美好寓意。
寧溪「二月二」燈會始於南宋,如今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二月二」燈會並非限於二月初二,通常初二上燈,初八落燈,可以根據黃曆提前或者延後,這期間每晚迎燈。其中初二還要鬧街,初四大迎。此時,寧溪八宅都會在自己宅的中心地段豎立燈柱,高高地掛上九盞燈籠,即九連燈,讓人遠遠地就能看到。這也意味著燈會開始了。
燈會期間,家家戶戶門口都要貼對聯、挂彩燈。彩燈有紗燈、提燈、玻璃宮燈、荷花燈、稻矮燈、走馬燈和各式各樣的動物燈。燈會前後,八宅還會邀請戲班做戲,至少做三夜。因而,在寧溪還流傳著一句話:「有囡嫁給寧溪街,一年三八廿四夜。」
初四原是寧溪街集市日,附近群眾都會到寧溪街趕集,遇上燈會大迎,是最熱鬧的一天。這一夜,各宅都會組織人員參加迎燈,敲鑼打鼓、舞龍舞獅、抬閣、鬧湖船……傳統節目輪番上演,精彩紛呈。迎燈隊伍沿街緩緩地游一周,需要兩三個小時。
《寧溪傳統非遺二月二》攝影:金煒民
過去交通不便,服務業也沒現在發達,在外吃住都在親戚家居多。遇上燈會,寧溪街家家戶戶都會宴請客人。久而久之,寧溪民間就有「燈會時家裡沒客人就不像一戶人家」的說法,甚至還會出現「叫客難」的情況。
寧溪有一句俗話:「芥菜剝了剩個蒂。」說的就是燈會時貧窮人家的境況。要是家境尚好,那又是另外一番情景,家裡賓客盈門,吃飯都得好幾桌。
在「二月二」燈會時,最讓老一輩寧溪人念念不忘的,當屬必奏音樂《作銅鑼》了。它亦稱《祝同樂》,是一種大型器樂合奏曲,樂隊所需人數少則二十幾人,多則不限。此樂亦是在南宋時已有,為寧溪王氏第十一世祖王所所作,在寧溪世代相傳。
《作銅鑼》最重要的是安靜,三更半夜最佳。熱鬧的迎燈會後,夜安靜了下來,大家都準備睡覺了,這時《作銅鑼》才開始登場沿街游奏。打擊樂器、絲弦樂器、吹奏樂器等十多種樂器一起演奏出的古樂,穿過老式木屋,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舒緩又縹緲,似催眠曲一般伴隨著大家進入夢鄉,這也是很多老寧溪人的回憶。
柑橘、甘蔗,
橘習俗、寧溪「二月二」燈會……
這些美食,這些習俗,
浸染了千年風雅,
為人津津樂道。
我們不負美食,不負習俗,
亦不負這千年光陰沉澱的盛世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