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秀才不入社,做官不入黨,便有一半身分。
鳥必擇木而棲,附托匪人者,必有危身之禍。
語云:「身貴於物。」汲汲為利,汲汲為名,俱非尊生之術。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貧人弗說大話,婦人弗說漢話,愚人弗說乖話,薄福人弗說滿話,職業人弗說閑話。
寡婦弗輕受人惠。兒子愚,我欲報而報不成;兒不賢,人望報而報不足。
問世間何者最樂?母曰:不放債、不欠債的人家,不大豐、不大歉的年時,不奢華、不盜賊的地方,此最難得;免饑寒的貧士,學孝弟的秀才,通文義的商賈,知稼穡的公子,舊面目的宰官,此尤難得也。
受謗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辯者。如系田產錢財的,遲則難解,此必要辯者也。如第閨閫的,靜則自消,此必不辯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當自明,此必不必辯者也。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做好男子,須經磨練,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千古不易之理也。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
■家之興替,全不系乎富貴貧賤,存乎人之賢不肖耳。貧賤而好修飭行,興隆之道;富貴而縱恣背理,敗亡之轍也。
《正蒙》云:「子孫賢,族將大,未有子孫不賢,家族不至傾覆者。」
(清)張履祥《訓子語》
■ 人生適意之事有三,曰貴,曰富,曰多子孫。然是三者,善處之則為福,不善處之則足為累。至為累而求所謂福者,不可見矣。何則?高位者,責備之地,忌嫉之門,怨尤之府,利害之關,憂患之窟,勞苦之藪,謗訕之的,攻擊之場。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卻步。
夫人厚積經營布置,生息防守,其勞不可勝言。則必有親戚之請求,貧窮之怨望,僮僕之奸騙,大而盜賊之劫取,小而穿窬之鼠竊,經商之虧折,行路之失脫,田禾之災傷,攘奪之爭訟,子弟之浪費,種種之苦,貧者不知,惟富厚者兼而有之。
予之立訓,更無多言,止有四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雖至寒苦之人,但能讀書為文,必使人欽敬,不敢忽視,其人德性亦必溫和,行事決不顛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遲速也。
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本是極平淡,卻是極神奇。人能於倫常無缺,起居動作,治家節用,待人接物,事事合於矩度,無有乖張,便是聖賢路上人,豈不是至奇?
汝輩今皆年富力強,飽食溫衣,血氣未定,豈能無所嗜好?古人云,凡人慾飲酒博弈一切嬉戲之事,必皆覓伴侶為之,獨讀快意書,對山水,可以獨自怡悅。凡聲色貨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樂則必有苦。惟讀書與對山水,止有樂而無苦。今曹與其狎無益之友,聽無益之談,赴無益之應酬,曷若珍重難得之歲月,縱讀難得之詩書,快對難得之山水乎?
(清)張英《聰訓齋語》
■世,惟當尋歡喜,歡喜處處有一番吉祥景象。蓋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是故古語云:「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惡神已隨之。」此誠至理也夫!
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於工作當生憐憫心,此皆自己實受用處。若夫忌人之成,樂人之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耳。古語云:「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凡事暫時易,久則難。故凡人有說異事者,朕則曰:「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歲登極,理萬機五十餘年,何事未經?虛詐之徒一時所行之事,日後醜態畢露者甚多。此等纖細之偽,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敗露。一時之詐,實無益也。
人之一生,多由習氣而成。蓋自孩提以至十餘歲,此數年間渾然天理,知識未判,一習學業,則有近朱近墨之分,及至成人,士農工商各隨其習,習以成風,雖父兄之於子弟亦不能令其習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有必然者。
(清)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
慎終如始。《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春秋)曾參《告子言》
■貧非人患,惟和為貴。
(蜀漢)向朗《戒子遺言》
■宏行寡言,慎備自守,則怨責之路解矣。
(魏)嵇康《家誡》
■君子之言,多長厚端謹。小人之言,多刻薄浮華。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隱人之過,成人之善……步步是德,步步可積。
(清)朱柏廬《勸言》
■孫叔敖為令尹,一老父教之云:「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云:「貧賤願人接己,富貴忘己接人。」
(唐)李恕《戒子拾遺》
■《易》曰:「亂之所由生也,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南宋)葉夢得《石林家訓》
■人家興衰,只看後來人如何。後來人賢不肖未必是天生定,亦在人學不學爾。
(明)周怡《示兒》
■言語忌說盡,聰明忌露盡,好事忌佔盡。不獨奇福難享,造物惡盈,即此三事不留余,人便側目矣。……
昔郭進建第成,坐諸匠於子弟右,曰「此造屋者」,指子弟曰「此是賣屋者」。識者謂為名言。今人為卑官,則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顛躓傾危,回想卑官而受清寧之福,天上矣。布衣糲食,妻子相保,則恨不富貴;一旦禍患及身,骨肉離散,回想布衣糲食,妻子相保時,天上矣。人聰明強健,則恨欲不稱心;一朝疾病淹纏,呻吟痛苦,回想聰明強健時,天上矣。古今來,無人不患此病,若能先見一步,早退一步,必也明哲之士。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
■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難,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當面待之者,萬不能如寒士之古道。小有失檢,誰肯面斥其非?微有驕盈,誰肯深規其過?幼而嬌慣,為親戚之優容;長而習成,為朋友之所諒恕。
(清)張英《聰訓齋語》
■朕不尚空言,惟務實行,尤不肯非議人。蓋以人各有短長,棄其所短而取其長,始能盡人之材,若必求全責備,稍有欠缺即行指摘,非忠恕之道也。……
盡人事以聽天命……
莊子曰:「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此言善矣。
(清)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多言宜戒,直言亦不可率發。惟善人能受盡言,善人豈可多得哉?
(清)汪輝祖《雙節堂庸訓》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仇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後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如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陸遊《放翁家訓》
■古重蒙養,謂聖功在此也。後世則易養矣。
(明)姚舜牧《葯言》
■子弟智愚賢不肖雖有天命,然父兄須教以讀書,皆不可令廢棄。縱痴蠢頑悍,若少知理義,亦不敢肆然為非至不可理論也。
(明)徐三重《家訓》
■蒙養不端,待習慣成性,始思補救,晚矣。……端蒙養,是家庭第一關係事。……士大夫教誡子弟,是第一要緊事。子弟不成人,富貴適以益其惡,子弟能自立,貧賤益以固其節。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
■有田畝便當儘力開墾,有子孫便當儘力教誨。田疇不墾,寧免饑寒?子孫不教,能無敗亡?……
有子不教,不獨在己薄其後嗣,兼使他人之女配非其人,終身受苦。有女失教,不特自貽他日之憂,亦使他人之子娶非其偶,累及家門。……
天子之子,特重師傅之選,為國家根本在是也。下自公卿大夫以逮士庶,顯晦貧富不同,其為身家根本一而已。雖有美質,不教胡成?即使至愚,父母之心,安可不盡?中等之人,得教則從而上,失教則流而下。子孫賢,子以及子,孫以及孫;子孫弗肖,傾覆立見,可畏已。……盍思為人父母,將以田宅金錢遺子之為愛其子乎?抑以德義遺以多金,適資喪身之具,孰若遺以德義之可以永世不替。
(清)張履祥《訓子語》
■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父子之間不可溺於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繩之以禮,則長無不肖之悔。……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富者之教子須是重道,貧者之教子須是守節。子弟之賢不肖系諸人,其貧富貴賤系之天。世人不憂其在人者,而憂其在天者,豈非誤耶?
(宋)家頤《教子語》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
(明)龐尚鵬《龐氏家訓》
■遠邪佞,是官家教子弟第一義。遠恥辱,是貧家教子弟第一義。至於科第文章,總是兒郎自家本事。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愛子弟者動曰「幼小不宜勞力」,極為謬論。無論從古英賢、名臣、名將,無一懦軟不耐勞者,即鄉曲四民中,稍能自立,有一不勤不勞者乎?所慮自幼嬌養,他日必一無知能,偶有動作,不堪其苦,終為棄材矣。若富貴家謂可坐食,噫,天下能一生安享坐食者幾人哉?勞之不習,事理萬不能通達。勞字所該甚廣,而教幼子先自習力作、習禮節始。
(清)汪輝祖《雙節堂庸訓》
■古者教道貴預,今來教子宜自胎教始。婦妊子者,戒過飽,戒多睡,戒暴怒,或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熱及野味。宜聽古詩,宜聞鼓琴,宜道貌岸然嘉言善行,宜閱賢孝節義圖畫,宜勞逸以節,動止以禮。則生子形容端雅,氣質中和。及嬰孩懷抱,毋太飽暖,寧稍饑寒,則肋骨堅凝,氣岸精爽。
(明)許相卿《許雲村貽謀》
■蒙養無他法,但日教之孝悌,教之謹信,教之泛愛眾親仁,看略有餘暇時,又教之文學。不疾不徐,不使一時放過,一念走作,保完真純,俾無損壞,則聖功在是矣。是之謂蒙以養正。
(明)姚舜牧《葯言》
■窮秀才譴責下人,至鞭撲而極矣,暫行知警,常用則玩,教兒子亦然。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傅嚴者,異日多賢;寬者,多至不孝。……嚴則督責笞撻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氣,收束其身心,諸凡舉動,知所顧忌,而不敢肆。寬則姑息放縱,長傲恣情,百端過惡皆從此生也。
(清)張履祥《訓子語》
■父母之於兒女,誰不憐愛?然亦不可過於嬌養。若小兒過於嬌養,不但飲食之失節,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長大成人,非愚即痴。嘗見王公大臣子弟中每有痴呆軟弱者,皆其父母過於嬌養之所致也。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歐陽修《示子》
■學業在我,富貴在時。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時者靜以俟之。
(南宋)何耕《示子辭》
評:機會也不能靜等,也要抓住機會,有時要製造機會。
■旦起須先讀書三五卷,正其用心,然後可及他事。暮夜見燭亦復然。若遇無事,終日不離几案。苟能如此,一生永不會向下作下等人,如見他事,自然不妄。……若凌晨即治俗事,或冗或默閑坐,日復一日與書卷漸遠,豈復更思學問?如此不流入俗人,則著衣吃飯一獃子弟耳。況復博弈飲酒,追逐玩好,尋求交友,惟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遠五六年,未有不喪身破家者。
(南宋)葉夢得《石林家訓》
■凡人進德修業,事事從讀書起。多讀書則嗜欲淡,嗜欲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讀書之法,以經為主,苟經術深遽,然後觀史,觀史則能知人之賢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不同,貴賤老少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發憤忘食、學不及也。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於工作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圓,行欲方。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
(明)鄭曉《訓子語》
■讀書見一件好事,則便思量我將來必定要行,見一件不好的事,則便思量我將來必定要戒,見一個好人,則思量我將來必要與他一般,見一個不好的人,則思量我將來切休要學他,則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會苟且,便為天下第一等好人矣。
(明)楊繼盛《楊忠憨公遺筆》
■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讀書少則身暇,身暇則邪間,邪間則過惡作焉,憂患及之。……
秀才本等,只宜暗修積學,學業成後,四海比肩。……
士人貴經史,經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庶幾有成。
不合時宜,遇事觸忿,此亦一病,多讀書則能消之。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古人讀書,取科第猶為第二事,全為明道理,做好人。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
■先儒謂今人不曾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此教人讀書知義理之道也。要知聖賢之書,不為後世中舉人進士而設,是教千萬世做好人,直至於大聖大賢。所以讀一句書,便要反之於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於書,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讀書。若只是浮浮泛泛,胸中記得幾句古書,出口說得幾句雅話,未足為佳也。
(清)朱伯廬《勸言》
■大凡世間一技一藝,其始學也不勝其難,似萬不可成都是,因置而不學,則終無成矣。所以初學貴有決定不移之志,又貴有勇猛精進而又貞常永固毫不退轉,則凡技藝焉有不成者哉!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落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廢矣。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大抵後生為學,須是嚴立課程,不可一日放慢。每日須讀一般經書,一般子書,有須多,只要令精熟。須靜室危坐,讀取二三百遍,字字句句須要分明。又每日須連前三五日授通讀五七遍,須令成誦,不可一字放過也。史書須每日讀取一卷或半卷以上始見功。
(南宋)呂祖謙《辨志錄》
■文不如質,實能勝華,此為作文之法。
(明)袁衷等錄《庭幃雜錄》
■楷書如坐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奔。
凡讀書,二十歲以前所讀之書,與二十歲以後所讀之書迥異。幼年知識未開,天真純固,所讀者雖久不溫習,偶爾提起,尚可數行成誦。若壯年所讀,經月則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經秦漢之文,詞語古奧,必須幼年讀,長壯後,雖倍蓰其功,終屬影響。自八歲至二十歲,中間歲月無多,安可荒棄?或讀不急之書?此時時文固不可不讀,亦須擇典雅醇正、理純辭裕、可歷二三十年無弊者讀之。若朝花夕落、淺陋無識、詭僻失體、取悅一時者,安可以珠玉難換之歲月,而讀此無益之文?何如誦得《左》、《國》一兩篇,及東西漢典貴華腴之文數篇,為終身受用之寶乎?……我願汝曹將平昔所讀經書,視之如拱璧,一月之內,必加溫習。古人之書,安可盡讀?但我所已讀者,決不可輕棄。得尺則尺,得寸則寸,毋貪多,毋貪名,但讀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誦,然後思通其義蘊,而運用之於手腕之下,如此則才氣自然發越。若曾讀此書,而全不能舉其詞,謂之畫餅充饑;能舉其詞,而不能運用,謂之食古不化。……深惱人讀時文累千累百,而不知下會,於身心毫無裨益。夫能理會,則數十篇百篇已足,焉用如此之多?不能下會,則讀數千篇,與不讀一字等。……幼年當專攻舉業,以為立身根本。
(清)張英《聰訓齋語》
■人在幼稚,精神專一通利,長成之後,則思慮散逸外馳,是故應須早學,勿失機會。朕七八歲所讀之經書,至今五六十年猶不遺忘,至於二十以外所讀經書,數月不溫即至荒疏矣。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古人讀書貴精不貴多。非不事多也,積少以至多,則雖多而不雜,可無遺忘之患。此道如長日之加益,而人頗不覺也。是故由少而多,而精在其中矣。一言以蔽之:無間斷。間斷之害,甚於不學。……排歲月次第,以中下之資自居,每日限讀書若干。一歲之中,除去慶唁祭掃交接游宴之事,大率以二百七十日為斷。此二百七十日須嚴立課程,守其道而無變,十年之間,經書可畢。且如此繩繩不已,則資之鈍者亦敏,而書可漸增。再加十年,子史古文俱漸次可畢矣。
(清)汪帷憲《寒燈絮語》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如何?」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清)彭端淑《為學示子侄》
■人之有子,須使有業。貧賤而有業,則不至於饑寒;富貴而有業,則不至於為非。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古人行事。計是非,不計利害。今人利害亦不計,國法則曰可以幸逃,地獄則曰何曾眼見。當世之名,後世之責,更所不計,大都圖目前受用而已。
(清)謝啟昆《訓子侄文》
■農桑本務,商賈末業,書畫醫卜皆可食力資身。人有常業,則富不暇為非,貧不至失節。
(明)許相卿《許雲村貽謀》
■凡子侄,多忌農作。不知幼事農業,則知粟入艱難,不生侈心;幼事農業,習恆敦實,不生邪心;幼事農業,力涉勤苦,能興起善心,以免於罪戾,故子侄不可不力農作。
(明)霍韜《家訓》
■《莊子·達生》載:孔子到楚國,在林中遇見一個粘蟬的駝背老人,只見他得心應手,從樹上捕蟬從不失誤。孔子問他何以能做到這樣,老人說:天地雖大,萬物雖眾,在我眼中卻只有蟬,我專心捕蟬,從不分心,怎麼會不得心應手呢?孔子對弟子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瘺丈人之謂乎?」
■宦之法,清廉為最。
(北宋)賈昌朝《戒子孫》
■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常自以為不必敗。持不必敗之意則無所不為矣,然事常至放敗而不能自已。故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當官既自廉潔,又須關防小人。……當官大義,直不犯禍,和不犯義。……忍之一事,眾妙之門。……「忍事敵災星」。
(南宋)呂本中《童蒙訓》
■仕路乃毒蛇聚會之場。
(明)袁衷等錄《庭幃雜錄》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知其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與之變矣。
■你兩個年幼,恐油滑之人見了,便要哄誘你,或請你吃飯,或誘你賭博,或以心愛之物送你,或以美色誘你。一入他圈套,便吃他虧了,不惟盪盡家業,且弄你成不的人。若是有這樣的人哄你,便想吾的話,來識破他合你好是不好的意思,便遠了他。揀著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學好的人,你就與他膽肝相交,語言必信,逐日與他相處,你自然成個好人,不入下流也。
(明)楊繼盛《楊忠憨公遺筆》
■言語最要謹慎,交遊最要審擇。多說一句不如少說一句,多識一人不如少識一人。若是賢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難得,知人實在難耳。語云:「要做好人,須尋好友,收酵若酸,哪得甜酒?」又云:「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皆格言也。
(明)高攀龍《高氏家訓》
■交遊鮮有誠實可托者,一讀書則此輩遠矣,省事省罪,其益無窮。
居今之世,為今之人,自己珍重,自己打算,千百之中,無一益友。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賢者必剛直,不肖者必柔佞;賢者必平正,不肖者必偏僻;賢者必虛公,不肖者必私執;賢者必謙恭,不肖者必驕慢;賢者必敬慎,不肖者必恣肆;賢者必讓,不肖者必爭;賢者必坦誠,不肖者必險詐;賢者必特立,不肖者必附和;賢者必持重,不肖者必輕捷;賢者必樂成,不肖者必喜敗;賢者必韜晦,不肖者必表暴;賢者必寬厚慈良,不肖者必苛刻殘忍;賢者必從容有常,不肖者必急猝更變;賢者必見其遠大,不肖者必見其近小;賢者必厚其所親,不肖者必薄其所親;賢者必行浮於言,不肖者必言過過其實;賢者必後己先人,不肖者必先己後人;賢者必見善如不及,樂道人善,不肖者必妒賢嫉能,好稱人惡;賢者必不虐無告,不畏強御,不肖者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若此等類,正如白黑冰炭,昭然不同,舉之不盡,總不外公私義利而已。世謂知人之明不可學,予謂雖不能學,實則不可不學也。……朋友之交皆以義合,故曰:「友也者,友其德也。」
(明)張履祥《訓子語》
■昔人有戒曰飯不嚼便咽,路不看不便走,話不想便說,事不思便做,洵(實在)為格言。予益之曰:友不擇便交,氣不忍便動,財不審便取,衣不慎便脫。
(清)張英《聰訓齋語》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縣,微藉風聲,延頸企踵,甚於饑渴。校其長短,考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於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有餘地心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人之性行,雖有所短,必有所長。與人交遊,若常見其短而不見其長,則時日不可同處。若常念其長而不顧其短,雖終身與之交遊可也。
處己接物,若常懷慢心、偽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輕辱於人,盛德君子所不為也。
(南宋)袁采《袁氏家范》
■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同幹事則勿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勿擇好路,同睡寢則勿佔床席。寧讓人,勿使人讓吾;寧容人,勿使人容吾;寧吃人之虧,勿使人吃吾之虧;寧受人之氣,勿使人受吾之氣。人有恩於吾,則終身不忘;人有仇於吾,則即時丟過。見人之善,則對人稱揚不已;聞人之過,則絕口不對人言。人有向你說,某人感你之恩,則雲他有恩於吾,吾無恩於他,則感恩者聞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說,某人惱你謗你,則雲彼與吾平日最相好,豈有惱吾謗吾之理,則惱吾聞之,其怨即解。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又與人相交,久而益密,則行之邦家,可無怨矣。
(明)楊繼盛《楊忠公憨公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