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進入9月,國際組織連續發布對全球經濟風險的預警,不僅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增長預期被下調,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可能隨之而來。世界銀行對明年全球經濟衰退發出警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稱全球經濟存在超預期下滑風險。一時之間,「山雨欲來風滿樓」,新冠肺炎疫情、能源短缺、高通脹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諸多不利因素相互疊加,經濟預期不穩可能通過自我加強的方式導致更為負面的影響。
事實上,這早已不是今年以來各方對經濟發展的第一次悲觀預判。面對困難,坐等條件改善、經濟回暖恐怕周期漫長,而且所需付出的代價令人難以接受,收入少、儲蓄不足的社會群體將可能因此遭受嚴重打擊。更為嚴重的是,經濟下行在當前全球化階段,不太可能局限於某國境內或某個地區,國與國之間廣泛的相互聯繫將使經濟下行風險被迅速放大,也使控制風險變得更困難。
美國通脹高企,持續、快速、大幅的加息,恐怕不是美聯儲所能作出的最好選擇,當前的高通脹除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副作用之外,基於對形勢過於樂觀基礎上的誤判和行動遲緩,也是重要助推器和放大器。反過來,當美聯儲真正意識到需要行動時,並沒有以負責任的方式做到與國際貨幣當局協同行動,而是以對自身環境的判斷採取單方行動,再次在未能解決本國問題的同時,將其他國家推進火坑,撞下懸崖。
面對可能到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各方需要全球參與、集體行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的正是這樣一種文明間、國家間、文化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依存。正因為各方都有共同利益訴求,才能形成共同的行動力。二十國集團(G20)在上升為領導人峰會後,就通過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協同行動,有效阻止了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後的經濟下滑,力挽狂瀾所依賴的也不僅是各國投入的大量財政資源,更是社會預期的好轉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此次世界銀行和OECD對全球經濟的擔憂,同樣需要虛實結合的政策與行動,需要通過清晰、準確的信號傳導,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市場的積極響應創造條件,進而增強市場對負面影響的承受能力,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那麼,如何在雜亂的全球變局中找到避免全球經濟劇烈下滑的可行路徑呢?這可能沒有特效藥,也難以速成。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其速度和方向的改變既需加大作用力度,更需把握著力點和時機,以期實現「四兩撥千斤」之效。大到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小到一個行業或某個細分市場的復甦,都需把握關鍵點。
事實上,與疫情之前相比,全球商品供給總量有所上升,市場需求也沒有明顯增加,按道理不應出現廣泛和持續的供不應求。能源、農產品、工業製成品和消費品等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擔心供應保障不穩定,進而激發市場主體庫存的意願。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形成強韌的供應鏈,而全球範圍的市場優化,則是充分有效用好資源的最大平台和可行出路,這離不開各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協同行動。
中國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為保障全球供應鏈的穩定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受各種觀念和因素的影響,本是基於互惠關係上的對華貿易卻被某些國家曲解,進而限制了中國製造的要素供應,對來自中國的商品進口主動設限,既限制了中國的生產和服務能力,又將這些國家的消費者置於更尷尬境地。市場競爭的缺乏,則進一步推高了通脹。
寒冬即將到來,這個冬天歐洲國家可能尤為寒冷。世界各國需報團取暖,維持乃至增強通過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來抵禦經濟危機的能力。要積極減少對市場的干預與限制,為全球供應鏈穩定創造更好、多元化支持,形成市場預期改善的良性循環,真正通過創造增量,避免或盡量縮短全球經濟下行期對各國造成的傷害。(責任編輯:安然 華章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