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研究
南宋董槐初修的金譜被他人使用再修改的難以相互比較
----------如何對待董槐譜董晉至董謙之間族譜部分的存疑
2022年4月23日至24日泉溪親情群討論
紅樹老董:
陽光燦爛〈董後倫〉:貴州貴陽 我都沒有說上了年紀,你能上多少年紀?
董韻:
流坑老譜也同樣存在此問題,他們改了,我們沒改,在沒有科學有據的前提下,怎麼好改,國家歷史也有很多錯誤,也不能隨便改的,只有考古有新的證據才能改。
陽光燦爛〈董後倫〉
@紅樹老董 ,哈哈哈,我對你還沒見過面,不知道?
紅樹老董:
@陽光燦爛〈董後倫〉貴州貴陽 好像你沒有七十歲吧?
紅樹老董:
董槐修譜,怎麼找不到董槐的名字在哪裡?
陽光燦爛〈董後倫〉
@紅樹老董 ,哈哈,我心態才二十二歲啊!
紅樹老董:
心態二十二,不過六十二吧?
董全吉:
陽光燦爛〈董後倫〉貴州貴陽 :沒有疫情,咱們再喝兩杯
陽光燦爛〈董後倫〉
[好]
董全吉:
我廣西鐘山,有一個嘉靖年間的墓碑,碑刻依然清晰,記載屬於董槐後裔同族更加盡興多喝兩杯
董全吉:
下為廣西嘉靖年間墓碑,字跡依然清晰
董全吉:
[圖片]
紅樹老董:
廣西鐘山有兩支董姓人家,不知誰是董槐的後代?反正有人不認?前幾年,許多人說是曹操的後代,就去做DNA測試,結果七個人中只有兩個人可以確定是曹操的後代。
董全吉:
不懂不要裝董,鐘山現在族譜有三個不同祖宗。人說亂吃可以,亂說可不行
董兆坪甘露霖霖:
@董全吉 !!
董全吉:
@董兆坪 :嘴巴是需要積德的,不是噴污的
董全吉:
@董兆坪 :明朝嘉靖墓碑,比很多修譜久遠了
董國安
@紅樹老董 看來你是也做了DNA了,就是不知是哪個老祖宗的,
紅樹老董:
@董國安 :我的四十六代祖先都是明白的,不知你能找到哪一代祖先?
董國安
我是祖先是熹公,有問題嗎?
董全吉:
@董兆坪 :有個故事說得好,一位落魄的窮人家,幫一個有錢人打工,把他家女兒打了一炮,就溜了。也不知是誰的種。之後懷孕也不知,結果母親喊兒子找父親,流落山溝。之後,外地修族譜,一對,有個名字,結果給他書信。成了。
董國安
@紅樹老董 你這麼明白,是不是都做了DNA對比了呀?
董全吉:
建議群主把好入群人員關,不要把故意滋事的混入,把一個好端端的親情群弄成戰鬥群。
董樂清九江:
歡迎宗親進群交流探討,誠望心懷同宗共榮之情,達到求大同存小異之效!
董樹淞 深圳同人環境:
@董韻 ?
董全吉:
@董韻 :還在釣魚嗎?找到文天祥沒有
董樹淞 深圳同人環境:
@董韻 :我發的記錄早還是你的譜記錄早?
董全吉:
@董韻 :為啥各省族譜甚至不同派的族譜,都沒有記載時間。董槐什麼時候去世的
董樹淞 深圳同人環境:
@董韻
董全吉:
@董韻 :董槐什麼時間去世,看他那幾年空閑一些。
董全吉:
@董韻 :全國各地都有董槐譜序,沒有時間是憾事,只是他去世前時間定下,也就知道。況且不同派都引用董槐序,甚至部分世系。
董樹淞 深圳同人環境:
@董韻 早在什麼時間?
董全吉:
@董韻:找到文天祥沒有
董樹淞 深圳同人環境:
早在什麼時間?
董全吉:
泉溪是引狼入室,三個拱屎掍來了二個
建議把賣弄風騷的驅逐群外
畢竟已經完全背離探討交流族譜的初衷,而是油鹽不進的尋釁者
董道文:
你們都爭議十幾年了,精神可佳直得點贊,但還是這樣言語惡劣就有點無知可笑
董樂清九江:
真是出乎所料,說什麼流坑沒記載謙公,謙公就不存在,真是荒唐至極!
董韻:
@董樹淞 :知道歷史上有個董槐嗎,泉溪譜就是他出錢出力主修的,如不清楚,請自己百度,但我想告訴你的是,元朝好像是在宋後
董韻:
@董樹淞、 @紅樹老董 :本群為泉溪董氏親情群,是述董氏親情的,二位可能是誤入此群了,請自行退群。
董廣亮
@董韻 這是強盜邏輯!還有很多沒有記載,可能都是假董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我說一句難聽的話,北方那一支董氏在當時為異族主動賣命,是需要多大的勇氣?
董全吉:
@董韻 :你來晚了,放鞭炮時候已經移除群了
董全吉:
【原】《送靜軒公還樂安序》的註解分析對比2022-04-2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22/19/8378385_1027793989.shtml
安徽董:
上面各位宗長談了很多,有失親情,但我對13這個問題,也多說一句,這個13年一代,要麼不是直系,要麼不是董晉後代,不確認這兩點,這個譜肯定有問題
董全吉:
有問題,但也要保留。計算從董熹開始沒有問題
董全吉:
有的專門進入此群的目的不單純,名義是探討族譜,實際想噁心泉溪派
董全吉:
哪一個指手畫腳要求泉溪如何?看:紅樹老董:
當務之急是,泉溪董氏,必須要組織力量,重修族譜!流坑譜系能記錄一千四百年的歷史,就因為,幾乎每一代都有讀書人記錄歷史,無需請他人代筆!
董全吉:
董槐譜修的早,比什麼都值得金貴。文天祥以「金譜」稱呼,清朝浙江衢州修譜,以「金譜」稱呼,就由其必然的價值
安徽董:
有探討就有爭議,這是好事,
董全吉:
看不出那些人?不象探討的樣子
董全吉:
深圳同人環境:@紅樹老董 你來了我省點精力!
董全吉:
藁城是董俊投元反宋的,他的後人修譜會比董槐早?真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了。開口有人不認藁城譜不認俊的三代先人。有啥資格談譜。自已都沒釐清自已褲衩里的屎
安徽董:
是金譜也好,沒有把上面兩個問題搞清楚,就難說了
董全吉:
難說也好,如何也罷,這個譜即使流坑也是以300年以上。沒有這個譜,也沒有今天流坑的譜
董全吉:
董槐譜已經成為多地方的藍本,需要向誰說清楚?向你嗎?我看泉溪未必。還是董韻說得好,泉溪尊重歷史的修譜
安徽董:
那何來去假真?
董全吉:
宗親你不是攪渾的吧?如何辨別真假,開始使用的是什麼譜?即使使用董槐譜,隨意修改,還真嗎?
安徽董:
雖然不否認董槐修譜,哪么就得得出13年左右一代人的真相,這才叫真正研究家譜
董全吉:
董槐譜就算從唐朝董晉到謙讓之間千錯萬錯的存在,那是歷史。祖宗的族譜可以隨意修改的嗎
董全吉:
那是你的認為,13年一代也好,多少年都不是關鍵,那是修譜的歷史,保留才是尊重先祖的最好方式
安徽董:
不然就不必研究了,
董全吉:
隨意修改就是研究族譜,不得出就不是研究?
董全吉:
那你研究是什麼原因
安徽董:
所以說各家的譜大家都沒權力指責
董全吉:
你第二次與我抗杠了
安徽董:
這不是抬扛,
董全吉:
如何才是研究?你研究董槐譜為何計算董晉到謙讓13年一代?你研究,我給你頒獎
安徽董:
哪還說許多有什麼用
董全吉:
我之前文章也論證,起碼有四個方面的情形。你能夠得出幾個情形?你研究給我看看?是不是要泉溪跟隨隨別人的做法,修改先祖的修譜?
董全吉:
用與沒有用,不在你評判啊
安徽董:
要俢譜把後面接下去就行了,還費哪么大勁去研究前面的東西幹嗎
安徽董:
所以說,我不研究
董全吉:
前面,不研究,別人修改了,重新排列。以修改的譜評論董槐譜,就不對了
安徽董:
一句話不承認不是直系,或不是接董晉等其他原因,這個13代就有問題
董全吉:
起碼,明朝嘉靖譜,除了該全素為全溪,其他沒有變化。到萬曆也只是對前面懷疑,不予以修改。
安徽董:
很簡單的問題,不必複雜化
董全吉:
[圖片]
董全吉:
假如是董晉直系,增加的世代如何?假如不是直系,又如何。總比修改直接套用接到全溪好!
安徽董:
我可以說董姓不可能只有董晉,董申,董宗本,有後代……
董全吉:
流坑刪除嘉靖譜十幾代,直接連接全溪,就是直系?心裡感覺良好了
董全吉:
不論如何,董槐作為第一修譜人,為流坑、泉溪留下的藍本,在沒有明確有證據下,不會像流坑在清朝的改動
安徽董:
你這就不對,你先不必管流坑的事,把自家譜這個問題研究清楚了,也就不用爭執了
安徽董:
這個問題沒研究清楚,也就沒理由說人家了
董全吉:
你這就胡鬧了,你這樣胡攪蠻纏,流坑譜在嘉靖還是董槐譜,到萬曆才開始以董合開始。誰修改,不說?難道修改就對?我覺得你不可理喻。我對董槐譜從董晉到謙讓之間的世系早發現,但也只是提出四個方面可能,誰也無法考證董槐譜的情形,但對謙讓之後,是基本準確,有一些小缺陷。你口口聲聲說研究自己的,那你不是說別人,不是嗎。什麼沒有理由說別人?使用董槐譜予以修改,不可以說出來,不會只許官員放火。
董全吉:
因此,前幾年你用數字排列,數字是無法看到人為修改的,排列起來也不是原汁原味了
安徽董:
沒素質
董全吉:
你潛伏很久了吧,沒有素質
董全吉:
你潛伏很久了吧,沒有素質?
董全吉:
你能夠研究出董槐譜中董晉到謙讓的世系問題原因,你得諾貝爾獎了;但不能因為前面問題,就自我束縛
董全吉:
承認那部分有修譜缺陷,但泉溪派不予以隨意修改,也不會像其他派一樣使用之後,隨意修改
安徽董:
你好像是個外人一樣,在一個群還潛伏嗎,有問題就明著說,說不上就不說,
董全吉:
隨意修改董槐譜,反過來說董槐譜的不是,任何泉溪派的宗親,都會站出來說你這樣太過苛刻
董全吉:
別人討論的問題,還需要你這樣糾結下去嗎,你說是不是
董全吉:
昨天與今天說得也夠多了,你僅僅是重複而已
安徽董:
你就個人主義吧
董全吉:
那是你認為啊
董全吉:
重複沒有新話題,無非就是想噁心泉溪派的董槐譜中董晉到謙讓的世代時間有疑問。有問題也好,如何也罷,都是歷史了。誰拿出確鑿證據,泉溪派會修改,即使有一天修改,也會保留董槐譜序
董全吉:
泉溪派的族譜,保留原樣,尊重南宋右丞相的修譜,他德高望重,他的修譜讓各派系作為藍本,功莫大焉。就憑這一條,就應該在沒有證據之下,保留下去
安徽董:
作為研討家譜人員,譜序保留沒問題,也是正確的,但有問題必須慢慢地,想方設法去搞清楚,這才是正道
董全吉:
你這話在理可以說,任何人也無法解釋董晉到謙讓的譜系了。
安徽董:
不然就談不上研究二字
董全吉:
你無非是老調重彈。不解決這部分就不能研究,就不算研究,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也沒有這樣的權利約束他人啊
董全吉:
研究如何修改是當然可以的,畢竟有證據;研究變化是可以的,畢竟有事實;研究存在的瑕疵是可以的,可以更加查找世系。天下沒有那一條說,什麼才是研究,什麼才能研究。也不可能規定弄清董槐譜這部分世系才能研究
董全吉:
至於談得上或者談不上研究,那由人評論。誰人背後無人說,誰在人前不說人
董嘉文(酒店管理):
我覺得不管董晉到謙讓譜系裡平均每代相隔多少年都沒有必要去研究,就按照原譜傳承就行。
董嘉文(酒店管理):
有些事情是永遠也無法解釋的
董全吉:
@董嘉文(酒店管理) :有理!今天還有人詆毀廣西鐘山的董槐後裔呢
董全吉:
明朝嘉靖年間的墓碑還依然保存至今,都有人大言不慚
董嘉文(酒店管理):
@董全吉 不知者不怪,不跟他一般見識。
董全吉:
@董嘉文(酒店管理) :帶著善意討論我們會心平氣和;帶著惡意詆毀,我們也不慣著
董嘉文(酒店管理):
對那些不可理喻之人,不予理會。
董嘉文(酒店管理):
做好我們自已就行,別浪費口舌和精力,就讓他說去。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泉溪保留董槐譜序是必須的,不管董晉到謙之間有什麼問題,老譜序必須要保留傳承。像另一家那樣新修譜把有問題或不利自己的譜序一併丟棄不錄,且不說是對先人的不敬,而且想當然的用對年代數字的隨便加減來達到世代傳承合理化,這個就不是研究,是瘋狂,是用自己的假成就來禍害子孫。
董樂清九江:
@董全吉 @董嘉?@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酒店管理) 為你們點贊!
程遠(董鳴鴻)
@董全吉 ,你們爭論董晉到董謙13年一代,我不知怎麼計算出來的,因為謙公生卒無記載。
我查了董晉卒於公元799年,董槐卒於公元1262年,他倆相隔463年,董槐是晉公21世,463÷21=22,22歲一代很正常。請回復。
董全吉:
@程遠(董鳴鴻) :是從董謙在唐末
董全吉:
①董槐譜成為南方各地使用藍本併流傳至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安徽、湖北、陝西、貴州,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雖然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屬於南宋首修族譜,即使從董晉到董謙、董讓之間每一世代多少年,都難以抹去其首創的光輝;
②對一些地方刪改董槐譜的部分世系,把後裔直接作為董全溪之子,並為了顯示早於董槐的修譜?似乎缺陷成為隨意棄用原有族譜的不敬行為作為遮羞布,掩耳盜鈴也難以抹平其篡改的痕迹;
③修改的派系就在萬曆十年就有賢人志士提出「之前的譜世系不可信,從某某開始」,這是中肯的科學的做法,與其後的攀附直接連接作為董晉之孫之舉反以為榮,那是其派系問題,本不予置評;
④可就有在清朝亂統譜,當今大肆詆毀董槐譜,並唆使泉溪派個別一知半解之人,數典忘祖,去弄認祖證?這些不良企圖就需要揭露;
⑤幾個數學大師整天念叨著如何科學,把族譜作為隨意修改的工具,褻瀆先祖修譜,攪渾全國的族譜正常交流,也難以掩飾其所謂數字合理化背後的虛假性;
⑥一些打著研究的旗號,對董槐譜自己的缺陷進行攻擊,卻忘卻自己的先祖使用董槐譜系幾百年的歷史,認為修改才是研究?認為先研究出問題緣由才是研究,是明知不可為的強盜邏輯。又以不如此就不是研究,不能研究其他,放任他人肆意妄為,這是極其野蠻的行徑。
董全吉:
我們看一看:紅樹老董:當務之急是,泉溪董氏,必須要組織力量,重修族譜!流坑譜系能記錄一千四百年的歷史,就因為,幾乎每一代都有讀書人記錄歷史,無需請他人代筆!
董全吉:
這本身是對泉溪族譜的不尊重,還當務之急,必須?其次,「無需請他人代筆!」似乎暗示泉溪譜不要他人代筆,可笑啊。
程遠(董鳴鴻)
@董全吉 ,如果謙公是唐末人,哪晉公到謙公真的只有13歲左右一代,後面謙公到槐公這十一代,每代也稍微多年了。這是董槐譜的一大缺陷。儘管如此,後人無法考證,只能以董槐譜為準。在其他姓氏中沒有丞相親自執筆修宗譜的,並且得到了丞相文天祥的肯定和讚揚。雖然有缺陷也瑕不掩玉,因為各族修譜都是從宋以後六一、眉山才開始,宋以前譜牒記載不詳,這是歷史造成局限。我們泉溪譜能從唐晉公起沿襲至今,槐公功莫大焉。
不要聽流坑派哪幾個人吹毛求疵,他們的祖宗數典忘祖,篡改史實,他們也跟著胡謅。
為你研究董氏族譜不辭辛勞點贊
董全吉:
@程遠(董鳴鴻) :前面過多世系,後面又缺世系
董全吉:
@程遠(董鳴鴻): 至於缺的,之前我已經公開分析
董廣亮
有缺陷很正常!以前不像現在有記載!就像我們家,從兆詩公到我爺爺這代!就知道美恩兩代!可宜兩代都不記得了!以前很多都是靠口傳!出差錯就很正常了!
董全吉:
@程遠(董鳴鴻) :前面過多世系,後缺世系
董全吉:
@程遠(董鳴鴻) 至於缺的,之前我已經公開分析
董廣亮:
有缺陷很正常!以前不像現在有記載!就像我們家從兆詩公到我爺爺這代!就知道美恩兩代!可宜兩代都不記得了!以前很多都是靠口傳!出差錯就很正常了!
程遠(董鳴鴻)
@董全吉 ,還有個問題不知你研究沒有?熹公生五子.珪、璋、珮、琨、瑗,只珪公遷武寧,其餘四個都在流坑,後人都到哪裡去了?假如有的遷徙,遷到何處,留在流坑的有多少?留在流坑的肯定被流坑歸併了。
這是我的認為,不知你有何見解。
董全吉:
@程遠(董鳴鴻) 璋公遷徙建昌麻壇潭了,後裔到都昌
董全吉:
我璋公原居流坑,後與父兄同志遂家轉遷建昌麻潭,生子二:曰國、曰圍。圍公遷居黃州之後白河渡,國公亦不服舊業。遂載馳載驅遍覽山川。偶臻 (zhēn )南康、忽登匡 蠡( lǐ),縱目遠望,特愛蘚(xiǎn)峰之秀,卜都昌之董家巷而居!由茲數公,衍派支派,極繁分遷不一。雖記載有伯祖槐之金譜,亦略而不詳,
董全吉:
謙-----述-------熹-----璋------岦----國-----建一-----仲八。
董全吉:
謙公生子三:曰遠、曰遂、曰述。述生子二:炎、熹。熹公居武邑泉溪,妻劉氏生子五:曰珪、曰璋、曰琨、曰珮、曰瑗。璋公遂家安樂鄉泉溪,娶王氏生子岦。岦轉徙麻潭娶李氏,生子二:曰國、曰圍。圍公遠徙於湖廣黃州之河渡,國公擇都邑董家港,娶張氏,生子建一,舉進士,三徵不仕。建一娶歐陽氏,生子仲八。
董全吉:
璋公遂家安樂鄉泉溪-----麻潭----都昌
董全吉:
琨居洞里源;至於其他遷徙未詳
程遠(董鳴鴻)
@董全吉 ,還有珮、瑗二公不知下落。
董全吉:
是的
程遠(董鳴鴻)
有可能歸併流坑派,也有可能無後人。
董全吉:
@程遠(董鳴鴻) @董樂清 那個時間應該全部遷徙了
董全吉:
畢竟,朝廷轉移至南昌
程遠(董鳴鴻)
@董全吉 ,繼續查尋,也許能找到
董全吉:
後周的柴世宗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準備統一整個國家。後周的策略是先南後北,準備先討伐蜀國和南唐,再北伐契丹。後周是中原地區的大國,南唐是南方的大國,後周想要統一南方,就要先討伐南唐。
董熹的長子董珪,珪公「壬辰起兵,癸丑秋奉命領兵出戌淮徐」(查閱五代十國只有一個壬辰年為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只有一個癸丑年廣順三年公元953年)。多歷險阻乃老病告歸。熹公長子董珪為武官,奉令領兵出戌淮、徐,為安遠將軍輕車都尉。葬建昌黃田畈(今永修縣白槎鄉),其墓尚在,1970年因修建柘林水庫淹入水中(現名廬山西海)。珪公字朝瑞號梅隱娶王氏俱葬建昌黃田坂、七星趕月地,坐北向南(見《珪公田記》),珪公之孫董有林(1082~1144,72歲),字淑英,北宋(見《欽定四庫全書.梁溪集.卷五二》、《南康府志》)建昌麻溪禾場里(今永修縣虯qiu津鎮麻潭大房董村)人。生於宋神宗趙頊元豐五年壬戌年(1082),歿於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四年甲子年(1144).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中進士,官至湖北荊州刺史。有林生孝均,均生子三:汝霖、汝明、汝楫,復遷潭後,子姓有分石下龍潭、霞源、中津、廷分、灣頭、纓分星子、寧州力田、厚塅……(見《屵公支派序》);熹公四子琨公,居洞里源;璋公也到泉溪至建昌麻潭,後裔志都昌;熹公六子輔公,由江都仕籍任新蔡令,喬居黃梅山麓,復遷蘄春之東關因世家焉,後遷廣濟。其餘珮、瑗,居流坑。
吳越國就心甘情願替後周作戰。吳越國是後周的盟國,在後周攻南唐之戰中,吳越國作為後周這邊的參戰國家,派出了水軍進攻南唐的軍隊。南唐也聯絡了很多國家進攻後周,後蜀就是南唐這邊的參戰方,還有契丹。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周朝三度入侵南唐,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漢陽,雙方「劃江以為界」。南唐對大周稱臣。去帝號,稱國主。去交泰年號,稱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凡天子儀制皆從降損,李璟為避周諱,改名景。同時,南唐奉周正朔,用其紀年。自此大唐國力大損,不復昔日強盛。這次戰爭以後,南唐沒有了爭霸的實力,只能龜縮於江南之地。
宋建隆二年(961)二月,為避後周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府。
董熹公為中書,後回到兒子璋、珮、瑗居住的流坑,不久董熹公以及妣劉氏夫人相繼去世。董熹公享陽春65歲左右。而後珮、瑗及其後裔宗譜未記載遷徙。應從流坑遷徙外地,應該也沒有什麼墓碑。
董全吉:
洞里源地址,我估計在江西省修水縣黃沙鎮洞源、修水白嶺鎮蕉洞源村,或者修水至湖南的如晉陶淵明所說的《桃花源記》線路上。
w68756746844
看了以上各位的發言,我真不知道探討或研究家譜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董全吉:
@程遠(董鳴鴻):應該尋找支脈源流。發揚:尊親敬祖、正誼明道、報祖隆恩、愛族愛家、孝悌為先、隱惡揚善,先祖賢良、敦品勵志、重敘倫常、正本清源。常言:所謂「有美不揚,是沒祖也;無美而稱,是誣祖也;實事求是,不忘祖也。」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董結紅 一切的根源就是流坑把泉溪的熹公統成流坑的子孫!!!沒有這個,一切太平,現在這麼多的研究證據表明,泉溪的德昭就不是流坑的德昭!
董嘉文(酒店管理)
@董結紅 我們研究家譜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追根溯源。
董嘉文(酒店管理)
切記:研究家譜,可以追根溯源,但不能篡改歷史。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流坑從明到今一直在不管事實的收族,甚至為了達到收某一支董氏的目的,不惜修改與消滅自己祖輩的譜序和文藝!這也叫研究?
董嘉文(酒店管理)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看兩個德昭公所生的年代就知道,根本就是同名同姓不同朝代,一看便知,不必爭論。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你不爭人不知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一切的爭議來源如此
董嘉文(酒店管理)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我們傳承我們的德昭,不需他人正源。
董嘉文(酒店管理)
不必爭論,就讓他支永遠錯下去,相信總有一天會被有識之聖人糾正。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他統流坑的德昭一個人無話說,問題是泉溪德昭公後輩一併帶進去了
w68756746844
我認為重點是明昭穆,辨親疏
w68756746844
一句話血源關係
董嘉文(酒店管理)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他統他帶我們無法阻止,我認為我們只要自已正統就行。
董世策江西:
明昭穆,辨親疏。是重點也是討論目的。
董學旺:
一看群里爆發了,討論有必要,不能傷和氣,更不能互相攻擊
董學旺:
我研究少,但是看董德元序就是偽作,不說記錄董槐的事迹,單從語法看語句不順文理不通,難道一個狀元就這文學水平
董連文九江宗親:
@董學旺 安慶懷寧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董結紅、 @董世策,江西南康: 正確,不然,無緣無故低別人八輩,想起來吃飯都不香
董學旺:
@董廣亮: 阜陽不熟悉,皖北都是北方祖籍,山東河南河北,安慶地區各姓氏基本是江西移民
w68756746844
@董世策,江西南康 哪你追哪個宗
w68756746844
尋哪個祖
董世策江西:
@董結紅 :您老人家說錯了,先有祖再有宗。
董世策江西:
我追的是受姓祖董父,廣東興寧振派宗。
董世策江西:
@董結紅 ,您呢?
w68756746844
@董世策,江西南康 你從董父到你都尋到了吧
董世策江西:
咱沒這本事,仍需眾親努力。
w68756746844
我尋的是直系親屬,但任務艱苦
廣濟南溪庄董希林:
中國所有姓氏譜里的時間年號年代都有錯誤,這個是肯定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不信隨便翻開一個譜,仔細對照計算就出來了,這些問題都是在族譜的傳承時間過程中,從宋以來,幾次兵荒馬亂,族譜幾次斷損,元朝近百年沒有幾個姓氏有清晰的世系記錄,到明 清朝又是修譜攀附之風盛行,更加人為搞的無頭無緒,到現代又受一次對傳統文化的大衝擊,所以現在流傳下來的古族譜文字很是珍貴,所以要保存好,就算原來族譜中一些地方,確定現在是研究清楚了,原來的是不對的,也只能舊 新文字都錄入譜上,加在備註就是,傳承下去,後人也知道世系的來龍去脈,什麼叫傳承,這就是!
如果直接用新修譜或新的研究成果直接代替老譜內容,這個就是 回爐重造!哪來傳承?沒有傳承,哪來中華5000年?
董承榮(福建)
董全吉宗親:
轉發來的資訊,已全部閱過。還是用以前網上發過的一則寓言轉發給你: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冉有在路上遇見蚱蜢和蟋蟀在爭論,於是就過去問道:「你們在爭論什麼啊?」蚱蜢就搶先說:「我說一年三季,他說一年四季。你說誰對?」冉有截然地答道:「當然是一年四季!」蚱蜢氣急敗壞的大跳來吼叫道:「你偏私,偏私!」就跟冉有大吵起來。這時,孔子恰好路過這裡,見況就問道:「你們在爭吵什麼?」冉有答道:「老師,他們在爭論一年是幾季?我說是四季,蚱蜢說我偏私。」蚱蜢就跳到孔子面前搶先道:「老師,我說一年三季,他們說一年四季。誰對?」孔子慢條斯理地問:「你一生中,一年只見到三季對嗎?」 蚱蜢點點頭答道:「對!」孔子說:「你按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沒錯。」蚱蜢聽後得意地走了。蚱蜢走後蟋蟀就過來到孔子面前問道:「老師,我說一年四季,對嗎?」孔子問:「你一生中,一年經歷過四季對嗎?」蟋蟀也點點頭答道:「對。」孔子說:「你按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是對的!」蟋蟀也高興地走了。在蚱蜢和蟋蟀都走後,冉有就過來問孔子:「老師,您怎麼說他們都對呢?」孔子說:「蚱蜢到秋收後就鑽到土裡去了,牠根本就沒見過冬天,怎麼知道有冬季呢?牠一生中,一年都只見過三季,怎麼知道有四季呢?」冉有突然醒悟地說道:「真是無知,真愚蠢!」緊接著孔子指責道:「你跟他去辯論,不是比他更愚蠢嗎!」
我認為,跟這種人去辯論,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簡直有損於身份!他們要認誰為祖宗,要去做誰的子孫,任他們自己選擇去,用不著別人去干涉去管。
我們做自己的事,寫自己的文章,編自己的家譜,也無奈他們來干涉,來說三倒四。
董承榮(福建):
@全吉宗親:以前在網上看到過你的不少文章,甚有份量,甚有見識,頗為讚賞!
董承榮(福建):
@全吉宗親:
你到全國各地搜集了不少史料,寫了不少文章,甚有份量,頗有見識,值得令人讚賞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