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揚
2022年2月20日,英國《衛報》發表了一篇關於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銀行之一——瑞士信貸銀行(後簡稱瑞信)的揭秘文章,旨在披露瑞信如何為世界各地涉及販毒、洗錢、腐敗和其他嚴重犯罪的高風險客戶開立或維護銀行賬戶,涉及的隱藏財富超過1000億瑞士法郎(約合6881億人民幣)。

文章指出,儘管瑞信數十年來一再承諾清除可疑客戶和非法資金,但泄漏的數據表明,瑞信在客戶背景調查方面非常失敗,很多有犯罪記錄的客戶仍然是它的座上客。
瑞信客戶數據被泄露
瑞信管理著超過1.6萬億瑞士法郎的資產,成立於1956年,是瑞士最大的銀行之一,僅次於瑞士銀行。該銀行總部設在蘇黎世,在全球擁有近5萬名員工。然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3500名負責尋找和服務富有客戶的「客戶經理」中,有許多人並沒有嚴格遵守相關的制度和法規。
幾個月前,一名舉報人將1.8萬多個瑞信銀行賬號信息泄露給了《南德意志報》,該舉報人稱瑞信的銀行保密法是「不道德的」。這些信息與3萬多名瑞信客戶相關聯,只是該銀行150萬私人銀行客戶的部分數據。
泄密的數據中包括個人、共享和公司銀行賬戶,這些賬戶平均持有750萬瑞士法郎。數據中近200個賬戶價值超過1億瑞士法郎,十幾個賬戶的價值更是高達數十億。

瑞士信貸銀行
其中包括菲律賓的獨裁者、因受賄被判入獄的前香港證券交易所主席、組織色情表演的人販子,以及從埃及到烏克蘭的腐敗政客。
數據還顯示,一個梵蒂岡擁有的賬戶被用於花費3.5億歐元對倫敦房產進行涉嫌欺詐性的投資,包括紅衣主教在內的幾名被告因涉及該項投資,正在被進行刑事調查。
將大量銀行數據泄露給《南德意志報》的匿名舉報人表示:「我認為瑞士銀行保密法是不道德的,所謂的保護金融隱私只是個借口,是瑞士的銀行掩蓋其作為不法者合作者的遮羞布。」
多數問題賬戶仍處於活躍狀態
針對瑞信數據泄露事件,包括《衛報》、《南德意志報》、《世界報》、《邁阿密先驅報》和《紐約時報》等全球48多家媒體合作夥伴的記者,進行了一項歷時多月的全球新聞調查。
在《南德意志報》和有組織犯罪和腐敗報告項目組織(OCCRP)合作的項目中,他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使用這些數據調查該銀行。他們發現了瑞信賬戶客戶涉及酷刑、販毒、洗錢、腐敗和其他嚴重犯罪的證據,表明該銀行存在著非常嚴重的背景調查缺位問題。

有問題賬戶在全球的分布
瑞信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瑞信強烈反對這些指控和推論。」聲明認為,記者發現的問題是基於「斷章取義的選擇性信息,導致對銀行業務的傾向性作出了錯誤解釋。」
該銀行還表示,這些指控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比較久遠了,都是歷史遺留問題。
《衛報》的文章對此指出,雖然數據中的一些賬戶確實是早在1940年代就已開立,但超過三分之二的賬戶在2000年之後都是活躍狀態,其中一部分最近仍然在使用。
瑞信背景調查形同虛設
與世界上所有其他銀行一樣,瑞信聲稱其擁有嚴格的管控機制,對其客戶進行廣泛的背景調查,以「確保遵守最高的行為標準」。
一份瑞士金融監管機構2017年泄露的報告對該銀行當時的內部程序進行了一些說明。報告說,如果客戶被標記為來自高風險國家的政治人物,或參與賭博、武器交易、金融服務或採礦等高風險活動的人,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查。客戶經理將使用多種資源來驗證客戶及其風險水平,其中叫湯森路透World-Check平台非常有名,它是一種在金融服務行業廣泛用於標記人們何時被逮捕、起訴、調查或被判犯有嚴重罪行的數據平台。
背景調查不僅適用於新客戶,銀行還需要不斷重新評估現有客戶。報告稱,瑞信至少每三年對客戶進行一次篩查,對於風險最高的客戶,則每年篩查一次。瑞信的律師告訴《衛報》,這些定期審查是「15多年前」就引入的,這意味著它從2000年初開始就一直在對現有客戶進行背景調查。
而根據泄露數據,很多案件犯罪者的信息都被明確記錄在湯森路透World-Check平台,這表明瑞信宣稱的背景調查形同虛設。
多名犯罪者都是瑞信的客戶
瑞信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案件之一,就是涉及菲律賓的獨裁者費迪南德·馬科斯和他的妻子伊梅爾達。據估計,這對夫婦在費迪南德擔任總統的三個任期內從菲律賓吸走了多達100億美元。

費迪南德·馬科斯和他的妻子伊梅爾達
瑞信幫助他們以「威廉·桑德斯」和「簡·瑞恩」的假名方式開設了多個瑞士賬戶。在1995年,蘇黎世一家法院曾命令瑞信和另一家銀行將5億美元的被盜資金返還給菲律賓。
泄露的數據表明,一位幫助費迪南德洗錢的律師於1992年被定罪。儘管如此,她還是在2000年開設了一個瑞信賬戶,後期持有約800萬瑞士法郎。
李福兆,作為香港證券交易所前主席,他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之一,被稱為「股市教父」,於2014年去世。1990年,他因受賄以換取公司在證券交易所上市而被定罪。然而,根據泄密數據,十年後,他仍然能夠開設一個瑞信賬戶,該賬戶後來持有5900萬瑞士法郎。

「股市教父」李福兆
瑞信的德國客戶賽德爾在2008年被判犯有賄賂罪。賽德爾是西門子的僱員,作為這家跨國公司在奈及利亞的負責人,他通過向奈及利亞政客輸送現金來為其僱主爭取利潤豐厚的合同。
在德國當局於2006年突擊搜查西門子在慕尼黑的總部後,賽德爾承認了他在賄賂計劃中的角色。根據泄露的瑞信數據顯示,他的賬戶至少在過去十年一直處於活動狀態。在他離開西門子後,他的一個賬戶擁有5400萬瑞士法郎。賽德爾的律師拒絕解釋這筆巨款的來源。西門子也表示,它對這筆錢一無所知。
在某些情況下,瑞信確實凍結了某些問題客戶的賬戶。然而,銀行到底用了多久來關閉它,這個時間差問題仍然具有爭議。
一位名叫塞德霍姆的瑞典人,他於2008年在瑞信開設了一個賬戶。2009年他在菲律賓的罪行曝光,2011因販賣人口罪被定罪。直到2013年他無法自行提供背景調查材料時,他的瑞信賬戶才關閉。
瑞信近年來醜聞不斷
當瑞信華麗的總部於1870年代在蘇黎世建造時,其設計目的是象徵「瑞士作為金融中心」。
而最近幾十年,瑞信的聲譽不斷下跌。因涉及逃稅、洗錢、蓄意違反法規以及針對其客戶的欺詐行為而面臨至少十多項處罰和制裁。總的來說,它已經累積了超過42億美元的罰款。
該銀行報告其2021年第四季度虧損16億瑞士法郎,部分原因是它已撥出超過4億瑞士法郎來處理對其的多項「訴訟指控」。

瑞士信貸銀行總部大樓
上個月17日,在兩次違反新冠疫情法規後,它的董事長安東尼奧·奧爾塔-奧索里奧辭職,而他本來是瑞信找來的「救火隊員」,2021年4月才上任,之前還傳出過婚內出軌的醜聞。
而他原本被期待帶領團隊整頓瑞信這家投行巨頭的企業文化,管控投資風險。此前,一家名為Greensill的英國金融公司倒閉和一家名為Archegos的美國對沖基金爆倉讓瑞信損失慘重,初步估計損失在3.5億英鎊左右。
就在今年2月7日,瑞士法院開始審理檢察機關對瑞士信貸銀行發起的刑事訴訟,檢方指控這家瑞士第二大銀行未能採取必要措施阻止員工協助外國販毒團伙隱匿和洗白贓款。
瑞士銀行業的保密法
早在1713 年,瑞士的銀行就已經樹立了值得信賴的聲譽,當時日內瓦大議會禁止銀行家透露有關歐洲貴族存入財富的細節。瑞士很快成為世界上許多富人的避稅天堂,其銀行家對他們的客戶事務保有「絕對沉默的義務」。
1934年,隨著瑞士銀行保密法的出台,這一習俗成為正式法規。該法規定,向外國當局披露客戶銀行信息為犯罪。其後幾十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富人紛紛湧向瑞士銀行。
在過去,外國監管機構和稅務機關因無法滲透瑞士金融體系而沮喪,但這種情況在2007年發生了變化。當時瑞士銀行的銀行家布拉德利·比肯菲爾德自願向美國當局提供,有關該銀行如何幫助數千名富有的美國人通過秘密賬戶逃稅的信息。
這一披露在瑞士的金融業引發了震蕩,美國迫使瑞士單方面披露哪些納稅人自2014年起擁有秘密瑞士賬戶。同年,瑞士不情願地簽署了關於自動交換銀行信息的國際公約。

瑞士法郎
從2018年開始,通過採用所謂的通用報告標準(CRS)共享稅務數據,瑞士實際上同意其銀行未來將與外國稅務機關交換有關其客戶的信息。
瑞士銀行業經常將加入全球交易所系統作為一個轉折點。瑞士銀行家協會告訴《衛報》:「瑞士銀行客戶不再需要為海外客戶保密。我們是透明的了,在瑞士沒有什麼再可隱瞞的。」
然而,瑞士已有近90年歷史的銀行保密法仍然有效,並且最近還得到了加強。據說稅收正義網估計,由於瑞士的原因,世界各國每年總共損失至少約210億美元的稅收,其中很多是發展中國家。
有專家指出,「這種情況助長了腐敗,並使發展中國家缺乏急需用來發展的稅收資金。」
瑞信和瑞士銀行業何去何從
本次瑞信數據泄露者的律師傑夫·內曼認為,涉及該銀行的醜聞數量之多表明存在更深層次的問題。
內曼聲稱,在瑞士的銀行有一種企業文化,「自上而下地鼓勵銀行職員不聞不問,不看不說,埋頭苦幹,積極協助客戶規避任何可能的法律,以最好地保護管理他們的資產」。
但瑞信強烈反對此類指控。其律師表示,瑞信已充分配合《衛報》提出的許多調查,並宣布將「風險管理置於銀行的核心」。

該銀行表示,其對秘密報告項目標記的賬戶已「初步審查」完畢,超過90%的審查賬戶現已關閉或「在收到媒體詢問之前正在關閉」。其餘仍然活躍的賬戶,該銀行表示「將採取適當的背景審查和其他與控制相關的行動」。
瑞信的聲明補充說:「這些媒體的指控是為了詆毀該銀行和瑞士金融市場。」
然而,本次泄密事件的影響可能遠不止瑞信一家銀行,它可能威脅到整個瑞士銀行業的信譽。據悉,得益於銀行保密法,瑞士的金融機構管理著約7.9萬億瑞士法郎(約54.3萬億人民幣)的資產,其中近一半屬於外國客戶。
《衛報》在最後指出,「雖然我知道銀行保密法對瑞士經濟的成功很有作用,但我堅持認為,像瑞士這樣一個富裕的國家,應該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